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例61岁女性患者因骨折后疼痛外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用药后约2h用药处出现红色皮疹,随后背、腰部和双侧大腿内侧皮肤出现红斑伴痒痛。次日患者体温升至39.2℃,背、腰部和双侧大腿内侧皮肤出现猩红热样药疹。给予抗过敏治疗,3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背、腰部与大腿内侧皮疹减少,瘙痒程度减轻;1周后皮疹基本消失。
简介:【摘要】目的:此文探析对布鲁氏菌病抗体进行荧光免疫层析法与试管凝集试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布鲁菌病高危患者
简介:目的评价双氯芬酸乳胶剂治疗膝交叉韧带术后患肢肿痛的疗效。方法2007年2月到2010年7月治疗174例膝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男性113例,女性61例,其中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143例,膝后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20例,膝前后交叉韧带合并损伤患者11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7例患者。治疗组应用双氯芬酸乳胶剂涂擦并配合患肢抬高;对照组常规患肢抬高及股四头肌伸缩练习治疗。以7d为1个疗程,依据疼痛数字评估法与小腿周径测量组成的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7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治愈率为82.7%有效率为98.8%。对照组:治愈45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19例,一个疗程的治愈率为51.7%,有效率为78.1%。治疗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氯芬酸乳胶剂用于膝交叉韧带术后患肢肿痛具有良好的消肿、止痛作用,见效快,效果好。
简介:目的观察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年龄18~65岁的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60例,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研究组应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对照组应用双氯芬酸钠凝胶。根据疼痛部位大小,每次涂抹2—4g,3~4次/a,但总量不超过10g,/d。2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测量其颈部活动度,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及治疗第4、8天的颈部活动度分别为(37.1±8.1)°、(40.4±7.2)°、(43.8±7.7)°;对照组分别为(37.9±8.6)°、(39.3±8.1)°、(42.8±8.2)°。治疗第4天与第8天时与治疗前比较发现,颈部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起效时间(3.8±1.8)d,早于对照组的(4.6±1.4)d;试验组最佳作用时间也早于对照组[对照组为(7.6±1.8)d,研究组为(6.2±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93.9%(31/33),对照组总有效率88.9%(24/2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不良反应有3例,表现为局部发红;对照组中1例局部发红,1例局部瘙痒,均未行特殊处理,症状自行缓解,未影响治疗。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氯芬酸二乙胺盐乳胶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起效较快,能较快达到最佳作用时间,有较理想的疗效和安全性。
简介:目的判断与Ret、粘蛋白-1(Mucin-1)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蛋白识别的相关因素及影响甲状腺肿块复发的可能因素.方法观察Ret、Mucin-1(MUC1)和Galectin-3(Gal-3)表达与甲状腺滤泡源性肿瘤相关指标的关系,并与随访资料相结合,分析甲状腺肿瘤有关的生物学行为.结果①运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别得出Ret、MUC1、Gal-3表达的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包膜存在、最大直径是Ret表达的抑制因素,包膜侵犯与双侧性对Ret表达有促进作用.合并病变、包膜存在是MUC1表达的抑制因素,包膜存在也是Gal-3表达的抑制因素,包膜侵犯对MUC1和Gal-3表达有促进作用.②预后分析的Cox比例风险函数模型可知:有包膜比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者在某时刻复发的相对危险度为0.126,即复发的可能性降低了87.4%;病程每增加一个等级,在某时刻复发的相对危险度为2.701,即复发的可能性增加了1.701倍.结论①包膜存在与甲状腺肿瘤不或低表达Ret、MUC1和Gal-3关联;恶性肿瘤的包膜侵犯与恶性标志物表达密切关联;囊性变与MUC1和Ret的阴性表达有关;双侧性同一病变者Ret表达的可能性增高;腺体外浸润、淋巴结转移者表达Ret、MUC1和Gal-3的机率增高,其关联性表明三种标志物能反映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②复发有关因素中有包膜者,不易复发;而及早诊治甲状腺病变,其术后复发可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