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支循环代偿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诊治的42例双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入组病例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由2名神经内科、2名影像科高资历医师组成血管狭窄评估小组,采用盲法阅片对狭窄动脉支循环进行评定。通过经颅多普勒(TCD), 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狭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采取改良 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分别对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依据双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部位,将血流代偿模式分为4型。观察入组患者的狭窄/闭塞支循环代偿模式类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8例,年龄48~82(61±8)岁。启动支循环途径:前交通动脉支、后交通动脉支、眼动脉支、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软脑膜吻合支、脉络膜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支循环、颈外动脉-颈内动脉C4段支循环、胼周动脉吻合支、硬脑膜-软脑膜支、新生血管。Ⅰ型双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闭塞20例(47.6%);Ⅱ型双颈内动脉C2段至C6段眼动脉发出前重度狭窄/闭塞5例(11.9%);Ⅲ型双颈内动脉C6段眼动脉发出后重度狭窄/闭塞2例(4.8%);Ⅳ型混合型15例(35.7%)。结论双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支循环途径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探讨其支循环代偿模式分型,有助于临床医师准确分析病变特点及指导个体化介入治疗。

  • 标签: 颈内动脉 颈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永存坐骨动脉(PSA)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由于PSA特殊的解剖走行,易发生动脉硬化及动脉瘤等。本例患者经CT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左侧股动脉发育良好伴细小PSA汇入腘动脉,右侧PSA为下肢供血伴右股动脉发育不全。右侧PSA继发血栓形成,引发右下肢出现缺血症状。行右侧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 标签: 永存坐骨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人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治疗中采取纵入路手术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接收的76例人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间:2019年1月-2020年12月);采取随机分组形式将上述患者纳入A/B两组中,各38例;前者通过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后者通过纵入路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无差异(P>0.05);但B组GOS评分显著高于A组,同时,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7.89%

  • 标签: 纵裂入路手术 人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的第二掌背动脉(second dorsal metacarpal artery,SDMA)皮瓣修复手指掌皮肤伴双指固有神经、动脉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我们对11例手指掌皮肤伴双指固有神经、动脉缺损患者采用SDMA皮瓣修复创面,皮瓣近端切断的SDMA与创面远端的指固有动脉吻合,取手背桡神经浅支桥接修复指固有神经,重建手指末梢血运及感觉。结果术后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平均16个月,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存活,术后皮瓣外观、质地良好。伤指末梢血运好,指腹的温度、颜色与周围皮肤基本一致。指腹皮肤两点分辨觉为7~10 mm,平均8.8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9例,良2例。结论应用吻合血管的SDMA皮瓣及神经移植修复手指掌皮肤伴指固有动脉、神经缺损,在一期修复手指缺损创面的同时重建患指末梢血运及感觉,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第二掌背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桡动脉逆行近节背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2月至2020年10月河北省任丘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拇指指端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7~66岁[(37.8±12.2)岁]。右侧35例,左侧21例。均伴有拇指末节指骨外露。缺损面积为2.9 cm×1.8 cm~3.3 cm×2.6 cm。均切取拇指桡动脉逆行近节背皮瓣,携带指背神经与指固有神经断端吻合。供区取患前臂尺中厚皮片游离植皮修复。记录手术过程中的皮瓣切取时间和手术时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供区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形、质地、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评估皮瓣感觉功能恢复与供区瘢痕形成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6个月[(13.2±6.4)个月]。皮瓣切取时间为20~35 min[(26.0±5.3)min]。手术时间为1~2 h[(1.3±0.3)h]。术后2例皮瓣远端出现水疱,未做处理,术后7 d 水疱自行消退,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较美观,质地、弹性及颜色与周围皮肤相似,皮瓣感觉恢复良好。供区无瘢痕挛缩和指间关节屈伸障碍。末次随访时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56例均超过S3级,高于术后1个月的0例(P<0.01)。VSS评分为3~7分[(5.0±1.4)分],低于术后1个月的6~12分[(8.8±1.5)分](P<0.01)。供区为线状瘢痕,其外形及功能未受明显影响。结论拇指桡动脉逆行近节背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皮瓣切取方便,容易成活,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且供区损伤小。

  • 标签: 拇指 外科皮瓣 缺损
  • 简介:摘要黄色瘤是一种与脂代谢紊乱有关的非肿瘤性疾病,由含脂巨噬细胞聚集引起,好发于皮肤、肌腱和筋膜等结缔组织。文献中还未见有黄色瘤包绕颈动脉的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26岁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男性患者,主诉反复头痛、头晕伴发现双颈部包块1年余,黄色瘤累及双动脉。患者行一黄色瘤手术后即能明显缓解症状,明显改善术动脉狭窄。随访3年零6个月时患者术颈部未见复发,未手术颈部病变无明显进展。但身体其他部位有复发并行手术治疗。包绕颈动脉的黄色瘤预后较好,但是调节血脂的治疗是必要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游离Flow-through腓浅动脉皮瓣修复手指伴指掌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对7例7指伴指掌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患者,应用游离Flow-through腓浅动脉皮瓣修复手指创面,同时桥接修复指掌固有动脉。其中拇指2例2指,示指3例3指,中指2例2指。手指缺损创面面积为2.5 cm×3.0 cm~5.0 cm×7.0 cm;指掌固有动脉缺损为1.0~3.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3.5 cm~5.5 cm×8.0 cm,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予预防感染、抗痉挛、抗凝血、镇痛、补液等支持治疗,卧床制动1周。每月定期随访,在医师指导下行功能锻炼。结果7例7指皮瓣及指体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伤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好,弹性良好,外形饱满,无明显臃肿,术后6个月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手指无明显肿胀、萎缩,皮肤温度正常,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指体功能,优3例,良4例;小腿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Flow-through腓浅动脉皮瓣修复手指伴指掌固有动脉缺损创面,手术操作简单,皮瓣血供可靠,皮瓣外形满意,并能同时修复指掌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外形、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无明显影响,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 标签: 腓浅动脉皮瓣 血流桥接 手指 软组织缺损 指掌侧固有动脉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双额叶脑挫伤治疗中,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总结与探究单开颅大脑镰切开术与双骨窗开颅术治疗方案实施效果以及优异性。方法 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纳入128例因双额叶脑挫伤来我科室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进行调研,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均纳入64例病人。将两组分别命名为治疗A组与治疗B组。治疗A组采用双骨窗开颅术治疗方案,治疗B组采用单开颅大脑镰切开术治疗方案。总结与探究2种治疗方案实施效果、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 治疗A组与治疗B组手术时间相比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意识恢复时间较长、卧床时间较长、住院时间较长,两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双额叶脑挫裂伤 双侧骨窗开颅术 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经-岛叶或颞叶皮层手术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自2015年1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共35例经-岛叶或颞叶皮层手术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的相关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复查CT示血肿清除>90%者26例,清除80%~90%者9例,术后均无明显再出血,无死亡病例。出院后随访3~6个月,GOS评分5分12例,GOS评分4分17例,GOS评分3分4例,GOS评分2分2例。结论经-岛叶及颞叶皮层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应个体化选择。

  • 标签: 颅内出血,高血压性 基底节出血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经-岛叶或颞叶皮层手术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自2015年1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共35例经-岛叶或颞叶皮层手术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的相关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复查CT示血肿清除>90%者26例,清除80%~90%者9例,术后均无明显再出血,无死亡病例。出院后随访3~6个月,GOS评分5分12例,GOS评分4分17例,GOS评分3分4例,GOS评分2分2例。结论经-岛叶及颞叶皮层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应个体化选择。

  • 标签: 颅内出血,高血压性 基底节出血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子宫肌瘤治疗中,双子宫动脉栓塞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为研究样本选取时间段,使用区组随机化法从我院在此时间段内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中选取54例,并以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27例,参照组患者应用单子宫动脉栓塞术,观察组应用双子宫动脉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数据、子宫体积及最大肌瘤体积。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子宫体积和最大肌瘤体积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颅内双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较为复杂,与单发动脉瘤相比,预后差。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额外侧锁孔入路的推广,一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双前循环动脉瘤成为可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经单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的15例双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1个动脉瘤完全夹闭,1个不完全夹闭,4个对未破裂动脉瘤探查后未成功夹闭。术后6个月随访,14例患者恢复良好,仅1例轻度残疾。单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双前循环动脉瘤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一种新的尝试。

  • 标签:
  • 简介:摘要颅内双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较为复杂,与单发动脉瘤相比,预后差。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额外侧锁孔入路的推广,一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双前循环动脉瘤成为可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经单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的15例双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1个动脉瘤完全夹闭,1个不完全夹闭,4个对未破裂动脉瘤探查后未成功夹闭。术后6个月随访,14例患者恢复良好,仅1例轻度残疾。单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双前循环动脉瘤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一种新的尝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殊形式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复杂创面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至2020年3月,采用桡动脉分叶、嵌合或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分别修复手指的多个创面20例,均合并骨质缺损,切取分叶穿支皮瓣7例,嵌合穿支皮瓣12例,分叶-嵌合穿支皮瓣1例,共28个皮瓣和13个骨瓣,皮瓣面积为9.5 cm×4.0 cm~4.0 cm×2.0 cm,骨瓣大小为1.5 cm×0.6 cm×0.6 cm~2.5 cm×1.0 cm×0.6 cm,供区均直接闭合。术后定期随访,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和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进行修复手指的功能及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术后27个皮瓣完全成活,无感染;1个皮瓣出现静脉危象,部分坏死。随访3个月~3.5年(平均17.5个月),皮瓣无臃肿,颜色和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患者对手指外形满意,移植骨瓣与指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感觉恢复至S4有8个皮瓣、S3有16个皮瓣、S2有4个皮瓣;手部功能评定优12例、良8例。结论特殊形式桡动脉穿支皮瓣设计形式多样,血供可靠,可同时进行多个创面和骨组织的修复,是一种修复手指复杂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嵌合穿支皮瓣 分叶穿支皮瓣 桡侧副动脉 手指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指掌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与趾腓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伤患者52例,其中采用指掌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7例,趾腓皮瓣修复25例。两组患者均为单纯软组织缺损,不合并指骨骨折。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微信及门诊进行随访。手指感觉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皮瓣优良程度依据皮瓣外形、患者满意度、手指功能进行整体评价,并依次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收集两组患者以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22.0进行计算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皮瓣均成活,趾腓皮瓣修复组TPD为4~7(5.3±1.2)mm,指掌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组TPD为6~10(8.4±1.7)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2,P=0.00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指掌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组:优17指,良6指,可4指,优良率85.1%;趾腓皮瓣修复组:优8指,良5指,可9指,差3指,优良率5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0, P=0.009)。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指掌固有动脉穿支皮瓣和趾腓皮瓣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和25.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 P=0.032)。结论指掌固有动脉穿支皮瓣及趾腓皮瓣均为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但趾腓皮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 趾腓侧皮瓣 手指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穿支骨皮瓣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9例手部掌、指骨及皮肤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桡动脉穿支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面积3.5 cm×5.5 cm~4.5 cm×8.5 cm,骨缺损长度3~6 cm。皮瓣切取面积4.0 cm×6.0 cm~5.0 cm×9.0 cm,骨瓣切取大小3.0 cm×1.0 cm×1.0 cm~6.0 cm×1.5 cm×1.0 cm,皮瓣均携带臂后皮神经,骨瓣和受区的掌、指骨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皮瓣的桡动脉及伴行静脉和受区的桡动脉腕背支、头静脉吻合。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门诊随访观察骨移植端愈合情况、皮瓣存活质量、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及指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术后9例桡动脉穿支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24个月,全部病例的骨移植端均愈合良好,皮瓣外形良好,无臃肿,皮瓣的两点分辨觉为8~12 mm,平均10.2 mm。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7例,良2例。上臂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桡动脉穿支骨皮瓣切取方便,操作简单,可同时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及掌、指骨缺损,缩短治疗时间,对供区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修复手部骨及皮肤软组织复合缺损的良好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骨 掌骨 桡侧副动脉穿支 复合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