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一、双眼视基础知识.(一)双眼视定义:外界物体的影像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主要是黄斑部),图形信息转变为电信息并沿视觉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视觉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号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知印象的过程。(二)双眼视分级:分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三级。同时视指由双眼视网膜传给大脑的信号,不是两眼交替接受,而是同时接受。

  • 标签: 双眼单视功能 同时视 视网膜对应点 视觉信号 视觉中枢 立体视
  • 简介: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传统方法是小梁切除术,此种滤过性手术的并发症较多.如前房炎性反应、浅前房、脉络膜脱离、低眼压、眼内炎等[1].近几年开展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IS)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对开角型青光眼治疗,完全可能取代小梁切除术.但生物胶价格较高.本文对不能承受此费用患者进行了单纯性NPIS10例12眼,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单纯性非穿透小梁切除术 联合治疗 开角型青光眼 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 手术方法
  • 简介:<正>我们于1998年10月~1999年9月应用微波治疗应性鼻炎176例,经随访半年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76例均符合"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男96例,女80例;年龄14~68岁,平均34.9岁。病程多在1年以上,最长达30余年。所有患者均打喷嚏和流清涕为主诉,在治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微波治疗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分析 疗效显著 患者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切口与双切口青白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52例(5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切口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小梁切除术经同一切口完成)和双切口组(上方巩膜切口行小梁切除术和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每组各26例(26眼)。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及视力情况。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随、访资料47例,其中切口组23例和双切口组24例纳入分析。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眼压下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38和0.47)。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9,x2=0.374;x2=0.007,x2=0.932;x2=0.537,P=0.464)。结论切口与双切口青白联合术均可安全、有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两种术式具有相似疗效。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切口 小梁切除超声乳化联合手术
  • 简介: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特别在儿童已是最常见的慢性变应性疾病。变应原的皮肤点刺试验(skinpricktest,SPT)简便易行、敏感可靠,是我国AR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中确诊AR的检测手段之一。引起AR的变应原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天气、气候的变化而有所差异。本文通过对961例临床诊断AR患者的SPT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福建东南沿海地区AR变应原的分布特点。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沿海地区 变应原 福建 皮肤点刺试验 临床诊断
  • 简介:应性鼻炎(AR)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发生在鼻黏膜的非感染性炎性反应,肥大细胞(MC)浸润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新近发现的MC表面受体白介素33受体(IL-33R)、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受体(TSLPR)和Toll样受体4(TLR4)可以促使MC产生Th2相关效应因子,促发且维持Th2偏向,加重AR的免疫炎性反应,是研究和治疗AR潜在的靶点.本文将对上述受体的结构、表达、功能、相应配体、信号转导及其在AR中的作用进行简要概述.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肥大细胞 受体
  • 简介:目的分析常年性应性鼻炎的狗、猫上皮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的阳性结果,对其他气传变应原的反应性,并进一步探讨环境接触与其相关性。方法总结1022例常年性应性鼻炎患者采用阿罗格叶7种气传变应原标准化试液进行的皮肤点刺试验;分析狗、猫上皮变应原的皮试结果及合并其他气传变应原阳性的比例;并根据是否有环境接触分类,比较各组在阳性率分布上的差异。结果常年性应性鼻炎中狗上皮变应原皮试阳性占13.80%,猫上皮阳性占6.95%;且98%以上合并其他气传变应原阳性,尤以合并粉尘螨、屋尘螨阳性居多。其中21.93%和26.32%环境接触狗/猫的应性鼻炎相应狗/猫上皮变应原皮试阳性;无环境接触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2.78%和6.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年性应性鼻炎的狗上皮及猫上皮的阳性率位居前列,其中绝大多数合并其他气传变应原阳性。鉴于环境接触对狗、猫上皮过敏的高危险性,应性鼻炎患者应该尽可能地避免饲养、接触宠物。

  • 标签: 鼻炎 变应性 变应原 环境暴露
  • 简介:目的提高对侧声带麻痹病因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对61例以侧声带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最终诊断为喉外恶性肿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肿瘤中依次为肺癌29例(47.54%)、食管癌17例(27.87%)、甲状腺癌8例(13.11%)最常见.结论部分喉外恶性肿瘤以侧声带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对侧声带麻痹患者应作全面而详细的检查,以防漏诊、误诊.

  • 标签: 单侧声带麻痹 主要临床表现 恶性肿瘤 回顾性分析 甲状腺癌
  • 简介:<正>疱病毒性角膜炎是目前严重影响视力的常见眼病之一,在角膜盲中居首位。既往采用局部应用抗病毒药物对于浅层瘤病毒性角膜炎有较好的疗效,对于深层疱病毒性角膜炎则疗效不佳,并且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在抑制病毒的同时宿主细胞也受到损伤。无环鸟苷(Acyclovir或Acycloguanosine,简称

  • 标签: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应用治疗 抗病毒药物 虹膜睫状体炎 无环鸟苷 局部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01/2013-02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行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的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连续性病例48例48眼,观察术后第Id,6wk以及末次随访(术后6~32mo)时患儿眼位、眼位非共同性、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术后第Id手术正位率为83%(40/48),欠矫率为4%(2/48),过矫率为13%(6/48);术后第6wk手术正位率为81%(39/48),欠矫率为13%(6/48),过矫率为6%(3/48);末次随访时正位率为75%(36/48),欠矫率为25%(12/48),无1例过矫。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和不同外斜视类型患儿末次随访时手术正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0.50)。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眼球运动非共同性和眼球外转受限。结论:侧内直肌截除术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安全有效术式,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疗效无差异。

  • 标签: 单侧内直肌截除术 外斜视 复发性手术
  • 简介:目的本研究针对初发性翼状胬肉局部使用丝裂霉素C(MMC)一次性注射治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经MMC治疗的翼状胬肉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的表达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未使用MMC治疗者的翼状胬肉标本作对比。观察局部注射MMC对翼状胬肉组织中VEGF和TGF-β_1的表达的影响。方法需手术者共19例20眼,随机分为二组:A组直接切除胬肉,留标本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B组于翼状胬肉颈部进针,向胬肉组织内局部注射MMC,0.1~0.2ml(0.4mg/ml),3周至10周后手术切除胬肉,留标本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别对A、B二组标本中VEGF和TGF-β_1的表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A组VEGF、TGF-β_1的表达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裂霉素C翼状胬肉局部注射可以抑制静止期翼状胬肉中VEGF、TGF-β_1因子的表达。MMC在低浓度、低剂量下使用未出现眼部严重并发症。

  • 标签: 翼状胬肉 丝裂霉素C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氟米龙滴眼液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收治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基质型)患者共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局部及全身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1g/L氟米龙滴眼液。将两组的临床疗效、眼压、治疗时间及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局部及全身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氟米龙滴眼液对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基质型)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方法,可以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复发率。

  • 标签: 氟米龙滴眼液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