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1906年《俱分进化论》发表为标志,章太炎的历史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章氏经历了从价值的绝对主义走向价值的相对主义的心路历程。本文试图对章氏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及其主要特色作一探索,并揭示其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历史观 章氏 章太炎 经历 主要原因 思想转变
  • 简介:一、性善与性恶论孟子的政治学说是仁政,它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良本性,不过有的人把这种本性丢掉了,有的人却保存下来,“庶人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以下凡引《孟子》均只注篇名)。按照他的说法,每一个国君都是...

  • 标签: 荀子 孟子 性善论 先王之道 “天” 尧舜之道
  • 简介:<正>选定梁启超、胡适、李大钊作为历史比较对象,是因为他们均是中国传统史学的转型式人物,代表现代史学三座高峰:新史学、实验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他们的历史念有承继,有交错,更显著的是超越;他们的史学理论有贡献,有局限,最可贵的是创见。

  • 标签: 梁启超 李大钊 历史观念 胡适 现代史学 进化论
  • 简介:全球历史的产生和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全球化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认识人类历史进程的全球视野和宏观历史思维的基础.全球历史是20世纪下半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全球历史所以要强调"全球",是针对西欧为中心或欧美为中心历史的"中心"而言的.全球历史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新的史学思潮,已经并将继续对当代国际史坛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它是时代的产物,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历史观 时代 世界史研究
  • 简介:韩非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相当深刻,也是非常复杂的,韩非历史不能简单说是进化论,韩非历史是一种变易史观。韩非的英雄史观是明显的,但同时又提出“众助”主张,强调民心的作用。同样,韩非的鬼神观也是复杂的,要作具体分析。他的“以功用为的”的思想,既具有时代局限性,又具有时代合理性。

  • 标签: 韩非 历史观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序列中,经学传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从儒家经学尤其是今文经学的影响的角度来探讨近代社会历史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道光、咸丰(公元1821—1861)年间,由于日益加剧的封建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双重冲撞,儒学发生...

  • 标签: 康有为 经学传统 今文经学 梁启超 社会历史观 历史哲学
  • 简介:陈独秀不是历史学家,但他的历史值得我们研究。他视历史学为一门科学,他对中国古史分期、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科学体系以及近代社会的性质等重大历史理论问题都提出了看法,有的符合唯物史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影响,有的则缺乏科学性,存在明显的缺陷。陈独秀历史影响他对中国现实的认识和态度。

  • 标签: 陈独秀 唯物史观 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史学
  • 简介:关于陈独秀历史的几个问题张子侠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有重大影响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关于他的政治思想、政治活动及其功过是非,学术界已有很多论述。对他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文化观、妇女观等等,也都有人专门研究。唯独他的历史,相比之下,研...

  • 标签: 陈独秀 历史观 义和团 辛亥革命 英雄史观 进化论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司马光的史学与其经学之一的易学之间的关系。司马光通过其易学形式表达了独具特色的历史。他提出"易道"的观念,认为"凡宇宙之间皆易",易就是"阴阳之变"、"五行之化",这就对自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原则作出了界定;又提出"圣人作《易》,为数亦为义,义急、数亦急",以"义"与"数"作为历史发展普遍性原则的重要内容;并认为《易》是对易道的表征,《易》有"见微而知彰、原始而知终"的史学功能;在探讨自然和人类历史存在的形式时,司马光还提出"阳非阴不成,阴非阳不生,阴阳之道表里相承"的观点,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揭示了其应有的价值目标和方向。

  • 标签: 司马光 易学历史观 易道 义与数 显与微 阴与阳
  • 简介:正城市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城市的建置、成熟与发展,代表着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水平。本文所述的城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称之为"城",是一种以高墙围绕起来的具有防御功能的新型聚落形态。通过对古代城址的考古学研究,可以窥见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

  • 标签: 河套地区 秦汉时期 中原王朝 古代城市 城址 匈奴
  • 简介:<正>中外史学史上有不少兼史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潜心研究历史的同时十分关注现实世界的风风雨雨。他们擅长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现实政治,而现实社会也给他们的史著打上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们的史著不仅记载了历史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历史的前边。美国史学的开山祖——乔治·班克罗夫特门(1800——1891年)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

  • 标签: 克罗夫 美国史学 历史观 研究历史 历史学家 美国历史
  • 简介:<正>要开创史学工作的新局面,把历史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步,就必须在历史研究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发展史学工作和坚持唯物史观是一致的。列宁说:“唯物主义历史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唯物主义并不象米海洛夫斯基先生所想的那样,‘多半是科学的历史’,而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①唯物主义历史和整个社会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历史历史研究中的指导意义,列宁说得十分明确。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史学界对唯物史观历史研究中指导意义的认识上,实际上

  • 标签: 唯物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 人民之友 历史研究 生产关系 社会形态
  • 简介:清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看待清朝统治与前朝的区别,也就是说要明晰其统治的特点是什么?一般观点均认为,一统中国疆域并实施了有效的治理是清朝统治最为成功的历史经验。一些清初帝王如乾隆皇帝也自认为,如果从“朝代间比赛”的角度评估清朝的独到之处,

  • 标签: 政治史 “大一统” 清代 历史观 历史经验 乾隆皇帝
  • 简介:活泼泼的大生命,活泼泼的心─-钱穆历史要义疏解罗义俊一序;史学思想是钱穆史学的中心非历史编纂学与非史料学意义的史学之得以成立,在于史学家的思想;历史由"思想"作出解释,而史料却只是史学殿堂的砖料。没有"思想"的史学是不存在的。"史学家"没有自己的思...

  • 标签: 《中国历史研究法》 历史精神 历史观 史学思想 大生命观 研究历史
  • 简介:十年前,笔者应邀在《史学理论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全球历史”的困局与机遇》。文章提出我们在欣赏巴勒克拉夫等人的远见卓识,早在1950年代就提出的“全球历史”的同时,不能对“全球历史”所面临的多种挑战视而不见。这种挑战首先表现在“全球历史”的影响力依然有限,没有能够进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精髓;第二是时代背景的转换对“全球历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对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的进展视而不见,不能仅仅体现为对非西方国家历史公正阐释的追求,而应该体现为对“西方中心论”和原来意义上“全球历史”的双重超越;第三是应对当时迅速崛起的全球化的理论探讨对“全球历史”构成的理论挑战。

  • 标签: 全球历史观 全球化时代 理想与现实 世界史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重新反思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成为知识界和学术界的一种“时尚”。在世界史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在1990年代和本世纪的头十年里,全球史的思想和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承认”。⑤然而,“何谓全球史”依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 标签: 全球史观 历史叙事 民族主义 全球化时代 90年代 学术界
  • 简介:80年代初,日本文部省教科书审定变本加厉,把侵略改为“进出”或“进入”,对“南京大屠杀”加上“在混乱中发生的”,“和战争行为区别不开”等限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抗议。1982年7月20日和24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短评,指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给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人民也包括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的侵略不是它的内政,篡改日本侵略的历史也不是内政问题。并指出,承认不承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原则问题,要求日本政府纠正文部省篡改侵华历史的错误。日本各界人士也纷纷发表声明,要求政府把改错了的教科书再改正过来。教科书问题成了一个外交问题。为了平息事态,日

  • 标签: “自由主义史观” 日本侵略历史 “南京大屠杀” 教科书 日本军国主义 自民党
  • 简介:章太炎作为传统学术现代转型期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富有特色。就经史观而言,他的“六经皆史”说与近代启蒙思潮、新史学思想相结合,对前人成说有质的突破;在此基础上,他所形成的“征信”论相对于当时的“疑古”之风,他治学的“求真”精神相对于前人的“求实”,都是对传统学术思想的重要发展;他以新史学方法治经,运用社会学、逻辑学等方法解经,则体现了方法论上的贡献。

  • 标签: 章太炎 经史观 史学思想 社会学 逻辑学 治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