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加阿斯匹林治疗超早期非溶栓脑梗死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首发脑梗死超早期非溶栓(不同意、或不符合溶栓条件)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入院后首次氯吡格雷300mg+阿斯匹林300mg,次日起氯吡格雷75mg+阿斯匹林100mg每天1次;对照组40例单用阿司匹林300mg每天1次,5天后改为100mg每天一次,7天内进展或复发率;治疗4周时有效率;治疗4周和3月时的死亡或不良反应率;安全性指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7天脑梗死进展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20%),P<0.05。4周时或出院时治疗组4周时有效率39/40(97.5%),对照组有效率36/40(87.5%),P<0.05,为治疗组出血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似(8%,4%),P>0.05。无严重出血事件。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加阿斯匹林治疗超早期非溶栓脑梗死降低脑梗塞进展,临床疗效确切,出血等不良反应少。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行 PCI手术的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12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于术前单倍负荷剂量普罗非班)和实验组(于术前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各 64例。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术前 TIMI的血流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而术后 TIMI1、 2级,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术后 TIMI3级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对于行PCI手术的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疗效确切,显著改善术后 TIMI分流,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设计,起病12h内入院的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组(首剂300mg,之后75mg/d)和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75mg/d),连用14d。主要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trokeScale,NHISS)评分,并观察出血、白细胞减少等安全及药物副作用。结果共纳入242例患者,标准剂量组122例,负荷剂量组120例;经过14d治疗,2组NHI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病情好转;与标准剂量组相比,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组14d内NHIS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为发生危及生命的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及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对血液系统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优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的趋势,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并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在PCI术后早期使用不同负荷剂量替罗非班的抗凝疗效与出血发生率。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行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共244例。采用系统随机法将患者分为A(n=81)、B(n=82)、C(n=81)三组,PCI术后A、B、C三组分别持续静脉泵入不同剂量替罗非班至PCI术后48h。比较三组患者PCI后早期TIMI3级血流,sumSTR>50%例数与构成比,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最低血小板计数及出血发生率。结果三组术后早期TIMI3级血流和sumSTR>50%例数与构成比C组明显高于A组(P<0.05),C组MACE发生率大大减少(P<0.05),但出血发生率显著提升(P<0.05),最低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早期使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可以显著改善血流状况和微血管灌注,但会增加出血发生风险,而临床推荐剂量可达到替罗非班的抗凝治疗价值,也可相应减少出血发生率。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与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诊为冠心病患者56例,分别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和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并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和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56例患者均完成3项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7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62.16%(23/37)、73.68%(14/19)和66.07%(37/56),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49%(32/37)、52.63%(10/19)和75.00%(42/56),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度,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准确度,两者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采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年限为2015年4月-2017年4月,符合标准的有104例。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按照11比例,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5mg/次米非司酮,n=52)与对照组(12.5mg/次米非司酮,n=52)。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2%(50/52)、82.7%(43/52),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时,两组子宫肌瘤体积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子宫肌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子宫肌瘤治疗中,采用25mg/次米非司酮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负荷剂量替考拉宁治疗革兰阳性菌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革兰阳性菌重症肺炎患者25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30例)与对照组(128例)。两组均给予替考拉宁进行治疗,观察组初始负荷剂量为400 mg/次,2次/d,持续3 d,随后给予维持剂量200 mg/次,1次/d;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200 mg/次,1次/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的微生物清除率和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微生物清除率(82.50%,107/130)高于对照组(62.50%,80/128),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8.46%,128/130)高于对照组(92.97%,119/128),P<0.05;观察组TNF-α、CRP、PC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荷剂量替考拉宁可以提高革兰阳性菌重症肺炎患者的微生物清除率,有效降低患者血清TNF-α、CRP、PCT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92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每组患者46例。高剂量组给予米非司酮每日25mg治疗,低剂量组给予米非司酮每日12.5mg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月经情况。结果低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高剂量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行经期及月经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治疗后行经期及月经量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日12.5mg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效果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月经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诊断出子宫肌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平均分为两组各30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照组子宫肌瘤的患者高剂量的米非司酮药剂进行治疗,观察组子宫肌瘤的患者低剂量的米非司酮药剂进行治疗,对两组子宫肌瘤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子宫肌瘤患者的有效治疗率为86.7%,观察组子宫肌瘤患者的有效治疗率为90%,两组治疗患者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低剂量的米非司酮对患者进行子宫肌瘤的治疗比使用高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高剂量与低剂量的米非司酮都能够对子宫肌瘤起到有效地治愈作用,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6年 9月 -2018年 6月收治的 92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每组患者 46例。高剂量组给予米非司酮每日 25mg治疗,低剂量组给予米非司酮每日 12.5mg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 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月经情况。结果 低剂量组总有效率为 95.65%,明显高于高剂量组的 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行经期及月经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高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治疗后行经期及月经量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每日 12.5mg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效果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月经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