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一个1岁的男孩到您的诊室就诊。这个男孩六个月前被诊断为特应性皮炎。今日复诊,间断使用少量1%氢化可的松乳膏后,皮疹和瘙痒仍然恶化,并影响睡眠。经检查,他皮肤干燥,四肢和躯干有严重红斑。由于他的家长担心TCS有副作用,并且乳膏不起作用,他们希望停止使用局部皮质类固醇(TCS)。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探讨安全输血措施。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40例红细胞输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输注无效的病例数。结果:40例患者总共输注96次,其中15次无效,占比15.63%(15/96)

  • 标签: 红细胞输注无效 原因分析 安全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与安全输血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病例系统中红细胞输注无效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临床上法伤红细胞输注无效现象。结论:护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红细胞输注无效情况的关注,运用安全输血措施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红细胞输注 安全输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胃穿孔患者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实施腹腔镜修补术的胃穿孔患者。治疗无效28例纳入无效组,治疗有效40例纳入有效组。回顾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两组间平行比较,确定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BMI、穿孔至手术时间、穿孔部位、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减压时间相近(P>0.05),在胃穿孔直径、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术后营养支持上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穿孔直径大、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是胃穿孔患者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提示医生重点关注、积极对症干预。

  • 标签: 胃穿孔 腹腔镜修补术 治疗无效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调查及其输注无效解决策略探究。方法:收集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单采血小板输血病历资料,统计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了解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探究单采血小板同型输注法或配合型输注法在输注无效问题中的应用效果。结果: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本院共输注单采血小板4520袋,共100例发生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21%(100/4520);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中,过敏反应占比最高达到68.00%(68/100);多数输血反应患者为血液疾病患者(44.00%),其次是免疫性疾病患者(12.00%);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中HLA抗体阳性率19.00%,HPA抗体阳性率0.00%,HLA+HPA抗体阳性率6.00%;共3例输血无效病例,行同型输注或配合型输注后,1例24h血小板回收率达到80%以上,2例24h血小板回收率达到20%以上,均为有效输注。结论: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多在血液疾病患者中发生,可通过加强采血、输血护理进行预防,通过同型输注或配合型输注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问题,促进输血治疗有效性、安全性提升。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输注无效 输血反应 输血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阿帕替尼治疗二线化疗无效的晚期胃癌的价值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9年4月-2021年5月收治晚期胃癌患者150例,用回顾研究法研究对晚期胃癌标准治疗进展患者不同用药方案的差异。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替吉奥干预,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阿帕替尼联合用药,对比用药疗效。结果:实验组的综合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综合有效74例(98.67%),对照组综合有效68例(90.67%),(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3例(4.00%),对照组不良反应11例(14.67%),(p<0.05)。结论:阿帕替尼治疗二线化疗无效的晚期胃癌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临床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建议推广。

  • 标签: 阿帕替尼 二线化疗 无效 晚期胃癌
  • 简介:摘要尽管血管内治疗提高了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再通率,但仍有约半数患者90 d时功能转归不良,称为"无效再通"。文章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的预测因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血栓切除术 血管内手术 医疗无效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Tigris核酸检测(NAT)系统检测结果无效的具体情况及原因。方法选择2018和2019年,成都市血液中心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3 75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NAT结果无效标本为2 397份,2019年为1 355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中心2018和2019年Tigris系统NAT的总检测标本数、总检测结果无效标本数、无效工作列表数等数据资料,以及导致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原因。2018和2019年Tigris系统NAT的无效检测率、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率、有效工作列表中标本的无效检测率、工作列表无效运行原因构成比、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原因构成比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18年和2019年成都市血液中心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情况如下。① 2018年总无效检测率为2.31%(2 397/103 777),高于2019年的1.10%(1 355/12 289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726,P<0.001)。② 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率分别为2.35%(25/1 062)和1.34%(14/1 04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3,P=0.084)。2018年有效工作列表中标本的无效检测率为0.20%(205/101 585),高于2019年的0.15%(187/121 72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6,P=0.006)。③ 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原因构成比、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原因的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08、86.966,P=0.013、<0.001)。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的主要原因均为校准物/质控品无效,其导致的无效运行工作列表数分别占88%(22/25)和50%(7/14)。2018年导致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的主要原因为标本容量验证失败(VVFS),占40.0%(82/205);而2019年则以磁力洗站液面感应错误(ML)为主,占50.8%(95/187)。结论Tigris系统的校准物、质控品无效和仪器故障问题是引起NAT结果无效的重要原因。对采供血机构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尽早发现导致NAT结果无效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减少无效NAT结果的产生,提高NAT的质量和效率。

  • 标签: 血液 血液筛查 核酸检测 无效检测 Tigris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伽玛刀再次治疗首次治疗无效或复发的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6月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伽玛刀中心采用伽玛刀治疗823例原发性药物难治性TN患者,其中16例(1.9%)因治疗无效或复发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级标准评估疼痛缓解程度(Ⅰ~Ⅲb级为有效,Ⅳ~Ⅴ级为无效);随访与放射治疗相关的脑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采用BNI面部麻木评分标准评估面部麻木程度。结果首次治疗后10例患者有效,6例无效;中位显效时间为30(1~180)d。首次治疗至复发的中位时间为28.4(6~60)个月。再次治疗后,13例有效,3例无效;中位显效时间为7(1~180)d。再次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0.5(16~92)个月,有效的13例患者中,2例在治疗后第3、5个月症状完全复发。末次随访治疗有效者11例(11/16),BNI疼痛缓解评级Ⅰ级者7例,Ⅱ级者2例,Ⅲa、Ⅲb级者各1例;5例无效或复发者,BNI评级均为Ⅴ级。首次治疗有效的10例患者中,再次治疗后9例有效;首次治疗无效的6例中,再次治疗后仅2例有效(P=0.035)。2次治疗共12例患者发生了放射相关损伤,其中同侧面部麻木11例,味觉受损2例。治疗后至出现面部麻木的中位时间为2.5(1~18)个月,其中轻度7例,中度4例。再次治疗的中位中心剂量、边缘剂量分别为73.0 Gy、36.5 Gy,与首次治疗的85.0 Gy、42.5 Gy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采用伽玛刀治疗后复发或无效的TN患者,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大部分患者仍然有效,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均相对较轻;其中首次治疗有效者再治疗后疗效可能更好。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放射外科手术 复发 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伽玛刀再次治疗首次治疗无效或复发的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6月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伽玛刀中心采用伽玛刀治疗823例原发性药物难治性TN患者,其中16例(1.9%)因治疗无效或复发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级标准评估疼痛缓解程度(Ⅰ~Ⅲb级为有效,Ⅳ~Ⅴ级为无效);随访与放射治疗相关的脑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采用BNI面部麻木评分标准评估面部麻木程度。结果首次治疗后10例患者有效,6例无效;中位显效时间为30(1~180)d。首次治疗至复发的中位时间为28.4(6~60)个月。再次治疗后,13例有效,3例无效;中位显效时间为7(1~180)d。再次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0.5(16~92)个月,有效的13例患者中,2例在治疗后第3、5个月症状完全复发。末次随访治疗有效者11例(11/16),BNI疼痛缓解评级Ⅰ级者7例,Ⅱ级者2例,Ⅲa、Ⅲb级者各1例;5例无效或复发者,BNI评级均为Ⅴ级。首次治疗有效的10例患者中,再次治疗后9例有效;首次治疗无效的6例中,再次治疗后仅2例有效(P=0.035)。2次治疗共12例患者发生了放射相关损伤,其中同侧面部麻木11例,味觉受损2例。治疗后至出现面部麻木的中位时间为2.5(1~18)个月,其中轻度7例,中度4例。再次治疗的中位中心剂量、边缘剂量分别为73.0 Gy、36.5 Gy,与首次治疗的85.0 Gy、42.5 Gy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采用伽玛刀治疗后复发或无效的TN患者,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大部分患者仍然有效,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均相对较轻;其中首次治疗有效者再治疗后疗效可能更好。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放射外科手术 复发 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一种新型基于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后循环评分以预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血管内治疗(EVT)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风险。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并接受EVT的急性BAO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连续性登记研究。提出的新型DWI后循环评分根据4个部位(脑桥、中脑、丘脑和小脑)的急性梗死特征进行计分,正常为0分,满分为16分。无效再通定义为EVT术后BAO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级),但90 d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首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该评分是否为无效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然后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明确该评分的预测表现力,最后按照年龄、治疗时间窗、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进行分层和交互分析,探索该评分对无效再通的预测作用在不同亚组人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在纳入本研究分析的109例患者中,共有48例(44.0%)发生了无效再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WI后循环评分与无效再通呈独立正相关(校正OR=1.31,95%CI 1.07~1.62,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评分预测无效再通的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 0.65~0.83),最佳界值为≥3分(敏感度0.75,特异度0.66,准确率0.70);分层和交互分析并没发现该评分对无效再通的预测作用在上述不同亚组人群中存在差异(交互作用P>0.10)。结论这种新型DWI后循环评分可作为预测急性BAO患者EVT术后发生无效再通风险的有效可靠指标。然而,本研究结果需要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和不同种族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卒中 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无效再通 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DSA侧支量表用于预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血管内治疗(EVT)术后无效再通风险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接受EVT的148例急性BAO患者。新型DSA侧支量表基于术前DSA图像评价基底动脉的侧支循环,分为4级,1~2级为侧支代偿差、3级为侧支代偿可、4级为侧支代偿好。无效再通定义为EVT术后BAO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但术后90 d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3分)。采用加权Kappa系数评价新型DSA侧支量表的观察者间一致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验证该侧支量表与无效再通的独立相关性;按照年龄、发病到穿刺时间、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分型进行分层,观察不同亚组之间该侧支量表对无效再通的预测作用是否相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8例BAO患者,其中69例(46.6%)发生了无效再通。新型DSA侧支量表分级1~4级患者分别为3、25、78、42例,无效再通发生率依次为100%(3/3)、72.0%(18/25)、47.4%(37/78)和26.2%(11/42),呈逐渐下降趋势。新型DSA侧支量表的两名观察者间一致性非常高(加权Kappa=0.95,95%CI 0.91~0.99)。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新型DSA侧支量表与无效再通呈独立负相关(校正OR值0.47,95%CI 0.23~0.98)。亚组分析显示在预测无效再通时,该侧支量表与年龄、发病到穿刺时间、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分型均不存在交互作用(交互P值>0.10)。结论新型DSA侧支量表可作为预测急性BAO患者EVT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有效可靠指标。

  • 标签: 基底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侧支循环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无效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