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孩子王》是一部语义份量很重的电影。有人提出影片的叙事和表意形式有矛盾,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影片的叙事面与每一个事件都是放射性的:色彩、构图、画面与情节共同构成了一元性的故事。我同意这种说法,影片是从生命和文化的关系上对文化进行反思。开始,老杆调到场部当老师,他被抛入文化与生命的“两难”处境里,他既不代表生命的一方,又不代表文化的一方,一旦当了老师便处于文化与生命的冲突之间。影片很多镜头的语义内容非常明显。牛群、不讲话的孩子、山野以及自然景观,表现了原始的生命,这些东西是没有秩序的,包括没有文化的王七桶也不能讲话。无序的生命状态是一个意向系列。到了课堂上,教室里排列着桌子,学生们
简介:不久前,韶关戏曲优秀传统剧目展演,不仅给观众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赢得热烈的赞扬声;还引出了人们长期关注的"似是而非"的问题。展演的四个剧目是被誉为"山茶花"的粤北采茶戏,除《睄妹子》用普通话演出外,其它都以客家话演出。有人赞扬说:"举国上下推广普通话,粤北采茶戏改用普通话演出,扩大了服务面,能吸引更多群众,改得好!"这不是什么新鲜理论,而是似是而非的"旧闻"的翻版。它使我想起了,往事:在十年浩劫后,原韶关专区有个掌大权的同志说:"粤北采茶戏只有改用普通话演出,才能登上大雅之堂,争取更多的观众。"在这似是而非的"指示"压力下,有些专业采茶剧团改用普通话演出,而客家地区群众以"罢看"抵制改用普通话演出的采茶戏。剧团眼看此路不通,又改为"两条腿走路",即在农村乡镇演出用客家话,到县城、工矿演出用普通话。这样的社会效果也不妙,县城、工矿干群嫌她"没有‘茶’味了"!知识文化界批评她"不伦不类,倒人胃口"!有些演员也很反感地说:"我们今晚在农村演出讲客家话,明晚我们到矿山演出讲普通话,有时同一晚演出,时而讲客家话,时而又讲普诵话。
简介:为了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发扬流派、交流经验、推动沪剧音乐的改革,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于四月一、二日主办了“沪剧流派演唱会”。参加这次演唱的都是些受观众欢迎的在演唱上有显著特色的著名演员和乐师们。同时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的协作下,结合演出举行艺术研究活动,演员与音乐工作者共同议论了各流派演唱的艺术特色,并探討了沪剧唱腔艺术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討論中涉及沪剧的风格、曲調的丰富、流派的继承和发展、发声方法和伴奏音乐等问題。这些問題的提出,說明这次演唱会对研究、改进沪剧音乐所起的促进作用。这里发表的是丁是娥、周小燕、朱介生三位同志在座談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