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浆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 HBP)极端升高(HBP >300 ng/mL)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这类患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血浆HBP >300 ng/mL患者的临床资料,依入院28 d后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统计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共纳入121例入院48 h内血浆HBP >300 ng/mL的患者,年龄(55.66±17.21)岁,其中男性73例(60.3%),入院诊断多为休克(55.4%)。28 d死亡53例,总病死率为43.8%。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27.70±8.68)分vs. (15.19±6.63)分]、呼吸机支持率(94.3% vs. 48.5%)、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入住率(96.2% vs. 72.1%)和休克诊断率(83.0% vs. 33.8%)明显较高,心率、肝功能、电解质、二氧化碳分压、乳酸、D-二聚体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感染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也明显升高,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小板计数、酸碱度、纤维蛋白原明显较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P极端升高多见于休克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容易发生肝功能损伤、混合感染等多种合并症,对此类患者应尽早开展综合性治疗,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红细胞沉降率(ESR)极端升高(ESR≥100 mm/1 h)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应用ESR辅助诊治疾病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室检查ESR≥100 mm/1 h的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诊断、入院后首次ESR值及入院24 h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和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根据2019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年龄划分新标准将患者分为青年组(18~65岁)、中年组(66~79岁)、老年组(≥80岁);根据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感染性疾病组、血液系统疾病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组、肾功能衰竭组及其他系统疾病组;分析ESR极端升高在上述疾病中的分布情况以及ESR极端升高与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共纳入429例ESR≥100 mm/1 h的患者,男性236例,女性193例;男性与女性患者ES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1 h:108.00(103.00,119.75)比117.00(105.50,140.00),P=0.234〕。② 429例患者年龄18~98岁,平均(53.70±18.70)岁;青年组310例,中年组87例,老年组32例。青年组ESR值明显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mm/1 h:108.00(103.00,120.00)比119.00(107.00,140.00)、120.00(110.25,140.00),均P<0.01〕。③ 429例ESR极端升高患者主要诊断为感染性疾病(157例,占36.6%),其次为血液系统疾病(127例,占29.6%)、自身免疫性疾病(74例,占17.2%)等。在感染性疾病中肺部感染者占58.0%(91/157);在血液系统疾病中造血干细胞疾病者占45.7%(58/127),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者占37.0%(47/127),红细胞疾病者占11.0%(14/12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者占75.7%(56/74)。④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所有患者ESR极端升高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呈负相关(ρ值分别为-0.395、-0.381、-0.383,均P<0.01),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呈正相关(ρ=0.345,P<0.01);同时检测ESR和CRP的266例患者ESR极端升高与CRP并无相关性(ρ=-0.019,P=0.756)。结论临床上ESR极端升高多见于肺部感染、造血干细胞疾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红细胞疾病和弥漫性结缔组织病;ESR极端升高与RBC、HB、HCT、FIB水平相关。
简介:摘要哮喘作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呈逐年上升趋势。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大量关联性研究表明极端气温暴露会增加哮喘发作的风险,但诱发哮喘发作的潜在影响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极端气温与哮喘发作的关联性研究进展,阐明极端气温与室内外环境因素协同以及个体脆弱性对哮喘发作的影响;探讨极端气温诱发哮喘发作的潜在影响机制,强调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在极端气温诱发哮喘炎症反应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并提出极端气温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诱发哮喘的发病机制框架,以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目的研究极端低温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住院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和人群对该影响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收集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广州市番禺区和欠发达地区梅州兴宁市2006—2011年的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例数的时间序列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2个地区极端气温(低于日均气温分布的第5百分位)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关系,并按不同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2006—2011年番禺地区的日均气温的均值为22.7℃,共有24216人次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在番禺区中心医院住院,平均每天有11.1人次。兴宁地区日均气温的均值为21.9℃,共有19934人次在兴宁市人民医院住院,平均每天有9.1人次。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间呈非线性关系,低温对2个地区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住院影响有明显的滞后,兴宁在6.4℃、滞后13d时RR值达到最大,为1.04(95%CI:1.02~1.06);番禺在9.9℃、滞后10d时RR值最大,为1.03(95%CI:1.02~1.04)。滞后25d内的累计效应中,番禺区在研究期气温分布的第5%(10.9℃)、10%(14.3℃)和25%(18.2℃)处对应的RR值分别为1.48(95%CI:1.13~1.94)、1.45(95%CI:1.12~1.82)和1.29(95%CI:1.10~1.51);兴宁市在研究期气温分布的第5%(9.8℃)、10%(11.7℃)和25%(17.1℃)处对应的RR值则分别为1.61(95%CI:1.17~2.21)、1.45(95%CI:1.08~1.96)和1.11(95%CI:0.94~1.35)。极端低温对各人群影响效应(RR值)随滞后日的变化呈现比较一致的趋势,在暴露后2~4d才出现效应,之后效应慢慢增大,达到一定高峰后慢慢回落,为倒"U"型的分布形状。经济欠发达地区兴宁市的老年人群受极端低温的影响最大,其RR值达1.86(95%CI:1.04~3.31)。结论极端低温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住院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群影响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