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民营企业普遍遇到"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然而现有的研究忽略了我国民营企业内部的家族因素对债务融资的影响效应。关于控制性家族与民营企业债务融资的关系,家族声誉理论和利他主义理论的观点截然相反。针对上述学术争论,本文把控制性家族区分为两类:创始家族和非创始家族,探讨控制性家族类型对民营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效应。本文采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总体而言,控制性家族与民营企业债务融资的关系不显著,既不支持"促进效应",也不支持"阻碍效应"。(2)创始家族对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发挥"阻碍效应";在制度环境好的地区,此阻碍效应更加显著。(3)非创始家族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发挥"促进效应";在制度环境好的地区,此促进效应更加显著。(4)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家族控制公司的债务资金配置是低效率的。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可整合家族声誉理论和利他主义理论的争论,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提出新的分析视角。
简介: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房价出现了快速增长。资产泡沫理论表明,房价上涨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流动性效应,通过房产价值的提升提高企业负债能力,缓解其面临的融资约束;二是杠杆效应,通过房地产业投资回报率的提升发挥挤出其它部门投资的作用。在融资约束程度更为严重的情况下,流动性效应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利用匹配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35个大中城市宏观数据,本文研究了房价上涨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验证了在金融抑制背景下房价对企业投资的流动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房价对数提高一个标准差,私有企业投资一现金流敏感度将下降0.0134,降幅为5.05%。并且,经营时间更长或者内部资金更充裕的私有企业从房价上涨过程中受益更多,其融资约束程度的下降幅度更大。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非国有部门在金融抑制下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解释,也为房价影响卖体经济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简介: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文化产业的就业效应可分为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且间接就业效应显著于直接就业效应;文化产业的就业效应可分为就业总量效应和就业结构效应。就总量来讲,第三产业与文化产业对于就业都存在正向拉动作用,且文化产业的就业弹性明显高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0.13〉0.037);就结构来讲,文化产业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符合就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了就业结构的优化。因此,要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鼓励文化创新和文化领域的自主创业,培育民族文化品牌,加大承接文化产业的力度。
简介: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溢出路径,在促进国内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2007年~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构建国际R&D溢出模型的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产生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这种积极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金融体系、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局面和较强的技术吸收、研发和再创新能力,其逆向技术溢出的效果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还受人力资本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影响程度也存在地区差异。
简介:基于2007年-201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了高管薪酬决定的锚定效应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公司高管薪酬决定存在明显的锚定效应,即同行企业高管薪酬水平对公司高管薪酬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且这种效应在国有控股企业表现得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显示,高管薪酬支付相对不足时,公司高管薪酬决定的锚定效应更加显著,但这一交互作用主要存在于公司治理质量较好的国有控股公司中。这表明,至少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高管薪酬决定的锚定效应并非源自于公司管理层的薪酬操纵,而主要体现为董事会为维护和促进公司薪酬竞争力而实施的一种薪酬调整。
简介:文章利用1982-2014年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四川财政支农支出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表明,从长期看,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生产、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经营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影响;从短期看,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经营人均纯收入也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对粮食生产、农业经营人均纯收入具有稳定作用。因此,应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加大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自主创业投入。
简介:在职培训的工资效应问题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选择。本文基于2014年海口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马氏距离匹配以及偏差校正方法,估计在职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效应,在此基础上采用logit模型考查新生代农民工在职培训参与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职培训比未参加在职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月工资高496.91元,使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提高21.5%;在职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的贡献高于教育回报率,但在职培训与教育水平的交互项对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呈现负向效应。新生代农民工在职培训参与率不高,教育程度、跨区就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在职培训参与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作经验的影响呈现“U”型,性别影响不显著。教育层次与跨区就业交互项、与工作经验的交互项影响为负。加大新生代农民工在职培训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在职培训参与率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