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思维是人对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修辞是研究自然语言的信息加工质量和表达效果及其规律的思维科学。语言是信息的载荷者,是思维的工具、表达形式和交际工具,所以修辞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教学,包括修辞教学在内,要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服务,其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服务。离开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目前中学修辞教学,一般说来,尚未提高到培养思维能力的高度来重视。"精要、好懂、管用"的教学原则,有时被简单化,成了"精简、好讲、管答"。要改变这种状态,除编好、用好语文教材外,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修辞教学与思维训练的关系。这既有理论问题,也有教法问题。一、透过修辞现象,把握修辞运动的思维实质。陈望道先生早就说过:
简介: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形态是孕育“人情文化”的温床。在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个人随家庭在固定的土地上从事生产,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终于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除了家人便是亲戚、街坊和邻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中国便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出一套以人情为中心的行为规范。在这套规范的制约下,个人和家庭讲亲情,和家庭以外的熟人讲人情。《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非学而能。”通晓人情的人一定能够由自己在各种生活情境中的感觉“推己及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在有关人情的规范中,“报”的规范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所谓“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在中国文化中,虽然对人情回报的要求,往往因施人恩惠者碍于面子而变得隐晦不彰,但知恩必报的规范,施受双方心知肚明。都市化和工业化虽然改变了传统生活形态,但中国人的亲情、人情观不但不会消失,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以感性诉求得以丰富展现。俗话说:天老情难老。
简介:<正>抽象概括总是以具体的事物现象为基础。汉民族固有的经济生活丰富多彩,生动具体,它为汉民族抽象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汉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农业始终在汉民族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它绵延了几千年,使得汉民族成为典型的农耕型民族,造成了汉文化别具一格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色彩。正因为如此,汉语中不少表示抽象概念的意义是在农业经济生活的基础上,从直接标志农业的词汇中派生引申而来的。如“丰收”,原指农业的丰产,现在把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收获也叫“丰收”,如“劳动、思想双丰收”。“成熟”一词最初指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如“麦子成熟了”。后来在此基础上滋生出了表示事物发展到完善程度的意义,如“条件成熟、意见尚不成熟”。“稠”,本义指禾苗多,后引申为一切稠密之称,如“地窄人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