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在近代来华的众多传教士中,郭士立是最受争议的一位。他对在华传教事业贡献颇多,却受到同时代其他传教士的指责。他是勤勉的福音传播者,却也是积极协助殖民国家侵略中国的帮凶。本文尝试从身份建构和身份冲突的视角出发,对郭士立的在华传教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价。

  • 标签: 郭士立 传教士 身份建构 身份冲突
  • 简介:全球有多少种语言,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国际语言学界通常根据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SIL)出版的Ethnologue提供的信息来确定语言的数量,但该书在收录世界语言资料时缺乏一定的严肃性。主要是由于语言身份的鉴定在国际上缺乏一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科学的可以量化的识别方法。文章围绕美国《科学》杂志于2009年讨论中国语言识别问题的文章为引子,讨论了语言身份鉴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驳了该文对中国语言识别工作的一些污蔑不实之词,提出需建立一种互通度与语言结构差异度相结合的语言身份鉴定方法,以引起讨论,求得一种国际语言学界都能够接受的语言身份识别的理论和方法。文章还认为在互通度标准以及技术在实践中还没有能够取得学术界一致认可之前,指派最终的语言代码是不成熟的做法。

  • 标签: 世界语言种类 语言身份鉴定 语言识别 语言与方言界限
  • 简介:随着社交网络盛行和泛图像时代的兴起,图像在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愈加凸显。社交网络中,网友们可利用多模态手段,特别是图像符号建构多重符号身份,但其建构的符号身份存在核心范围,且符号身份迫使符号自我做有限的纵向位移。本文以图像为例进一步探讨社交网络中身份的建构机制,发现图像所营造的网络景观世界奴役个体的无意识,控制个人欲望,从而影响个人身份的建构,迫使自我发生位移,将其放入一个臣服于景观的位置。同时图像、符号身份和符号自我三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 标签: 社交网络 符号身份 符号自我 图像符号 景观社会
  • 简介:“食客”最初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从职业的角度看,他们非工非农,非士非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他们是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却活跃在当时的政治、外交舞台,如李斯、商鞅、蔺相如、毛遂等。而吕不韦的食客更是集体著述了《吕氏春秋》一书,显示了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深邃的见解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后来每一个朝代都有食客出现,但是其人数和影响力较之春秋战国时期要小得多。所以说春秋战国的食客更具有代表性。“食客”虽然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一直以来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至今为止研究专著仅有一部,研究论文只是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有过两篇。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 标签: 春秋战国时期 定义 古代 《吕氏春秋》 研究专著 八十年代
  • 简介:近年来,名人草根化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这一趋势主要表现为名人构成的草根化与名人战略的草根化。现有的研究多关注其背后传媒环境的改变及文化的变迁,从宏观层面揭示文本的社会文化联系。本文则对其进行微观的打量,从个体对自我及身份的认同层面入手,以期生发出新的认识。

  • 标签: 名人草根化 自我
  • 简介:在Zimmerman会话身份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课堂会话机构性质和会话的即时性,探究了话语身份,情景身份和可迁移身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示范课堂语料,具体阐述了相关概念,重点对对外汉语示范课堂可迁移身份的建构形式进行了探究,指出了老师引导学生建构可迁移身份,老师主动建构可迁移身份,学生主动建构可迁移身份三种建构形式,以期帮助师生明了课堂会话可迁移身份的建构过程,提高动态课堂教学与交际的效果。

  • 标签: 建构观 课堂会话 身份 对外汉语示范课
  • 简介: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桥梁作用。研究来华留学生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能引导留学生更快适应中国学习环境,更好地学习汉语,从而接受和传播中国文化。该文选取兰州市两所高校的30名留学生对研究对象,考察了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身份变化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留学生经历了生产性、附加性、分裂性、削减性变化以及零变化。其中生产性变化得分最高,消减性变化最低。留学生性别、年龄对文化认同变化没有显著影响。是否华裔对他们的文化认同变化有影响,但是影响不那么显著。汉语水平对文化认同的变化的分裂性变化有显著性影响。来华时长对消减性变化有显著性影响,汉语学习时长对生产性变化有显著性影响。

  • 标签: 留学生 文化身份认同 弘扬中国文化 促进汉语学习
  • 简介:juen(诸申)是女真人自己的称谓。中外史学界前辈,曾把它释作奴隶,并以此作为建州女真奴隶制的根据之一。近年来,还有人把它说成是irgen(自由民)。但是根据满文辞书和满文体《满州实录》以及《东华录》的记载,ju■en不是一个阶级,它最初用作女真人的泛称,而后成为对“属民”、“部属”的统称。

  • 标签: 诸申 满洲实录 女真人 东华录 属民 清太宗
  • 简介:二战后,维堡市民的身份由他们对其居住空间的挪用与否定来决定。本文采用俄国形式主义者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创造的术语——双重"陌生化"来分析身份问题。陌生化构成一个表达和保留地方独特性的框架。维堡曾是芬兰的维伊普里,在1940年3月被苏联军队占领,现在成了俄国圣彼得堡的一个部分,本文认为它的同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对相关案例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试图同化一个新地区的同时又否定和重释他们的过去。这个地区(包括景观、建筑、地形、文化标志)在同化居民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建构自我身份的基本语境。本文通过细读两个以下葬为核心主题的自我叙述来说明这一假设。只有当主体以自反性克服他们对过去的否认,恢复主体性,身份叙述才能够清晰连贯地反映维堡集体记忆的复杂性。

  • 标签: 地方身份 自我叙述 集体记忆 历史记忆 陌生化 自反性
  • 简介:商务英语专业是英语和商科复合而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一方面被归为英语专业大类,另一方面涵盖大量的商科课程,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在身份认同方面可能存在独特之处.针对319名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尽管同时涉及两个学科,该专业的学生并不简单地将自己视为英语专业或商科专业的学生,也较少出现学界担心的身份认同缺失现象,而是形成了较强的独立身份认同。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未来的发展导向不应该只是英语和商科课程的叠加,而是促进两个学科的有机融合,挖掘核心内涵。

  • 标签: 商务英语 复合型专业 身份认同
  • 简介:在《望岩》中,伍慧明向读者披露了1956年到1965年间,麦卡锡政权在极端反共的政策下对华裔美国人实施的"坦白计划"。作为"契纸儿子",杰克成了既不能做自己、又不甘心一辈子作别人的"幽灵"。本文从德里达幽灵学的角度入手并结合聂珍钊的文学伦理学批评,通过杰克的在场方式、伦理选择和构建的华裔美国人身份,剖析其幽灵身份的苦痛。透过幽灵身份的焦虑与困惑,本文认为,种族主义是华裔美国人无法言说的精神创伤,是华裔美国人"幽灵"身份的根源。

  • 标签: 伍慧明 《望岩》 “坦白运动” “幽灵”身份
  • 简介:在鲍德里亚看来,女性范例是消费逻辑对“女性依附于男性、其审美价值来自于男性”这一机制所进行的符号化规训过程。在女性消费广告中,女性范例通过符号机制将女性置于消费逻辑的隶属之下来完成。通过将广告中女性的言语、姿态、表情、形象等各种能指进行编码,先将女性个性、特性统统纳入女性范例的逻辑之中,而后通过“无意识”的一体化的消费意识形态调节机制,将其纳人消费社会的整体秩序之中。正如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女性的消费体现了一种代入感身份

  • 标签: 女性消费 符号化 广告 消费逻辑 消费意识形态 鲍德里亚
  • 简介:区别于面向作者/文本的同类研究,本文侧重挖掘与解释学术文本建构过程中读写身份转换及相关问题,依次论析:同一研究主体读写身份强势/弱势转换的四种类型,包括读写身份均强势、作者身份强势、读者身份弱势、读写身份均弱势;四种类型的共时/历时交互运动呈复杂态势;读写转换是“我”和“他”的相互馈赠,尊重“他”的同时,以“我”的方式读,才可能以“我”的方式写。

  • 标签: 学术文本 读写身份 学术叙述 广义修辞
  • 简介:上个月我第一次访问中国.印象最深的是赌博。在上海一公园里.甚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塑像下也有人赌博。在北京一个政府彩票销售点.一些中年男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满是数字的屏幕.与英国下午聚在赌马经纪所里的人无异。还有看不见的各种非法赌博。

  • 标签: 困境 足球 赌博 恩格斯 马克思 销售点
  • 简介:摘要关心、转化学习困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贯彻新课标要求的需要。本文从学生学习基础、学困生的成因以及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 标签: 现状,成因,措施
  • 简介:著名诗人莫非应邀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做学术讲座。讲到自己的诗作时.诗人准备朗诵一段,可诗稿却放在一个学员的课桌上.诗人便走下讲台去拿。由于是阶梯式教室.诗人上台阶时,一不留神一个趔趄倒在第二级台阶上.学员们顿时哄堂大笑。诗人稳住身子.转向学员.指着台阶说:“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作诗也如此。”

  • 标签: 莫非 解困 首都师范大学 学术讲座 诗人 台阶
  • 简介:基于四名中国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对自身科研经历的叙述,本文探讨他们的研究者身份认同的动态建构以及促进和阻碍其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研究发现这些英语教师职业生涯中研究经历可以划分为“起始”、“停滞/发展”和“挣扎”三个主要阶段,他们的研究者身份建构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从环境因素来看,硕士和博士等课程学习环境充满了促进研究者身份建构的因素,而大学工作环境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则对研究者身份建构起到了阻碍作用。就个人因素而言,动机、学术发表、学术资历和与研究者的社会网络(交流)对研究者身份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建议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提高研究者身份认同意识、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寻求发展机会,而政府和高校则应该通过改革现行的教育和晋升体制为教师的科研投入提供支持。

  • 标签: 研究者身份认同 教师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教师 叙事 社会-机构环境
  • 简介:"名属教坊"的释义,是判断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真实身份绕不开的坎。中晚唐时期,教坊乐伎的情况复杂,教坊规模变动导致的人员聚散,演出的商业化,以及从青楼、家庭、军营与地方州县等地选拔乐人或兼职乐人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坊的管理。因此,"名属教坊"并不能作为判断琵琶女身份的唯一标准。结合"籍属教坊"、虾蟆陵、市井乐伎等背景,从《〈琵琶行〉并序》全文内容着眼综合分析,琵琶女青楼乐伎的身份有充足的理由,其挂名教坊应更接近于事实。

  • 标签: 名属教坊 《琵琶行》 琵琶女身份 民间乐伎 挂名教坊
  • 简介:本研究旨在编制我国外语教师身份认同量表以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文献综述并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形成了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理论结构模型,经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正并检验了具有良好信度(Cronbachα=.920)和效度(KMO=.828)的外语教师身份认同量表。量表由职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和处境身份认同四维度和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英语教学信念、英语语言水平、工作投入、职业行为倾向、组织支持感和外语教学改革八因子构成。

  • 标签: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结构 因子分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