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放弃考高人数逐年增加的背景之下,本文从预期总收入视角研究了居民高等教育选择行为。研究发现:首先,高等教育与非高等教育预期总收入相对大小分为两个阶段,前期高等教育预期总收入低于非高等教育,后期则高于非高等教育。其次,流动性约束影响居民高等教育选择行为。收入水平越高、借贷成本越低、流动性约束越小、居民关注预期总收入的时间跨度越大,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越强。再次,高等教育回报率也会影响居民高等教育选择行为。高等教育回报率越高,高等教育与非高等教育预期总收入相对大小的临界年龄越小,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越强。最后,非高等教育居民的工资水平也对高等教育选择行为产生影响。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背景之下,非高等教育预期总收入随之上升,使得预期总收入相对大小的临界时点越大,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越小。
简介:尽管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已被教育专家肯定,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对非学历教育与个人收入的关系进行过实证研究,非学历教育对于个人的实际价值也还未被大众充分认知。本文基于2014年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在职人员参与非学历教育的收益率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扩展后的明瑟收入模型,发现非学历教育可以显著增加个体的收入。此外,根据不同社会群体分样本分析,研究发现非学历教育收益率的差异: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比签合同的人员要高,女性比男性要高,体制外企业员工比体制内员工要高,非农业户口群体比农业户口要高。最后,针对非学历教育对于收益率影响的实际差异,提出对策思路和建议。
简介:摘要个人所得税主要起着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如果能合理运用,能够很好地调节和缓解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然而我国个人所得税起步较晚,多年来经六次修订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仍未能切实达到缩小贫富差距、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本文从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出发,从我国的基尼系数入手对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调节税收收入的现状予以分析,并阐述了工薪费用扣除标准、税率设计、高收入人群纳税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纳税、设计“先低后高,先慢后快”的层级税率、减少累进级距,降低边际税率、并加强税收征管,加大偷税漏税惩罚力度,给予纳税者适当福利,使纳税人“不能逃”、“不敢逃”、“不想逃”等改革建议。
简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以青海省都兰县为例分析西部山区县域贫困人口的收入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部山区贫困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呈偏态分布,贫困人口的收入虽然已达到脱贫的标准,但是多数贫困人口的收入处在平均值以下。(2)西部山区贫困人口的收入结构性差异明显,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过高,而经营性与财产性收入过低。降低转移性收入的占比,减少不稳定的政策性“输血式”的扶贫资金,增加“造血式”扶贫方式的投入,从根本上使贫困人口获得稳定的收入,是贫困人口完全脱离贫困的途径之一。(3)是否具有劳动能力是影响西部山区贫困人口收入的主要因素,诸多贫困人口因不良的身体状况以及因丧失劳动力而致贫。对于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健康帮扶,加大民政救助兜底保障的力度,优先安排慈善救助,以帮助其尽快脱离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