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围绕目的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论争,构成了欧洲对外政策理念发展的历史维度。马基雅维利用目的圣化手段,消除了价值与道德对国家对外决策行为的干扰;但丁、黑格尔规划世界的对外政策理念追求价值合理性,其出发点是对西方理性的信仰;康德反对强权外交,尝试建立一种纯粹以道德为规范力量的对外政策理念。战后欧洲的对外政策理念经历了从目的论行动模式向规范型行动模式的转变。目的论行动模式注重目的工具合理性,通过借助经济杠杆和军事力量的威慑与干预,谋求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利益。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洲的对外政策理念逐步转向规范型行动模式,追求价值合理性,注重标准和价值的传播。
简介:什么是liberaleducation?一译“自由教育”,源自古希腊的雅典式教育,通过向“自由人”教授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天文、几何和音乐,培养兼具美德与健康、智慧与美的公民。一译“人文教育”,文艺复兴时期对上述古典教育传统的发现和继承是人文主义思潮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成为此后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一译“通识教育”,主要指美国大学对古典教育传统在方法和内容上的革新,与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和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相对。不同的译法显示了这一教育理念经历的漫长历史演变,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未变:在非功利性的导向中培养身心和谐的人。当今世界,无论教育机构还是社会整体,似乎都受到了功利主义的熏染,人文学科被边缘化,人们的物质享受和消费欲望却日益膨胀,同时地球环境和人的精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样的时刻,让我们走近那些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思想家,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他们有关自由教育的经典论述,以古为鉴,或许会得到关于大学教育、关于人的信念和责任的某些启迪。加拿大诗人、古典学家安妮·卡森(AnneCarson)曾经借用两个魔鬼争论的故事来说明大学保持超越现实的理念有多么重要:“一个周二的下午,两个魔鬼在地狱里争论怎样才能最有效地打消人类追寻上帝的念头。一个魔鬼说,只要告诉他们其实没有天堂;另一个魔鬼说,应该告诉他们其实没有地狱。争执不下,他们找到撒旦。撒旦捋了捋胡子,说道,你们都错了,要想让人类不再追寻上帝,只要告诉他们天堂和地狱其实没有分别。”如果大学失去了崇高的理念,无异于忘却了天堂和地狱的分别,截断了接近理想的道路。现实在变,大学所担负的责任也在变,我们只有不断审视和提升大学�
简介: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是数据密集型造就的研究范式,它的精髓是在研究中“让数据说话”。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人们传统的研究理念和思路会发生变化:从抽样趋向于全样、从关注于因果关系趋向于关心相关关系、从追求精确趋向于获得对发展大趋势的认识。语言研究逃脱不了大数据的“缠绕”。随着数据量的高速增长和计算机算法的发展,计算机依靠语料的大数据将不仅能模拟和仿真,还能进行学习、归纳、分析、推理、总结,并且得到理论;也就是说,过去由索绪尔、乔姆斯基等语言学家从事的工作,部分可以由计算机来做,这开辟了语言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这样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语言的“e-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