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整合脑卒中患者参与虚拟现实(VR)技术康复训练体验的质性研究,为临床开展并改善VR技术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计算机检索中文及英文数据库中有关脑卒中患者参与VR技术康复训练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4 年3月,根据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汇集性Meta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提炼出 43 个研究结果,归纳出11个新类别,得到3 个整合结果:脑卒中患者对VR技术康复训练的接受程度较高、参与VR技术康复训练的感知益处及感知障碍.结论:VR技术给多数脑卒中患者带来积极的康复体验,但仍面临着认知、肢体、心理等多重障碍,医护人员应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以提高对VR技术康复训练的接受度,强化患者对VR康复训练的益处认知以增强参与动机和信心,减少参与VR技术康复训练的障碍与...
简介:目的利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定量评价经额入路显露海绵窦区的显微解剖特点。方法根据尸头CT和MRI影像数据,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分别选择颅盖和颅底标识点连成三角形模拟手术骨窗和海绵窦不同显露术野(三角面A、B、c)。结果不同术野三角形面积比较,B面术野最大(均P=0.000),但是到达术野前的操作空间和经过脑组织的体积A、B、C三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面术野到达海绵窦前所需磨除前床突和显露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体积,分别大于经B面和经A面术野(均P=0.000);经B面术野进入海绵窦后磨除前床突的体积,以及显露脑神经和颈内动脉的体积分别大于经c面和A面术野(均P=0.000);经A面术野与经B面术野进入海绵窦后显露垂体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面术野不显露垂体。结论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经额显露海绵窦显微手术人路具有快捷、直观、量化、可重复等优势。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低成本增强现实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采集17例高血压脑出血拟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患者头颅CT数据,运用3D—slicer免费软件进行虚拟现实重建并设置标记物后,将重建图片导入智能手机,应用相机功能程序进行头皮与重建图片准确融合,精确描画脑内血肿体表投影,实现增强现实技术,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进而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脑内血肿清除手术。结果运用低成本增强现实技术1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可成功完成脑内深部血肿穿刺,并经神经内镜观察证实到达目标部位。结论低成本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高血压脑出血的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定位指导。
简介: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在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及其辅助手术的疗效。方法连续收集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患者47例,包括上矢状窦旁脑膜瘤28例、大脑镰脑膜瘤14例、横窦和窦汇区脑膜瘤4例和乙状窦脑膜瘤1例。术前构建VR图像,评估肿瘤对静脉窦的侵袭程度和静脉侧支循环等级,做手术模拟,并对手术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结果VR环境下,各组织结构均原位清晰显示,可全方位观察和手术模拟。静脉窦未受累9例、受压13例、狭窄13例、闭塞12例,形成侧支循环者分别占22.2%、23.1%、61.5%、100%。在VR技术指导下制订手术策略,肿瘤获得SimponⅠ级切除37例,Ⅱ级4例,Ⅳ级6例;随访4—18个月,45例恢复良好,远期生活质量评分(KPS)为(88.30±22.392)分,植物生存1例,肿瘤复发并死亡1例。通过统计分析,复发、术中出血及年龄仅影响患者短期预后,年龄不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结论利用VR技术对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与静脉窦、皮质静脉的关系进行术前评估,准确、全面、直观,术前应考虑患者年龄、手术史对预后的影响,对静脉侧支循环要尤其注意评估和保护,这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完美主义心理特点及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本病例对照研究中,选取65例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抑郁症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及65例按照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进行配比的无精神障碍的志愿者,用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病例组在完美主义总分(90.05±17.48)分VS(68.01±10.23)分、担心错误(24.46±7.40)分vs(12.38±5.07)分、行动的疑虑(14.89±3.79)分vs(8.26±3.03)分、父母期望(12.45±4.24)分vs(8.76±4.01)分、退避(0.61±0.26)分vs(0.27±0.24)分、幻想(0.49±0.24)分vs(0.32±0.15)分和自责(0.56±0.26)分vs(0.29±0.14)分上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求助(0.33±0.14)分vs(0.52±0.23)分、解决问题(0.28±0.13)分V8分(0.59±0.27)上得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完美主义总分与退避、自责正相关(r=0.58,0.48,P〈0.01),与求助、解决问题负相关(r=-0.55,-0.55,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可能比正常人更追求完美,更多使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
简介: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岩下窦。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后组脑神经体积: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路径中骨性结构和静脉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前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前下动脉。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骨操作和保护静脉窦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
简介:目的:火郁,是指阳气郁遏不达所导致的一类特殊火热病理现象。本文通过火郁证对抑郁障碍伴失眠的辨证论治及治法方药分析得出,初步探讨从"火郁"论治抑郁障碍伴失眠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方法:火郁证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治疗的因势利导。而抑郁障碍伴失眠多由情志变化引起,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初则气机郁结,若日久则可见气郁化火,更甚者气滞血瘀。故纵观病机,无非气血失衡,从心、肝入手,舒畅气机,即为"火郁发之"。火郁的治疗,宜因势利导,宣畅气机,使其外达。临床上抑郁障碍伴失眠多为内伤火郁,常见的几种治法为疏肝泻火、清心泻火、升散阴火、化瘀逐热和涤痰泻火。升降散其辨证运用的关键是气机失调,只要是气机失调,无论虚实寒热,都可以运用升降散加减来调节脏腑气机,恢复阴阳气血平衡。结果:临床上抑郁障碍伴失眠多为内伤火郁,"火郁发之"就是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透邪外出,以达到气机开合升降协调,恢复阴平阳秘,为其核心治法。火郁的治法,宜因势利导,宣畅气机,使其外达。气机失调者,无论虚实寒热,都可以运用升降散加减来调节脏腑气机,因此,升降散为火郁证的主方之一。结论:抑郁障碍伴失眠者,"火郁发之"为其核心治法。升降散为其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