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1986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期间收治的共计553例听神经瘤手术病例,分1986—1995年组,1996—2005年组,2006—2016年组,分别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肿瘤大小、术前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输血、是否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是否磨内听道壁、肿瘤切除程度、术后面神经功能评级(House-Brackmann分级)及出院情况、生活质量评估(KP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1986—1995年组及1996—2005年组相比,2006—2016年组患者年龄[(52.9±13.3)岁]更大,但整体肿瘤体积[(3.7±0.8) cm]更小,病例的术前住院天数[(4.9±1.9) d]、总住院天数[(19.4±6.4) d]显著减少,手术时间[(4.6±1.0) h]缩短,术中输血率(18.5%)显著降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使用率(8.9%)、磨内听道率(12.7%)较高,在提高肿瘤全切、近全切除率(89.2%)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率(71.5%),显著提高了出院治愈率(88.5%)(P<0.05)。同时 2006—2016年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评估良好率(KPS≥60分)及优秀率(KPS≥80分)明显提高,分别高达94.2%和45.8%(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运用,能缩短听神经瘤患者的治疗周期,提高肿瘤切除率和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简介:摘 要:CBL教学模式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教学中应用 CBL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临床工作的适应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典与非经典副肿瘤神经综合征(PN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8例确诊PNS,总结其临床特点,进行关于分型、临床表现、神经副肿瘤抗体、原发肿瘤等的系统性分析。并按照Graus标准将纳入病例分为经典和非经典PNS组,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点、抗体阳性率、肿瘤合并率、确诊时间、死亡率等差异。结果48例PNS中,21例(43.8%)血清特征性抗体阳性,其中经典PNS 28例(58.3%),非经典PNS 20例(41.7%)。两组间在年龄、性别、临床累及部位、特征性阳性抗体类型、肿瘤确诊率及随访死亡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经典PNS组确诊时间为[M(Q1, Q3)] 3.0 (2.0, 6.5)个月,明显长于经典PNS组1.0(0.6, 3.0)个月(P<0.05),非特征性抗体合并率上,经典PNS组明显较多[10例 35.7%,非经典PNS组1例(5.0%),P=0.016]。随访至今,明确合并肿瘤患者39例(81.3%),29例(60.4%)患者在发现肿瘤前确诊PNS。结论非经典PNS在临床上发病率并不低,其症状不典型极易延误确诊时间。临床考虑PNS相关的经典及非经典症状时均应进行神经副肿瘤抗体检测,并重点筛查相关肿瘤。对于抗体阳性未发生肿瘤者,应密切随访5年以上。
简介:摘要分析比较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眩晕中心病区30例前庭神经炎(VN)患者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冷热试验(CT)及感觉统合试验(SOT)在前庭康复治疗前后不同阶段评估的临床价值。男19例(63.3%),女11例(36.7%),年龄18~68(44±14)岁。VN患者康复治疗1周、3个月后,三种检查指标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康复治疗1周后,vHIT观察指标总恢复率为0,低于CT(40.0%)和SOT(43.3%)(均P<0.001);康复治疗3个月后,vHIT观察指标总恢复率为13.3%,低于CT(86.7%)和SOT(80.0%)(均P<0.001)。可见,vHIT、CT和SOT三种前庭功能检查方法在VN不同康复阶段各观察指标结果分离,其临床评价意义不同但可相互补充。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血清抗CV2抗体阳性的46例患者临床资料,年龄(54±15)岁,男女比例1.88∶1,其中26例为副肿瘤神经综合征(PNS),最常见的肿瘤是胸腺瘤、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最常见的PNS包括重症肌无力、亚急性小脑变性、亚急性/慢性感觉运动神经病。20例非PNS见于亚急性/陈旧性脑梗死、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其中10例颅脑MRI中发现不同程度的脑白质脱髓鞘部分合并脑萎缩。本研究发现抗CV2抗体诊断PNS的阳性预测值为56.5%,相对较弱,其作为伴随抗体可能为巧合,亦可能与其家族成员参与疾病的病理过程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阳性视神经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MOG抗体阳性视神经炎患者39例的资料,男25例,女14例,年龄15~80(40±16)岁,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12)与非复发组(n=27),对其临床表现、复发相关因素、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累及眼别63只眼,其中视神经周围炎(OPN)30只,占47.6% (30/63);发作次数1~9次,其中12例发作≥2次。发病时重度视力损害(SVL)有37只眼[58.7%(37/63)],最终随访视力SVL有7只眼[11.1%(7/63)]。视盘水肿48只眼[76.2% (48/63)];视神经MRI长节段病变47只眼[74.6%(47/63)]。1例合并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复发组比非复发组年龄小[(28.5±9.8)岁比(43.3±16.4)岁,P=0.001 ];两组的性别、是否双侧发病、最初视力、最终视力、视盘是否水肿、头和脊髓是否有病灶以及是否加免疫抑制剂等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的患者急性发作期均予甲泼尼龙(MP)冲击治疗,16例加用免疫抑制剂;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疼痛均明显减轻或缓解。结论MOG抗体阳性视神经炎多双眼同时发病,常表现为OPN,多伴视盘水肿,病初视力损害重,但大多视力恢复较好。可能合并脑膜炎和脑炎。视神经MRI显示病变常表现为长节段病变。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疼痛和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案例教学法(CBL)在中医内科学临床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选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某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与平等的原则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通过中医内科的治疗措施。对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护理时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形式的护理,而研究组则实施整体护理。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可以明显的看出,采取常规需要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临床的治疗效果要差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论:针对于呼吸内科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采取中医内科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缓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患者生活水平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状态依赖型钠离子通道调节剂口服草乌甲素片联合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双盲法的临床试验,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75例,试验组41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在一线用药加巴喷丁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予以口服草乌甲素片,对照组予以安慰剂。主要观察指标: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好转50%为目标结局,比较两组患者达到目标结局的有效率,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次要观察指标:治疗第1、2、3、4周及治疗后第8、12周不同时点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筛查量表(ID-pain评分、DN4评分)、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分)、焦虑症筛查量表(GAD-7评分),以评估在口服一线药物基础上,联合草乌甲素片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试验组达到目标结局所需时间为28(7,84)d,有效率为68.3%(28/41);对照组达到目标结局所需时间为56(14,84)d,有效率为52.9%(18/34)。Cox回归分析显示,口服草乌甲素片的分组因素是改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HR=2.063,95%CI:1.059~4.018,P<0.05),试验组达到目标结局的概率是对照组的2.063倍(P<0.05)。同时,病程长组(>6个月)的转归概率仅为病程短组(<6个月)的0.201倍(HR=0.201,95%CI:0.073~0.551,P<0.05)。两组VAS的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ID-pain评分、DN4评分、PHQ-9评分、GAD-7评分均较入组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服草乌甲素片能改善加巴喷丁的镇痛治疗效果,在短期3个月内可改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转归。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运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的97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术者利用自然间隙,无需磨除发达的岩骨嵴或者过度牵拉脑组织,可视化、全景化地观察和评估脑桥小脑三角(CPA)区情况,准确识别责任血管,避免责任血管遗漏或者减压不充分,同时采用预垫技术、架桥技术及潜水技术,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减少手术副损伤。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及复发鉴定,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本组97例PTN患者中,96例在神经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其中单纯动脉性压迫77例,单纯静脉性压迫6例,动静脉同时压迫者13例。本组中87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5例疼痛显著缓解,术后无需口服药物;4例疼痛部分缓解但仍需口服药控制,剂量较术前减少;1例无效。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4例,患侧听力下降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无脑梗死和脑出血,无颅内和切口感染。随访3.0~38.0(22.4±2.2)个月,术后复发3例,口服药物可控制疼痛,未再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无复发或加重。结论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治疗PTN可提供全景化视野,避免责任血管遗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