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古陶瓷产地判别一直是古陶瓷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为了拓展产地判别的科技研究方法,本研究针对南北方4个不同窑口(越窑、建窑、耀州窑、定窑)的古陶瓷样品,首次结合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和热释光(TL)测试分析技术相互印证,测定4个窑口样品的胎釉元素组成和热释光特性,并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相互印证判别古陶瓷样品的产地。数据库的统计分析表明:同一窑口的古陶瓷不仅在主量与微量元素化学组成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其热释光的测量灵敏度也存在地域特征性;不同窑口的古陶瓷可以通过元素组成归类和热释光特性的不同加以区分,结合采用XRF与TL测试分析两种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对古陶瓷产地进行分析判别。
简介:考古出土丝绸保存状态的研究对丝绸的科学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工作选取丝纤维中最主要的桑蚕丝及柞蚕丝作参照,以考古出土的明代丝绸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丝绸的纤维结构形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化学结构,结合X-射线衍射仪分析结晶度,用薄层色谱分析丝绸中氨基酸的组成,并进一步用紫外一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分析丝绸中酪氨酸含量等方法,对一件出土的明代丝绸织物的保存状态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明代丝绸为桑蚕丝,纤维丝松散且断裂较多,结晶度下降,多数氨基酸含量明显降低,只检测到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与谷氨酸。酪氨酸含量为13.78%,比参照桑蚕丝含量低。
简介: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和构建定量模型是进行城市协调状态评价的关键,以“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规划为背景,探讨大西安人地关系协调演进趋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突出表征城市环境因素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运行作用的基础上,优化指标体系,运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函数构建复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研究区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等级与类型进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1-2020年研究区总人口与耕地面积的模拟值。分析发现:未来10年研究区的总人口年均增长13.99‰,耕地面积年均递减14.30‰,人多地狭的矛盾使生态安全将会受到严重挑战。
简介:利用清代地方志、档案等文献资料,复原了道光十一年(1831—1832年)冬的严寒实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严寒对京杭大运河各段运作状态的影响。研究表明,道光十一年冬的严寒涉及我国整个东部地区,是此前百年中最冷的一年。在漕政日益败坏的道光年间,正常情况下的漕河整治与管理已属不易,极端气候更增加了其困难。因地理位置、面临任务以及对气候变化敏感度的不同,此次严寒对各河段的影响也就各有差异。山东运河远离黄河,水浅冰厚,主要表现为河道疏浚的困难;苏北运河地处黄运交汇,凌汛多发,主要表现为堤防修守的艰辛;江南徒阳运河虽出现了漕船通行的延迟,但相对涝灾而言,寒冷气候的影响是其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