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构建包括能耗与排放指标的产业结构生态化指标体系,可涉及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可持续化三个方面。在比较分析1991—2013年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趋势特征与差异的基础上,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模型)对产业结构生态化与能源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探讨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演进对能源结构的短期与长期的动态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差异明显,河北远远滞后于京津地区,京津冀总体生态化演进趋势缓慢;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演进对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长期均衡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结构影响最大,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较小。
简介: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开始转为中高速增长,主要是经济体本身的资源禀赋条件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结构效应所致。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不匹配是结构效应的一个主要方面,容易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从而使经济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对山东省1980~2013年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结构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特别是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显著地带动了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但所有产业的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都没有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在统计上不能表明就业结构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具有解释意义,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缺乏互动关系。所以,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重视以就业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以及深化劳动力配置体制改革,应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简介:山东既是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优化,但是二者在时间和变动幅度上存在不均衡的发展特征。通过对1980—2013年山东省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和结构偏离度分析发现: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第二、三产业间的劳动力配置依然存在较大的转移改善空间。对此提出以下相关建议:多种举措增加农业收入,让懂农业的农民留在农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带动优化第二产业劳动力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增进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
简介:近年来,中国工业部门出现难以化解的能源与环境矛盾,能源投入结构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基于供给方视角提出并论证了能源投入作为生产要素对工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具体而言,在中国能源投入增长率大于劳动力增长率的背景下,工业部门能源投入份额的差异会引发产出增长率的差异,进而产生结构变动效应。然后,基于RAS方法及结构离差方法界定了供给角度下中国工业结构主体变动路径,并发现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技术的变化;基于KLEMS模型及思想界定了工业部门能源投入状态,分两个时期研究了22个工业部门能源投入状态及变动情况。最后依据影响机理,将两方面研究结果结合在一起分别从动态、静态两个角度考察能源投入对中国工业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能源投入促进了4个工业部门结构变动,对4个工业部门结构变动具有一般性影响,并对14个工业部门结构变动产生扰动性影响。在分析产生扰动性影响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能源价格市场机制、消除能源效率差异、优化能源投入结构等三大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