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及其比值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于兴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Ⅰ组,选择同期具有脑血管病风险因素且与Ⅰ组危险因素匹配的110例个体为研究对象Ⅱ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的90例志愿者为研究对象Ⅲ组。比较3组对象血清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纤维蛋白原、外周血细胞的差异。随访2年后比较3组对象中白蛋白/球蛋白比值≥1.45及白蛋白/球蛋白比值〈1.45个体的预后差异。结果Ⅲ组、Ⅱ组及Ⅰ组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水平依次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Ⅱ组及Ⅰ组血清白蛋白水平、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后Ⅰ组、Ⅱ组、Ⅲ组再发脑血管病发生率分别为24.1%、18.5%及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白蛋白/球蛋白比值〈1.45亚组患者发生脑血管病事件风险是白蛋白/球蛋白比值≥1.45亚组患者的3.6倍。结论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及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脑梗死及脑血管病危险人群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者较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正常者发生脑血管病事件风险增加。
简介:目的观察人血白蛋白治疗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收集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8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20%人血白蛋白5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5d,之后酌情间断应用;对照组36例,仅在血清白蛋白低于25g/L时加用人血白蛋白。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后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Glasgow昏迷评分的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Glasgow昏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应激性溃疡、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血白蛋白治疗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显著,且能降低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receptor-relatedprotein,LRP)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家族中的一员,属内吞性受体,能与多种配体结合发挥其病理生理学效应。文章就该蛋白基本特征、与胆固醇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和AB沉积的关系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普通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剂量和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发病6h~14d的急性期患者126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A组用普通肝素钠以25U/min的速度用微电脑输液泵持续泵入;B组用普通肝素钠12500U,将其加入到0.9%氯化钠溶液500ml内,1次/d静脉点滴;C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D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ml和丹参注射液30ml,1次/d静脉点滴.分别观察3周后四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死率、不良终点事件,6个月后随访其日常生活质量(ADL).结果(1)四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6%、86.69%、85.02%和76.33%,A组与B、C、D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四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1.95%、4.87%、3.26%和7.33%,A组与B、C、D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静脉内使用肝素的615例(A+B组)患者中仅3例发生脑出血;(4)6个月后随访,四组ADL评分分别为(89.27±8.56)、(72.57±9.77)、(71.66±9.37)和(51.57±6.35),A组与B、C、D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普通肝素微量持续静脉泵入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增加治愈好转率,提高远期生活质量,比低分子肝素和常规扩血管活血类药物有更好的疗效,而普通肝素(1次/d)静脉滴注远不能达到此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局部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拟伤模型,行为学评分采用BBB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locomotorratingscale,BBBscale),观察局部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部脊髓在不同时段nestin的阳性表达变化。结果伤后1wBBB评分最低,随后增加,到4w以后达到最高并进入平台期。常规病理学检查显示拟伤模型类似于临床常见的脊髓损伤。损伤后1W,可见损伤区附近nestin表达升高,2W达高峰,4W后nestin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脊髓损伤可诱导损伤区周围短暂的nestin阳性表达,后者可能存在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脑梗死部位、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0名健康人血清hs—CRP的含量,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部位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比较没有差异。脑梗死轻、中、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血清CRP水平越高的脑梗死患者病情越严重,临床预后差。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而与病变部位无关。
简介:Tau蛋白是一种微管相关性蛋白,在中枢神经轴突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神经变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Tau蛋白为病理基础、以运动异常为主要表现或兼有运动异常及痴呆表现的综合征被称为"Tau蛋白病理相关性运动异常",主要包括与17号染色体相关的额颞叶痴呆和帕金森综合征(frontotemporaldementiawithparkinsonismlinkedtochromosome17,FTDP-17),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supranuclearpalsy,PSP),以及皮质基底节变性(cortico-basaldegeneration,CBD)等,其中FTDP-17为以Tau蛋白为病理基础的家族性疾病的代表,而后两者则为散发性疾病的代表.现仅将在临床表现、分子遗传学改变和病理基础等方面对这类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简介:目的我们前期的实验结果显示A20mRNA和蛋白在人脑胶质瘤组织及细胞系(U251、U87、BT325)中高表达,本研究拟构建A20RNAi载体,并检测其对U251细胞A20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三种针对人A20基因的真核干涉表达载体,以脂质体法将其分别转染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以RT-PCR、蛋白印迹法检测各干涉载体对U251细胞中A20mRNA和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三种针对A20基因的RNAi载体,经RT-PCR、蛋白印迹检测筛选出对A20基因干涉效果最佳的载体,命名为pSilencer3.1-A20R1。结论成功构建A20基因干涉载体,为进一步探讨A20与脑胶质瘤恶性增殖、血管形成以及抗凋亡的关系奠定实验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环氧化酶-2(COX-2)在人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例脑膜瘤(侵袭性脑膜瘤16例,非侵袭性24例)患者和10例健康人血清中OPN、MMP-9和COX-2的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上述40例脑膜瘤组织及10例正常脑膜组织中OPN、MMP-9和COX-2的表达。结果健康人血清中OPN、MMP-9和COX-2浓度为0,正常脑膜组织中OPN、MMP-9和COX-2表达阴性。侵袭组中OPN、MMP-9、COX-2的血清浓度显著高于非侵袭组(P〈0.01)。OPN、MMP-9及COX-2蛋白在侵袭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非侵袭组(P〈0.01)。在侵袭性脑膜瘤中MMP-9、OPN和COX-2三者的表达互为正相关(P〈0.01)。结论OPN、MMP-9、COX-2的血清浓度升高和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上调与脑膜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提示其可作为评价脑膜瘤侵袭性及预后的辅助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