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作者: 欧连声
  • 学科: 医药卫生 > 儿科
  • 创建时间:2023-06-20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重庆黔江409000
  • 简介:严重性过敏,即IgE介导、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释放化学介质引起的速发、危及生命的超敏反应是一种危害生命的反应,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并且会影响到人体的许多器官,包括但不限于皮肤、呼吸、心脏、胃肠道。这种反应的特点在于,它会迅速的影响人体的器官功能,甚至会危害到生命。年龄越小,越容易患上严重的过敏性疾病,而食物过敏是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最主要触发因素。在婴幼儿中,鸡蛋、牛奶、小麦或花生都是常见的过敏原。近年来,严重性过敏疾病的患儿人数也在增加,特别是在低龄儿童中。

  • 标签: 儿童;严重过敏反应
  • 简介:后尿道瓣膜症(posteriorurethralvalves,PUV)是男性先天性下尿路梗阻中最常见病因,PUV可导致继发性上尿路损害,若未给予合适的治疗,部分患者在青春期前就会出现肾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并合理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本科收治严重后尿道瓣膜症患儿1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后尿道瓣膜症 下尿路梗阻 上尿路损害 肾功能衰竭 常见病因 青春期前
  • 简介:脓毒症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国际国内普遍采用2012年更新的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包括快速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原发病灶的清除、抗生素的应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镇静镇痛治疗等,在维持呼吸、循环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保护各脏器功能。

  • 标签: 脓毒症/治疗 休克 儿童
  • 简介: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T)对儿童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我们收治的93例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时PCT及CRP、并发症(腹腔脓肿、肠梗阻)、住院时间等.根据手术所见或病理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急性阑尾炎组和急性阑尾炎伴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组.结果急性阑尾炎组53例,腹膜炎组40例.腹膜炎组出现并发症的比例高于急性阑尾炎组,住院时间较长,且PCT、CRP水平显著高于急性阑尾炎组(PCT:0.43vs3.37ng/mL,P<0.001,CRP:3.0vs13.8mg/L,P<0.001).在诊断腹膜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方面,当PCT以0.93ng/mL为阈值时,分别为85.0%、91.6%、88.3%、89.0%,而CRP以4.05mg/L为阈值时,分别为90.0%、67.9%、67.9%、90.0%.结论入院时PCT及CRP对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PCT性能略优于CRP.

  • 标签: 降钙素 阑尾炎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预测
  •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儿T细胞亚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严重脓毒症患儿42例,随机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22例)和常规治疗+CBP治疗(CBP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动态测定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CBP组患儿PICU入住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CPB组28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PB组治疗后3d和7d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PCI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B组治疗后3d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PC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d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PCI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CBP治疗可以提高严重脓毒症患儿受抑制的免疫功能,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连续血液净化 脓毒症 T淋巴细胞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儿童
  • 简介:1临床资料患儿,女,12岁,主诉右上臂短缩和肩关节外展活动障碍5年。患儿6岁时曾有右上臂摔伤病史,但未到任何医院寻求治疗。其后逐渐出现上臂畸形,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2年前在当地医院拍X线片.诊断为右肱骨病理性骨折畸形愈合。近两年来开始出现右上臂短缩,且日趋明显。

  • 标签: 骨囊肿/并发症 肱骨/畸形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CRP对不明原因发热儿童严重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CRP对不明原因发热儿童严重细菌感染诊断价值的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2年10月。采用QUADAS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使用MetaDisc1.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及Meta分析。结果初检到314篇文献,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进入系统评价(n=2179)。6篇为前瞻l生研究,1篇为回顾性研究。CRP的最适界值为30~91mg·L^-1。严重细菌感染的患病率为1.7%一29.3%。4篇文献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是严重细菌感染独立的预测因素。报道敏感度和特异度文献间具有高度的异质性,采用描述性分析,CRP不同最适界值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33%~89%,特异度为75%一97%。报道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的文献间具中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式合并,合并阳性似然比为4.43(95%CI:3.49~5.63),阴性似然比为0.39(95%CI:0.29—0.54)。SROC曲线下面积为0.85,Q指数为0.78。结论在以不明原因发热就诊的婴幼儿中,CRP对严重细菌感染具有中等的诊断价值,应用时尚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

  • 标签: C反应蛋白 不明原因发热 儿童 严重细菌感染 诊断价值 系统评价
  • 简介:《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第1期“病例讨论”栏目中的“严重脱发和骨髓抑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加重吗?”一文配发了编者按刊出后,我们选择了与这个疾病诊断治疗相关的免疫、血液和肾脏专业的3位专家就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免疫抑制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的临床鉴别问题展开讨论,编辑整理如下。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骨髓抑制 脱发 免疫抑制 病例讨论 治疗相关
  • 简介: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不同热程不明原因发热儿童严重细菌感染(SBIs)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获得PCT对不明原因发热儿童SBIs诊断价值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4年7月,按照QUADAS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使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不同平均热程(<24、~48和>48h)PCT、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诊断SBIs的敏感度、特异度等指标进行汇总,并进行异质性检验,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使用Stata12.0软件判断发表偏倚并绘制漏斗图。结果初检到442篇文献,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进入Meta分析(中文1篇,英文10篇)。1平均热程<24h对SBIs的诊断价值:PCT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95%CI:0.69~0.80)和0.80(95%CI:0.77~0.83),SROCAUC为0.870(95%CI:0.817~0.923);WBC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48(95%CI:0.41~0.55)和0.54(95%CI:0.51~0.58),AUC为0.484(95%CI:0.440~0.663);ANC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30(95%CI:0.21~0.40)和0.78(95%CI:0.73~0.83)。2平均热程24~48h对SBIs的诊断价值:PCT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95%CI:0.79~0.91)和0.63(95%CI:0.60~0.67),AUC为0.857(95%CI:0.761~0.953);WBC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54(95%CI:0.44~0.65)和0.46(95%CI:0.41~0.51),AUC为0.558(95%CI:0.479~0.636);ANC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47(95%CI:0.28~0.66)和0.12(95%CI:0.08~0.17)。3平均热程>48h对SBIs的诊断价值:PCT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95%CI:0.75~0.90)和0.55(95%CI:0.50~0.59),AUC为0.816(95%CI:0.596~0.996);2篇WBC文献的敏感度分别为0.69(95%CI:0.41~0.89)和0.34(95%CI:0.28~0.41),特异度分别为0.81(95%CI:0.69~0.91)和0.29(95%CI:0.24~0.35);AN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95%CI:0.75~0.95)和0.40(95%CI:0.34~0.46)。结论对不明原因发热儿童诊断SBIs的价值,发热<24h检测PCT有较高的特异度;发热24~48h检测PCT有较高的敏感度。

  • 标签: 降钙素原 不明原因发热 热程 儿童 严重细菌感染 诊断
  • 简介:目的回顾性总结川崎病(KD)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影像学诊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及随访情况。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收治5例(男3例,女2例)KD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年龄12个月至10岁4个月。所有患儿均在KD急性期予IVIG治疗,其中3例予2次。病程第15~21天均行超声心动图(ECHO)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之后常规随访ECG和ECHO,并口服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或氯吡格雷。1例患儿行64排螺旋CT(MSCT)检查,2例行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在病程6~65个月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结果1/5例在病程中有心绞痛发作,3/5例有心功能不全,1/5例无症状。1/5例有心肌梗死发生并在恢复过程有ECG记录;2/5例ECG有ST-T改变;2/5例ECG未见异常。ECHO除均显示多发性冠状动脉瘤(CAA)外,3/5例还显示左心房和左心室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的降低,2/5例左室壁运动不协调,与99Tcm-MIBI检查结果一致。冠状动脉造影均可见多发性CAA且至少一处为中等或巨大CAA,并伴有血栓形成和远端闭塞。MSCT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一致。年龄最小的1例患儿(手术时22个月)在冠状动脉移植术中死亡,其余4例术后即刻效果满意。在8~24个月的随访中,1例LVEF较低,随访1年未达到正常;1例术后18个月复发KD,治疗顺利,复查ECHO和MSCT未见冠状动脉进一步损害。4例患儿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应定期随访ECG、ECHO,必要时进行99Tcm-MIBI和MSCT检查;如考虑手术需行冠状动脉造影仔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和程度。有心肌缺血表现需及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冠状动脉成形术,手术的近期效果显著,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结果。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钛制弹性髓内针固定治疗青少年锁骨中段骨折,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作者自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收治青少年锁骨中段移位骨折11例,均为男性,年龄9—15岁,平均年龄11岁,按Robison分型均为ⅡB1型,术中采用闭合复位、锁骨内侧经皮钛制弹性髓内针固定。术后早期恢复自主活动。结果患儿术后平均住院3d,随访8~22个月(平均10.5个月),均一期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8周(平均5.6周)。术后4周均基本恢复正常活动及运动,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94~97分(平均96分),术后3—6个月(平均4个月)去除内固定。结论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针固定治疗青少年锁骨中段骨折,可获得良好疗效,具有微创、可恢复锁骨长度、固定稳定、恢复患肢活动早、对日常生活影响小等优点。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锁骨 青少年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73例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73例儿童桡骨颈骨折病例资料,分析年龄、骨折类型、治疗方法、复位后x线检查情况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年龄与预后相关,本组年龄≤10岁的儿童疗效优良率为87.3%,〉10岁的儿童优良率为61.1%。骨折类型与疗效密切相关,95.O%的O’BrienⅠ型骨折疗效优良;0’BrienⅡ型和Ⅲ型骨折疗效优良率分别是87.O%和66.7%。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治疗方法,仅需石膏固定者优良率最高(96.2%),而需手术复位克氏针或弹性髓内钉固定者优良率只有72.3%;手术患者中经皮闭合复位固定的有80%的优良率;虽然术后影像学上评估切开复位骨折对位对线优于闭合复位,但优良率只有50%。结论儿童桡骨颈骨折的预后与年龄、骨折类型、处理方法等因素相关,小于10岁、骨折移位轻、需手术干预少者预后优良率高。建议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需要手术者尽量使用闭合复位、弹性钉内固定。

  • 标签: 桡骨颈骨折 治疗 方法 预后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1995年5月。2005年1月我院分别采取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肘关节内侧入路克氏针固定、肘后正中切口舌形切断肱三头股或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8例。结果158例患儿术后随访1-3年.参照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89例,良52例,可17例,总优良率为89.24%。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术术式简单有效,肘后正中切口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显露清楚,骨折能达到解剖复位,更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肱骨骨折/外科学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3例,屈曲型27例,伸直型36例,均为移位严重或手法复位失败或失去手法复位时机的病例.结果经临床平均1年8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周,3例发生肘内翻(内翻角均在5°以内),肘关节功能受限10°~20°2例,优良率93.6%.结论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固定可靠,可早期主动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能预防肘关节活动受限,肘内翻发生率低,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良好方法.

  • 标签: 肱骨骨折/外科学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微创肘内、外铡联合小切口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微创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移位骨折患儿4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3个月,肘关节活动95%恢复到正常,5例肘内翻。无血管神经损伤。结论采用微创肘内、外侧联合小切口治疗小儿肱骨髁上移位骨折安全、方便,损伤小,固定可靠.功能恢复好。

  • 标签: 肱骨骨折/治疗 骨折/康复 骨折固定术 儿童
  • 简介: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其发生率占肘部骨折的首位,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上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尤其是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的预防。我院自1998年以来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58例,现结合临床对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 标签: 肱骨骨折/外科学 骨折固定术 外科学
  • 简介:目的探讨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后8h内急诊简单复位骨折对于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间由本院收治的12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均为伸直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组(A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B组)。分析两组患儿是否在骨折后8h内进行简单骨折复位处理的骨折闭合率和手术时间。结果骨折后8h内急诊简单复位骨折的患者共70例,其中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者66例,平均手术耗时(3083±316)min,因闭合复位失败而选择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者4例,平均手术耗时(4500±183)min;8h内未简单复位骨折的患者共50例,其中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者24例,平均手术时耗时(3992±270)min,因闭合复位失败而选择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者26例,平均手术时耗时(6012±314)min;骨折8h内早期简单复位者的闭合复位手术成功率较骨折后未早期简单复位者显著提高(P<005),无论采取何种术式,骨折8h内早期简单复位均可显著缩短手术耗时(P<005)。即骨折8h内早期简单复位可显著提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的成功率,且缩短手术所耗时间;无论术式采用切开复位或者闭合复位,患者预后肘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0,P=0483),肘关节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后8h内给予骨折简单复位,闭合复位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是降低切开复位术式的有效措施之一;无论采取何种术式,8h内早期进行简单骨折复位均可显著缩短手术耗时。

  • 标签: 肱骨骨折 急诊处理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四肢长骨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方法。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作者收治长骨病理性骨折患儿74例,其中60例采用手术治疗,在确诊原发疾病的同时,给予病灶彻底清除及植骨,并对骨折进行一期内固定处理。患儿出现患肢疼痛等症状的时间为1d至2年,出现病理性骨折的时间为2h至15d。均为闭合性骨折。对并发的其他部位外伤骨折或肿瘤病灶,均同期手术处理。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植骨吸收、骨缺损不愈合、再次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发生。5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X线片提示肿瘤病灶及病理性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3例股骨骨囊肿、1例胫骨骨性纤维发育异常患儿术后1年局部病灶复发;1例股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后7个月复发,再次行肿瘤病灶刮除、自体髂骨植骨手术,1年后复查愈合良好;其余49例术后未见复发。根据X线片及肩、肘、髋、膝、踝等关节功能综合评价标准,疗效均为优秀。结论儿童长骨病理性骨折多见于股骨、胫骨、肱骨,彻底清除肿瘤病灶及植骨,对病理性骨折进行一期内固定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预后良好,长期随访疗效满意。

  • 标签: 骨折 自发性/外科学 四肢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1例COL1A2新突变致胎儿严重成骨不全症(OI)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特点,为胎儿产前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产检B超检查示OI可能的胎儿流产组织抽提DNA进行基因型分析,自行设计COL1A1和COL1A2所有外显子及剪接区域的引物。利用Sanger测序法对胎儿行COL1A1和COL1A2基因外显子及剪接区域的测序分析并行父母验证。依据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专业版,对COL1A2突变所致疾病临床表型行文献复习。结果胎儿的COL1A1和COL1A2基因均检测出变异位点。COL1A2基因检测到杂合突变(c.3142G〉T,p.Glu1048Cys)在寡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HGMD及Ⅰ型胶原蛋白突变数据库均未见报道,结合胎儿父母验证为新发突变,对比公共数据库及在线预测软件预测该突变类型为致病突变。在HGMD专业版中搜索COL1A2,共检索到387个COL1A2致病突变,与21种疾病及其亚型相关。92%的突变引起OI或其亚型,还可引起Ehlers-Danlos综合征或其亚型。结合COL1A2突变所致疾病临床表型行文献复习,本文报告胎儿符合Ⅱ型OI。结论产前通过超声影像结合基因分型诊断胎儿为COL1A2基因新发突变(c.3142G〉T,p.Glu1048Cys)所致Ⅱ型OI;COL1A2基因编码蛋白长链双螺旋的400~480氨基酸及MLBR3区域中甘氨酸被天冬氨酸或谷氨酸替代,多导致严重表型的OI;本文为产前准确预测胎儿结局、指导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 标签: COL1A2基因 成骨不全症 突变 表型基因型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