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生产矿山应做好资源勘查和开发工作,确保矿山持续稳定发展。①强化现场技术管理,合理开发现有资源。做好地测采专业的技术指导工作,确保探矿、掘进(剥离)、采矿和出矿等工作的顺利实施,查明并合理开采现有资源;组织科研攻关,优化、优选、改造采矿、选矿和冶炼方法,不断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水平。②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不断增加后备资源。按照“先生产区,后边深部,再外围”的找矿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寻找矿山接替资源。③实施矿产资源组合,做大做强。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将同一矿区内小型矿山企业的矿产资源和矿山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实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④“走出去”,到省外、境外,开辟新的矿业基地,确保矿山持续稳定地发展。
简介:在阐述庙垭矿田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碱性杂岩源区性质、成因类型以及动力学背景,总结铌—钽—稀土成矿规律,建立庙垭矿田铌—钽—稀土成矿模式,认为庙垭矿田铌、钽、稀土成矿是受区域地质背景控制的特定时空域内的客观产物。较高结晶分异程度的碱性岩石是成矿的物质基础,花园—槐花园断裂及次级断裂提供了深部幔源岩浆及岩浆期后热液上升通道,并控制了岩体空间展布。杂岩体的成岩过程为Nb、REE元素富集成矿过程,矿物的分离结晶是REE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而Nb-Ta富集成矿主要与后期的岩浆热液活动,即富F、CO2、H2O等含矿流体的储藏和运移有关。伴随着碱性岩浆的上侵—喷发沉积,受后期构造—热液交代改造,在矿田内不同的岩相形成不同的矿种组合,也构成不同的矿床成因类型。
简介:一般斑岩型铜矿不仅存在蚀变分带,还存在矿化类型及岩性分带。在纵向上具有三层结构特征:上部震裂角砾岩带,中部爆破角砾岩或隐爆角砾岩,下部斑岩。其对应的矿化类型基本也可分为三个类型:上部为网脉状一脉状矿化,中部为角砾状矿化,下部为浸染状矿化。通过典型矿床研究,可以建立斑岩型铜矿床模型。源于上地幔的岩浆在分异和上升过程中,在适当的部位与其他热液(构造热液、天水等)发生混合和反应,使成矿物质析出沉淀而成矿,并对应产生不同类型矿床。其空间分布由下至上大致是:斑岩型钼矿一斑岩型铜钼矿一斑岩型铜矿一斑岩型铜金矿+网脉型铜金矿一角砾岩型铜金矿+网脉型铜金矿+脉型铜金矿一网脉型金铜矿+脉型金铜矿+脉型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