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基于相关矩阵特征向量的目标分解将地物回波复杂的散射过程分解成相互独立的三种单一散射分量:单向散射、双向散射和交叉散射,分别对应各自的目标相关矩阵.目标分解技术降低了散射回波之间的相关性,有利于分析地物散射机理,有助于提高分类精度.对荷兰Flevoland地区全极化数据进行分解,经过试验和相关性分析,选用7种数据形成多参数数据组合,对其进行最大似然监督分类,同时进行常规三种极化加相位差的分类和基于复Wishart分布的最大似然分类,逐像元计算混淆矩阵,分析对比三种分类结果的精度,试验表明:相对于常规数据组合分类,基于复Wishart分布的监督分类可以小幅度提高分类精度,而利用目标分解得到多参数组合数据进行分类则有大幅度的提高。
简介:为满足天马望远镜Q波段(35-50GHz)双波束致冷接收机的需求,介绍了一种Q波段宽带圆极化器的设计。圆极化器采用90°移相器与正交模式转换器组合的方式,其中,90°移相器利用双壁波纹移相结构,仿真结果表明,工作带宽内可以达到90°±3°;正交模式转换器采用十字转门结构,仿真结果表明各端口反射系数好于-25dB,输出端口隔离度好于-60dB。文章还给出了对实际加工90°移相器与正交模式转换器具有指导意义的容差分析,并且给出了90°移相器与正交模式转换器组合的仿真结果。组合而成的圆极化器性能满足天马望远镜Q波段致冷接收机的设计指标:端口反射系数好于-20dB,输出端口隔离度好于-32dB。
简介:全极化SAR影像含有丰富的特征信息,针对单一特征用于分类难以达到满意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不同目标分解方法及纹理信息的SVM(SupportVectorMachine,SVM)全极化SAR影像监督分类方法。结果表明,Cloude分解和Yamaguchi分解在极化特征信息提取时各有优势,且都优于Freeman分解效果;Cloude分解和Yamaguchi分解结合作为极化特征信息时,分类总体精度相对较高;纹理信息与极化特征信息在表现地物特性方面具有互补性,结合纹理信息后,分类总体精度提高了4.92%,为90.86%,Kappa系数为0.8754。
简介:摘要:随着“交通强国”等战略的实施,交通、水利等工程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建设规模和难度最大的国家,不良地质识别技术亟待加强。本文针对传统的隧道三极法探测模式受后方干扰影响严重的问题,提出用于隧道激发极化超前探测的聚焦测深型观测方式,降低了来自掌子面后方的干扰(如衬砌台车);针对常规光滑约束最小二乘反演方法对远距离异常体定位效果较差的问题,总结了隧道中的携带深度加权函数和数据加权函数的三维激发极化反演成像理论,提高了远距离异常体的定位效果。
简介:基于Wishart分类器的全极化SAR图像H/α分类方法应用于海岸线分类,可区分不同海岸线类型。在聚类过程中,传统H/α-Wishart方法时常将各类聚类中心对应的散射机理混淆,使得同为单次面散射的淤泥质与砂质海岸线类别难以区分。针对此问题,提出了改进型的辅助分层分类方法。算法运用单次反射特征值相对差异度与极化总功率系数构成的二维特征空间,结合支持向量机得到最优分界判据,以分离初始分类结果中混淆的淤泥质与砂质海岸线。实验表明,改进方法能够有效区分淤泥质与砂质岸线,分类混淆矩阵对应kappa系数由0.794提升至0.853,分类识别率得到显著提高。
简介:转换波技术是解决气云区成像问题的有效手段,而二极化现象则是制约转换波构造成像精度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是二极化校正:将转换波速度分解为基本速度和速度扰动,分两步对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叠加速度分析和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气云广泛发育,通过对三湖地区二维三分量地震数据的研究分析,发现该地区转换波二极化现象明显,对转换波的准确成像有较大影响。通过对转换波二极化校正方法的应用,不论是在叠加成像,还是叠前偏移成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气云区转换波构造成像的精度。二极化校正对解决气云区转换波剩余静校正有重要促进作用,二极化校正与转换波剩余静校正的结合是陆上气云区转换波高精度成像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