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帮助工厂了解活性组分在催化剂载体表面的分布情况,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SEM—EDS)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500—6/5000—12测试法能简单有效地对催化剂上元素的分布情况进行表征,对催化剂表面上活性组分的分布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简介:在对单掺系列改性剂改性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可以有效提高硫氧镁胶凝材料强度的磷酸和柠檬酸,分别与水玻璃以一定的比例复合制成磷酸类和柠檬酸类复合改性剂,并进一步研究该复合对硫氧镁胶凝体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5±3)℃,RH=(70±5)%条件下,单掺改性剂水玻璃对硫氧镁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作用效果不大,而以占轻烧氧化铗0.5%~1%(质量分数)掺加时可以很好地提高胶凝体系的耐水性能;磷酸与柠檬酸分别与水玻璃以1:2(质量比)配制成的复合改性剂,在以轻烧氧化镁0.5%(质量分数)掺加时可以同时提高硫氧镁胶凝材料的强度和耐水性,尤其柠檬酸类复合改性剂在以轻烧氧化镁质量0.5%掺量条件下可以使硫氧镁胶凝材料的7d抗折强度提高2倍多,7d抗压强度提高50%左右,软化系数超过了1,达到1.14。
简介:乙炔二聚反应制备乙烯基乙炔(MVA)是氯丁橡胶合成工艺中的重要过程。传统的乙炔二聚反应因Nieuwland催化体系与MVA形成的配合物的活性高,会进一步与乙炔反应形成二乙烯基乙炔(DVA),甚至高聚物。控制Nieuwland催化剂的活性,减少DVA和高聚物的产生,提高反应选择性,可实现节能减排。加入LaCl3以改善Nieuwland催化剂活性,调控乙炔二聚的催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LaCl3-Nieuwland催化剂可抑制DVA的产生,减少DVA与乙炔继续反应形成高聚物,可提高MVA的选择性。在反应温度80℃下,MVA/DVA值从6左右提高至19,MVA选择性由80%提高至95%,高聚物的生成量大幅度减少。LaCl3-Nieuwland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低温反应活性,60℃时,反应产物气相中MVA的体积分数达到10%。计算结果表明,传统Nieuwland催化剂存在下,MVA-乙炔反应生成DVA能垒较乙炔二聚形成MVA高379.8kJ·mol^-1。而LaCl3-Nieuwland催化剂存在下,MVA-乙炔反应生成DVA能垒较乙炔二聚形成MVA高686.07kJ·mol^-1。LaCl3-Nieuwland催化体系可强化乙炔二聚形成MVA。
简介:对可溶性淀粉进行羧基化,以硝酸铈铵作为引发剂,将羧基化淀粉与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进行接枝共聚,制得一种具有吸附作用的新型材料——接枝淀粉絮凝剂(GSF)。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原子吸收等对其进行表征,观察接枝淀粉絮凝剂的形貌,分析其活性基团,研究其吸附性能。通过物理吸附衡量对污水中悬浮物的净化效果;通过改变絮凝剂加入量、pH值和吸附作用时间,探讨对配制的Cu2+、Pb抖溶液和实际西安护城河污水中两种离子的吸附,分别找出优化条件,然后作用于西安护城河污水和西安市西郊工业区污水排放口的污水,初见成效,Cu2+、Pb2+去除率迭到约50%。
简介:研究了高纯煤沥青作为粘结剂应用于高纯石墨制备过程中的混捏、辊压工艺,对高纯煤沥青各组分及结焦值进行了测定,考察了配料比、混捏温度、混捏时间、辊压温度、辊压次数等因素对混捏、辊压过程中物料的均匀程度、塑性及成型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混捏配料比为1:0.8、混捏温度为140℃、混捏时间为lh、辊压温度为140℃、辊压次数2~3次。结果表明,采用高纯煤沥青作为粘结剂应用于高纯石墨制备过程中的混捏、辊压工序,其各项性能指标满足国内外煤沥青粘结剂指标的要求,不仅具有较强的粘结性能,且杂质含量极低,能够满足高纯石墨制备对原料纯度的要求。混捏及辊压工序直接关系到后续高纯石墨产品的成品率。在此条件下,所得物料混合均匀、塑性好、糊料成型效果好且产品表面光洁致密度高,为下一步等静压提供了合格的原料。
简介:5月13日,美国能源部(DOE)公布了关于步入式冷却器和步入式冰柜(WICF)的替代效率测定方法(AEDMs)和试验程序最终要求。在最终规则中,能源部简化了测试程序,并澄清某些方面符合美国能源部目前正在结合参考的AHRI1250-2009中对步入式冷却器和冷冻机的规定和AEDMs中规定的性能等级的要求,生效日期为6月12日。试验最终要求的修改主要有:(1)允许使用AEDMs评估和证明规则中的基本条款;(2)对于单独出售的WICF制冷系统中的冷却器和冷凝机组被采用另一种试验和评定方法;(3)采用修改的测试程序对WICF制冷部件进行测试;(4)修改当前测试程序中用于测量WICF的R值;(5)对步入式元件实行与其他设备一样的能源政策与节约法案规定;(6)删除现有的基于测试程序WICF的性能。
简介:采用热注入法成功制备出三元AgInS2和四元Ag—Zn—In—S量子点,物性测试得到AgInS2量子点的发射峰为701nm,Ag—Zn—In—S量子点的发射峰593nm,即Ag-Zn-In—S量子点的发射峰相对于AgInS2量子点发生了蓝移,AgInS2和Ag—Zn—In—S量子点都表现出了较长的荧光寿命,分别为169ns和162ns,结合生物组织光学窗口范围限制,相对Ag—Z—In—S,AgInS2量子点更适用于生物标记。
简介:电动车凭借着环保、节能和轻便等特性,不断成为未来交通工具的发展趋势,但是锂离子电动车续航能力差等缺陷,制约着其快速发展。而提高锂离子蓄电池模块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成为开发出既能够延长电动车的行驶里程又能够解决电动车的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由于隔膜对蓄电池模块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析蓄电池隔膜、电解质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美国国家新能源实验室的丹尼尔道体博士(Dr.DanielHDoughty)发表了名为《电动车用蓄电池模块安全线路图指导》(VehicleBatterySafetyRoadmapGuidance)的报告书,为开发出高能量密度和高的安全性锂电子蓄电池模块提供相应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