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辽宁省不同地区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的抗药性状况,以期合理使用杀虫剂。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幼虫的LC50。结果各地试虫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有差异:对溴氰菊酯,采自盘锦的蚊虫较敏感,采自朝阳、阜新的蚊虫已产生初步抗性,采自营口的蚊虫属实际抗药性,采自丹东的蚊虫有较强的抗性;对DDVP,采自盘锦市的蚊虫属初步抗性,而阜新和营口、朝阳市淡色库蚊、丹东市的中华按蚊则处于较高抗性水平;对高效氯氰菊酯,采自丹东的蚊虫有较强的抗性,与抗性最低者的敏感性相差10.6倍。结论抗药性的产生与杀虫药的使用情况有关,不同地区对药物应区别使用,以避免产生抗药性。
简介:目的了解扬州市淡色库蚊、家蝇、德国小蠊对几种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科学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指导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依据。方法幼虫浸渍法测定淡色库蚊Ⅲ~Ⅳ龄期蚊幼虫半数致死浓度(LC50);点滴法测定家蝇半数致死剂量(LD50);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半数击倒时间(KT50)。结果淡色库蚊对氯菊酯、敌敌畏、仲丁威的抗性倍数依次为3.1、1.9、2.2倍;家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的抗性倍数依次为8.1、111、122.5倍;德国小蠊对残杀威、高效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依次为2.06、4.72、1.57、3.44倍。结论扬州地区淡色库蚊、家蝇、德国小蠊对常用的化学杀虫剂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简介:[目的]筛选有效的蝇类杀灭药物,为制定合理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遥墙机场口岸地区采集家蝇,在实验室饲养繁殖1代,取羽化后第4d雌蝇进行敌敌畏、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右旋胺菊酯、丙烯菊酯6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结果]6种杀虫剂LD50,最高的为二氯苯醚菊酯(0.64844μg);最低的为丙烯菊酯(0.04010μg)。抗生系数最高的为二氯苯醚菊酯,达111.80倍,最低的为丙烯菊酯,为0.70倍。家蝇对不同杀虫剂毒力的回归线的斜率(b值)有较大的差异,说明家蝇对不同杀虫剂整体抗药性变化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盲目地或不按规定使用杀虫剂是造成蝇类抗药性的重要原因。采取杀虫剂交替或混配使用,降低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提高药效,是实施口岸地区蝇类防制的重要措施。
简介:目的掌握河南省白纹伊蚊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方法采用幼虫浸渍法,采集平顶山、鹤壁、许昌、商丘和驻马店等5地的白纹伊蚊进行测定,受试药剂为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双硫磷。结果白纹伊蚊平顶山种群对上述杀虫剂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9392、1.5489、1.5736和4.7147μg/L,鹤壁种群分别为8.8358、1.4537、3.3957和3.6613μg/L,许昌种群分别为5.8302、1.4774、2.6478和1.1688μg/L,商丘种群分别为2.0171、1.1179、2.9389和3.3282μg/L,驻马店种群分别为11.1113、2.5458、2.1877和5.1583μg/L。结论白纹伊蚊的控制应采取以环境治理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要手段的综合防治策略,科学使用化学杀虫剂,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简介:目的调查内江市白纹伊蚊种群幼虫及成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内江市白纹伊蚊抗性治理提供相应对策。方法在内江市建城区范围内(东西南北中)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繁殖1~2代后,采用刘维德推荐的生物测试法测定白纹伊蚊幼虫抗性水平,WHO推荐的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成虫的抗性水平。幼虫抗药性监测结果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敏感品系(S-lab)为参照。结果内江市白纹伊蚊种群幼虫对溴氰菊酯为高度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为中等抗性,对双硫磷为低抗性,对敌敌畏敏感。成虫对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为中抗,对敌敌畏和双硫磷为敏感。结论加强对内江市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咸宁市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对从市郊区用鼠笼捕获的38只褐家鼠,用0.005%杀鼠灵毒饵进行胃毒实验,连续喂食毒饵6天,观察记录毒饵消耗量及开始死亡时间;结果60.53%的鼠在食毒3-4天后出现中毒症状,并开始出现死亡,到食毒后的第9天,实验鼠全部死亡。死亡高峰在食毒后的第5-7天,半数致死量为18.0mg/kg;结论目前咸宁市褐家鼠对杀鼠灵尚未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