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99年3月下旬的一天,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人民戏剧家田汉生平的专题片。当看到他创作剧目的目录中有歌剧《扬子江暴风雨》时,我联想到剧院于1956年,为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逝世25周年、冼星海逝世15周年,曾公演过此剧。至今,在这部歌剧的剧目卷中留有文学修改本。我认为,此本很像是田汉老亲笔修改的手稿。理由是,手稿有两种笔体:一种笔体是从头到尾,无勾划和修改之处;另一种笔体在剧本的字里行间许多处都做了重新修订,特别是夹在中间的整页都是这种笔体书写的。这种笔体,在剧本的后半部勾划、增减、删改处很多。由于手稿第一页写有田汉作剧、聂耳作曲的字样,所以我分析,前者笔迹为
简介:8月11日中央歌剧院汪存一同志访问我,谈及1956年中央歌剧院为纪念聂耳逝世25周年,曾公演过《扬子江暴风雨》。最近她在剧院保存的这部歌剧剧目卷的档案中发现留有一本文字修改本,很像是我父亲亲笔的手稿,在送给周巍峙同志看后,认定是我父亲的手稿,又请我鉴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仔细地读了手稿的复印件。当我看到熟悉的父亲的笔迹,在眼前又仿佛见到父亲握笔疾书的神态,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说话的声音也不由得激动起来,这是汪存一同志发现的一件珍宝。“文革中”父亲被“四人帮”诬陷为叛徒,“四条汉子”,家中文物一扫而光,在党中央为他平反开追悼会时,家中竟找不到他的一张照片,
简介:20世纪50年代,川西考古工作队对新津县龙马乡宝墩村古蜀文化遗址的初步调查,预示对古蜀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将有突破性的进展。1995年7月上旬,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成都市考古工作队、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的重新调查,拉开了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神秘的帷幕。为了证实龙马古城是否为长江上游早期城邦和古人类的发祥地,同年10月至12月,上述三单位联合进行了发掘,揭示出一个从未发现过的文化类型——宝墩文化。1996年,都江堰芒城遗址发掘,1997年,崇州双河遗址试掘,继后温江鱼凫、郫县古城,崇州紫竹等史前城址相继被揭开面纱。2000年后,又在大邑发现同一文化类型的城址。这八座同属宝墩文化类型的城址都在成都西南,其中有四座在文井江流域、六座在古江原县境内。
简介:据有关谱牒资料记载,张化孙是张氏入闽始祖张端的五世孙。张端是唐韶州别驾张君政的第二十二代孙,张九龄的第十八代孙,原居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镇,于北宋重和年间(1118~1119年)入闽居宁化县石壁都葛藤凹(今南田村)。张化孙(1175~1267年),讳衍,字传万,宋岁贡生,赐进士,以诰赠中宪大夫终老,原住宁化县石壁村,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迁居上杭北乡深坑尾西洋村(今自砂镇茜洋村),建宅于宫店前上吉街。元配陈氏(1174~1262年),谥慈大娘;德配阙氏(1184~1271年)谥惠二娘,俱赠恭人。生18子,有108孙。其墓在上杭县白砂镇茜洋村李屋背头大坪岗上,墓地呈“金盘载珠”,又称“倒插金钗”自然造型,碑石上书。
简介:丁文江于1912—1926年的14年间,任过上海南洋中学教员、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地质调查所所长、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1930—1934年,他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教书育人1912年,丁文江在上海南洋中学教书,用生物演化的观点撰写中国第一部动物学教科书,并调查了扬子江芜湖以下的地质地貌,考察长江由中江、北江、南江人.海走向;1921年丁文江在北大“地质研究会”著文,对于海岸线的进退速率予以评估,为古史工作者从事吴越文化研究提供了古地理古气候研究的资料。1930—1934年5月,丁文江任北大地质系研究教授。此间,他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