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李德仁同志简历李德仁,江苏镇江丹徒人,1939年生。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第三、六遥感委员会主席,现任湖北省科协副主席,国务院第三届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

  • 标签: 科研成果 民族工业 大学校长 “宽进严出” 南方公司 院士
  • 简介:甘肃省大部分地方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旱涝变化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发展。本文利用甘肃省520年气候历史资料中的旱涝等级,统计了旱涝出现频率,划分了干湿期,分析了周期特征。为我省国民经济建设部门制定规划,特别是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整治、农林牧业生产和发展,提供较长期的气候变化背景服务。

  • 标签: 旱涝 气候变化背景 湿期 周期特征 半干旱气候 省国民经济
  • 简介:2004年是我国自主组织南极考察20周年。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委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中心及南极考察办公室合作,1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89058,62°13′S,58°58′W,10m)、1989年在南极大陆建立了中国中山气象站(89573,69°22′S,76°22′E,14.9m),在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和天气报发送、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图像(HRPT)接收等业务;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UV-B)等要素的观测;还进行南极考察航渡期间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随着中国南极考察向南极冰盖内陆延伸,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业务 地面气象观测 南极考察 极地 预报服务
  • 简介:该文以Z.Sekanina等的方法和小波处理方法分别对1997年3月3~5日在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观测得到的海尔-波普彗星的核现象CCD图像加以增强处理和分析比较,明显地从CCD图像还原出壳层(Shell)和喷流(jet)结构,结果表明小波处理方法比Z.Sekanina等的方法在小视场图像处理中效果更佳。

  • 标签: 海尔-波普彗星 图像处理 小波方法
  • 简介:本文根据地震数据采集器位数,推算数字地震记录系统的动态范围,计算数字地震仪记录震震级范围,分析如何提高数字地震仪记录最大震震级范围。

  • 标签: 数据采集器 数字地震仪 震级范围
  • 简介:一、引言70年代来,我国广大的气象工作者,根据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方志的气候史料,对我国500年来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5—1989年国家气象局气科院为主的“中国千年气候变化研究”课题组,进一步开展对方志气候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完成《中国千年气候编年史(初稿)》。根据编年史,本文进行了600年浙江省冬温的探讨。

  • 标签: 气候异常 气象工作者 冬温 国家气象局 冷期 暖期
  • 简介:由于地表条件复杂和地表速度变化显著给地表速度模型的反演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层析成像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介质横向和纵向的速度变化,能同时考虑直达波、透射波、回折波、折射波等初至波,为确定地表速度结构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本文介绍了层析成像的方法原理,并应用此方法成功反演了合肥地区地震资料的地表速度模型。

  • 标签: 近地表 速度模型 层析成像 合肥地区
  • 简介:建德位于浙江省西部,地处亚热带中部,山区丘陵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本文试以1957~1991年35年来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日照时数变化的某些事实,对建德35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作一初步探讨。一、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建德气温常年平均值为16.8℃。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曲线(见附图)来看,历年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主要可分为以下二个阶段:1.1959~1968年偏暖阶段此阶段除1962、1965年年平均气温16.7℃略低于常年平均值外,其余各年均高于常年平均值(见

  • 标签: 气候变化 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值 日照时数 建德 山区丘陵
  • 简介:利用1998年5月-7月在改则、当雄和昌都三测站获得的地面层气象要素变化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面层风速、温度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发现高原地面层微气象学特征具有其自己的特点;同时还讨论了高原地面层白天出现的逆湿现象.

  • 标签: 气象要素日变化 廓线 青藏高原 近地面层 风速 温度
  • 简介:利用1951-2003年辽宁12个代表站的雾资料。分析了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夏形成条件。结果表明:辽宁年平均雾日地域分布呈现两高三低的形势。雾日的年际变化曲线较平稳,雾日最多的年份和最少的年份相差17d。沈阳与大连雾日变化相反,大连呈下降趋势,沈阳则在平稳中略有上升。辽宁大雾每个月都可形成,但沿海地区和内陆又有所差异,沿海地区主要出现在5~8月,而内陆地区主要出现在8-11月。雾日的天气形势可分为5~7种类型,其中以倒槽型、锋面气旋型、地形槽型、冷高压前部型最为典型。

  • 标签: 时空分布 天气类型
  • 简介:本文应用信息论熵值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德县40年气温、降水的不稳定程度、波动变化和气候变化,初步揭示了本地区气温、降水变化的气候规律及变化趋势。

  • 标签: 温度 降水 气候趋势
  • 简介:近年来,随着气象现代化业务的不断展开,气候诊断业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全国各省,市气象局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都作了一些工作,主要研究的是气温和降水.本文借鉴其中一些方法,对日照时数的年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分析,试图对我省的日照时数变化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

  • 标签: 诊断分析 日照时数 气候变化 气候诊断 倾向率 年变化
  • 简介:根据青海省40a(1962~2002年)冰雹灾情统计资料,研究了青海省雹灾发生频次、受灾面积及成灾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雹灾发生频数自上世纪60年代逐渐上升,80年代出现高峰值,90年代后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青海省冰雹灾害发生的时间为5~10月,其中6、7、8月,占总雹灾频次的89.83%;冰雹灾害属夏季多雹区类型,呈单峰型变化,东北部共发生雹灾620次,占总雹灾频次的86.35%,成为全省雹灾高峰区,但是雹灾高峰区与冰雹发生高值区并不一致。雹灾面积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全省雹灾发生频次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丽序列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即年雹灾受灾面积与年冰雹频次之间关联度较为密切。雹灾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受灾程度随冰雹直径的增加而增加,成灾率也随之增大;冰雹直径超过40mm后,对作物的灾害是毁灭性的。

  • 标签: 青海 冰雹灾害 发生频次 受灾面积 成灾率 时空分布
  • 简介: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是一个典型的箕状凹陷.受节节下掉正断层的控制,区内在古系发育了陡坡型和缓坡型两种沉积模式.经过初陷-裂陷、扩张和再陷三个构造-沉积演化期,区内沉积了以源流短的扇三角洲、湖底扇等为主的粗碎屑砂岩储层.该储层经历压实、胶结和溶蚀等过程,目前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和晚成岩A期.在沉积和成岩双重控制之下,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以粒间扩大孔隙为主.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大于胶结作用损失的孔隙.储层在纵向上发育有多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古系砂岩储层物性和含油性都以扇三角洲砂岩储层最好,是该凹陷最重要的油气储层.研究认为该区深层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研究指出了断陷盆地油气的勘探方向.

  • 标签: 辽河断陷 古近系 砂岩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油气勘探
  • 简介:利用瓦里关1994年8月~2001年12月地面臭氧资料,分析了地面O3年季变化,以及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洁净地区地面O3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呈缓慢的上升趋势,春季浓度明显高于冬季,最高值出现在每年夏初,而最低值在12月左右.与低纬的Izana站相比,瓦里关地区地面O3浓度变化趋势与之比较相近,而且,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天气条件下,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地面O3浓度变化不尽相同,晴天和多云天,春、夏、秋季的地面O3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春秋季,晴天O3值高于多云天和降雨天,而冬季和夏季则不明显,说明晴空天气虽然有利于O3浓度的增加,但并不是重要因子之一.各季节降雨、雪天O3浓度的变化情况来看,地面O3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变化不大,而夏季与其它季节明显不同,变化幅度很大,日较差在四个季节中为最大,这与雨、雪的冲刷关系很大,并且可能存在雨、雪以及降雨强度的差异.

  • 标签: 地面臭氧 天气条件 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
  • 简介:以北京和河北兴隆观测站地面O3观测资料为主,结合我国其它地区的观测资料,给出我国地面臭氧日、逐日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与气象条件和前体物的关系,同时简要介绍过量臭氧浓度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标签: 臭氧 紫外辐射 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