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702?-765)字达夫,一字仲武,唐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天宝中,他随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到今青海黄南、海南等地,写下了多首描写这一地区山川风物,记述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诗篇。

  • 标签: 青海 高适 重大历史事件 边塞诗人 山川风物 节度使
  • 简介:温台地相邻,尤其温岭与温州山相连,水相通,历史上曾有多次同辖。秦时同为闽中郡,汉时同归永宁县,晋时同属永嘉郡,解放以后两次归属温州地区。由于地理和行政归属的关系,温台两地经济往来密切,人事交结频繁。宋代永嘉学派脸物常往来于温台之间,台州名士对永嘉学派有较高的评价,有的还是这个学派继承者和传播者。

  • 标签: 叶适 台州市 中国 浙江 教育事业 文学遗产
  • 简介: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史学家,其逝世至今虽不足百年,然而相关论著或受论述角度限制,或因史料不足,对其生平事迹大都语焉不详。周子美1933年发表的《崔怀瑾先生传》和王大曼(王森然)1942年发表的《崔觯甫先生评传》为了解崔生平事迹提供了宝贵资料。以这两篇传记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史料,大体可以勾勒出崔的人生轨迹。

  • 标签: 崔适 生平事迹 今文经学
  • 简介:唐代诗人李白与高的自我人生设计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心高志大,自负自信,寄希望于君臣遇合,一飞冲天,而不愿走一般人走的科举入仕的常道.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的若干突出特征.李、高的人生设计都表现出积极入世和进取的精神,这对于他们的创作是一种推动的力量.

  • 标签: 高适 李白 盛唐 唐代诗人 入仕 士人
  • 简介:夷是浙江省余姚人,1905年出生。小学毕业后就到上海钱庄当学徒。一年后“五四”运动爆发,他看到报上报导北京大学生火烧赵家楼、打了张宗祥的消息,高兴得大叫起来,被父亲骂了一顿。不久上海也爆发了游行,楼溜出去参加。后来读了如《自由谈》、《快活林》一类报刊,思想大变。1922年开始写小文章,到《先施乐园》、《新世界报》、《礼拜六》等报刊投稿。

  • 标签: 楼适夷 交往 鲁迅 “五四”运动 1905年 《自由谈》
  • 简介: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编辑出版家楼夷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今年4月20日l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七岁。噩耗传来,令人感到悲痛和婉惜。

  • 标签: 悼念 逝世 翻译家 作家 无效 中国
  • 简介:利用比色法测量经光或热老化后,丝纤维中[NH3]和[-NH2]的含量,由此推断出导致丝织品老化的主要因素是氧化作用还是水解作用。为研究古代丝织品的保护、改善丝织品的保存环境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年代久的样品中[NH3]和[-NH2]的含量较高。

  • 标签: 丝织品的保护 热老化 光老化 比色法
  • 简介:葛逻禄是来历久远的西北古族。唐朝先后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蒙古崛起于漠北时期,葛逻禄主要分布在北庭西北、阿尔泰山以西。成吉思汗西征,葛逻禄与回鹘率先归附,并追随蒙古,逐步进入中原。在中国历史与文学史上,元人遁贤是仅见的葛逻禄文学家,有诗集《金台集》、笔记《河朔访古记》传世。

  • 标签: 诗人 阿尔泰山 成吉思汗 中国历史 文学史 文学家
  • 简介: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新疆小河墓葬出土的毛纺织品进行形貌观察,并采用红外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测试,对出土自不同地层墓葬的样品归类分析讨论。本研究的目的是补充文物数据库;初步讨论了小河墓葬出土毛制品的保存状况;以小河墓地为例,讨论了墓葬位置对毛纤维老化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疆小河墓葬出土毛织品的埋葬位置对毛织品的劣化状况有较大影响。劣化形式表现为:纤维横向、纵向的裂痕;红外光谱中酰胺Ⅱ带与酰胺Ⅰ带吸收峰峰高比值的变化;纤维上附着的结晶物推测为雨水或地下水带入的结晶盐。

  • 标签: 新疆小河墓地 出土毛织品 形貌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
  • 简介:任何被照亮的物体都会不断地受到光子的照射。频率f等于光速c除以波长λ。光子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波长越短,能量越大。随着光子比例的增加,光照导致物质分子感光的概率也会增加。光照是造成文物褪色或化学损坏的主要原因,尤其有机质文物对光照是极为敏感的。在策展时,保护文物避免受光老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光老化 展示柜 有机质
  • 简介:髹漆丝织物水解老化性能的测试研究,旨在了解髹漆丝织品抗老化的能力,为出土髹漆丝织品的起取、保存和展示提供科学的依据。以精制纯漆和加入15%桐油的桐油漆分别对丝织物进行髹涂整理,并对整理后的试样进行加速碱性水解老化处理。测试表明,纯漆试样和桐油漆试样的强度和伸长性能下降迅速。老化初期与丝绸降幅相近,随着老化延续,降幅大于丝绸,桐油漆试样降幅最大。漆膜在碱性水解老化中发生开裂,对蚕丝没有保护和加固作用。桐油漆膜受碱液损伤尤为严重。老化导致蚕丝结晶度下降,脆化的漆膜和老化蚕丝结合,强度和伸长性反而不如老化丝绸。检测表明,髹涂纯生漆和桐油漆的丝织物耐碱性水解老化的能力均很差,逊于未髹漆的丝织物。相比之下,桐油漆试样尤其差。

  • 标签: 髹漆 丝织物 水解老化 性能
  • 简介:谈宋代虞允文的墨迹《造帖》刘诗虞允文(1110—1174年),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隆州仁寿(四川仁寿县人。幼聪慧,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登进士第,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中书舍人赵达首荐,高宗赵构召对,论“士风之...

  • 标签: 书法艺术 传世墨迹 艺术个性 书法家 完颜亮 个性与风格
  • 简介:为了探究纸张的保存寿命,本项目对竹纸、宣纸、新闻纸、字典纸和构皮纸等5种纸张进行了干热加速老化实验,并对老化前后纸张的主要理化指标(返黄值、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折指数、聚合度、铜价和冷抽提pH值)进行检测。最后通过Pearson等级相关系数研究了上述理化指标与老化时间的相关性,从而揭示出纸张保存寿命预测的方法。研究发现5种纸张的抗张指数、铜价和聚合度与老化时间的相关性都较好。分别各有4种纸张的返黄值、冷抽提pH值和撕裂指数与老化时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相关性非常好。仅有一种纸张的耐折指数与老化时间的相关性较好。本研究的结果对于大多数纸张保存寿命的预测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SPSS 相关性 老化时间 理化指标 Pearson
  • 简介:古代丝织品是否含有丝胶,不仅对丝织品保存状况有一定影响,而且是丝织品文物保护处理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研究红外光谱作为有效的研究不同丝胶含量丝织品老化的一种检测分析手段的适用性,工作应用红外光谱分析对不同丝胶含量的人工老化蚕丝纤维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丝胶含量样品的红外谱图,一些特征峰的峰形、峰位、峰高均有明显差异,并且经不同老化方式老化的蚕丝蛋白的红外光谱图也有各自的特征,1445cm^-1/1625cm^-1比值可用于区分不同丝胶含量的样品。

  • 标签: 红外光谱 丝胶 老化
  • 简介:髹漆丝织品光老化性能的测试分析,旨在了解其抗光老化的能力,为出土髹漆丝织品的保存和展示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工作以精制纯漆和桐油漆料分别髹涂的丝织物及未经髹涂的丝织品为试样,进行加速光老化处理。对试样的测试表明,两种髹漆试样经光照后强伸性下降轻缓,相同时段的降幅远低于丝织品,桐油漆试样降幅最小。两种漆膜在光老化中均有轻微的空洞和裂纹,纯漆膜损伤稍大。光老化过程中,漆膜对丝纤维的保护作用较好,漆丝的结晶度未有明显下降,而未髹漆丝纤维的结晶度下降显著。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出土髹漆丝织品的保存和展示提供科学的依据。

  • 标签: 髹漆丝织物 光老化 性能
  • 简介:为了科学评价照明光源对黄色植物染料染色丝绸的褪色影响,也为了给博物馆此类丝绸文物展陈的照明设计提供合理化建议,通过设计光照老化实验的方法模拟丝绸文物的光老化过程,研究了卤素灯、荧光灯及LED对黄檗、槐米等黄色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样品的褪色影响。结合色差分析,从染料耐光牢度、样品反射光谱及光源发射光谱等多个角度对染色丝绸的褪色进行了分析。借助液相色谱分析了光老化前后染料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含蓝光能量高的荧光灯和LED对黄色染料的损伤严重,蓝光能量少的卤素灯影响较小;色谱分析确定了染料的光老化前后的有效成分,推测了光老化反应的褪色机理。

  • 标签: 丝绸 黄檗染料 槐米染料 光老化
  • 简介:乾隆皇帝弘历先后六次南巡,虽有“巡游无度,土木繁兴”之讥评,但确有了解下情,治理水患的要务。这从他每次经过江都邵伯地区所写下的诗作中即可得知一二。

  • 标签: 乾隆皇帝 南巡 水利 诗作 江都邵伯地区
  • 简介:觉罗舒敏是闽浙总督伍拉纳第三子,受父牵连,年仅十九岁即被流放伊犁,三年后乃还。所作四卷《斋居士集》,大多记载了舒敏流放西域期间的生活、感怀、交游等,是对清代新疆社会生活及诗人心路历程的最直观的现场记录。作为现存有诗作的清代满族西域流人诗人,舒敏的这些诗作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且有助于我们了解嘉庆时伊犁满族流人的思想、心态及文化活动信息。

  • 标签: 满族 西域流人 觉罗舒敏 《适斋居士集》
  • 简介:社区建设是近年来城市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笔谈所组织的一组文章,从社区建设的基  本问题、社区建设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和西宁市的社区建设等方面,对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多角度的探讨。

  • 标签: 城市社区发展 条件
  • 简介: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默默)以亡。”说的是三种表现:谔谔,直言争辩;诺诺,卑恭顺从;默默,沉默不语。1965年,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发表后,知识界的反应多为诺诺或者默默,书法大家高二则率先表示谔谔,奋然提笔,写出《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向郭沫若提出质疑。

  • 标签: 郭沫若 高二适 兰亭论辩 兰亭序 司马迁 知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