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企业人类学与人类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医学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等)有所不同。这些分支学科以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其他领域的问题或议题(如医学、教育等),成为探究这些领域的辅助知识,却没有改变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企业人类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研究范式,在当今全球人类学中是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企业人类学引入"社会结构转型"理论,作为其新的基础理论,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变:突破人类学传统的小社会、小社区视野,学会从整个宏观社会结构的角度看经济社会现象;突破了僵化的"传统—现代"二分法,正在使用"连续谱"的视角;突破了人类学草根的学术传统,深入探索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分析角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提升本学科解析当代经济社会转型的能力。因此,企业人类学的兴起标志着人类学第四次革命:新的研究范式形成了,其研究范畴扩展和深化了,其学科名称得以整合和统一了,其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已创新地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企业人类学不但打通了中国与西方的学术通道,而且实现了中国和国际人类学的局部突破和学科转型。近些年来,中国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崛起和社会转型,使之成为国际人类学新兴的研究园地。
简介:华人企业一般上都难逃"富不过三代"的命运,但一些中国和东南亚的华人老字号企业却能打破这宿命。马来西亚的中药店老字号,"余仁生"自1879年创业以来现今已进入第四代经营。其创办人,余广于1876年下南洋谋生时随身携带了一批中草药和世代累积的中药知识,没想到这竟成"余仁生"的创业基础。他当时在霹雳州务边的小镇上开设了一家药材店,想凭着自己的中药知识解救被鸦片荼毒的华人矿工。药店取名"仁生",意喻为"仁泽众生",由于店主济世为怀因此"仁生"很快便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其子余东璇为了缅怀父亲,毅然在店名前加上自己的家族姓氏,改为"余仁生"。"余仁生"在余东璇领导下迅速打出名堂,其业务除了扩展至马来西亚各地,亦进驻新加坡和香港市场。八十年代后期马来西亚的中药行业风光不再,成为夕阳工业。其第四代接班人有感中药行业必须转型方能走出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所以"余仁生"于1989年开启了传统中药店转型至现代保健自营连锁店的大计划。其转型计划成功让"余仁生"获得新的生命和持续发展,并在新加坡和香港两地上市。这老字号的成功可说是其经营者善于利用传统中药品做新市场的生意,把产品焦点放在生活化和方便化,如其保健礼蓝可用作送礼,让更多顾客能接受其产品。本文主要探讨马来西亚华人传统中药店之老字号在激烈市场竞争的过程如何转型和变革以迎合现代人的需求,使其企业达到持续性发展。
简介:1956年工资改革奠定了计划经济时期工资制度的基本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希望通过建立等级工资制、扩大级差、推广计件工资和建立奖励制度等方式,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笔者以上海市档案馆藏相关档案资料为依据,对全行业合营前后上海纺织业新合营企业工人的工资变动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认为1956年的这次工资改革在增资指标不断降低、保证工资水平不出现大的波动的情况下,很难达到贯彻所谓"按劳取酬"的工资原则、建立合理等级工资制度、促进劳动生产率发展的目的。而在全行业合营前后积累的如工资制度混乱、冻结工资、取消变相工资等问题,更加剧了这次工资改革的负担,最终导致这次工资改革只能是一次十分不彻底的调整性改革,不仅没能建立稳固的工资体系,甚至加剧了工资工作的随意性。此后企业职工工资制度不断受到政治、文化等非生产因素影响,逐渐走向"平均主义",成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非制度"化的集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