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近年来对31例尸体料理的整容化妆,深深感到追求死后的宁静与安详状态已成为社会普遍需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医疗卫生系统,特别是各地医院,尸体的料理整容化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设施及人员。为了尽快满足社会的需求,医院应有计划的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为开展尸体料理的整容化妆创造条件。

  • 标签: 尸体 整容 化妆 医院
  • 简介:摘要溺死是指液体进入并阻塞呼吸道和肺泡腔,导致机体气体交换受阻,引起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窒息性死亡。抛尸入水则是指死者在已经死亡的情况下才被抛入水中,死亡地点并不在水中。在实际案件中,水中发现的尸体多数为溺死所致,但部分水中尸体则是抛尸入水。因此对水中尸体进行法医学鉴定,明确死亡类型对侦破案件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水中发现的尸体如何判断是生前溺水还是死后抛尸一直是法医鉴定中的难题之一。虽然通常情况下,新鲜的溺死尸体会具有较为明显的溺亡特征,但对于水中浸泡时间较长,处于高度腐烂的尸体,溺亡的特征消失,造成大体和组织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导致法医在鉴别时具有明显困难,对水中高度腐烂尸体的死因是法医学中鉴定的棘手问题。硅藻检验是目前法医诊断溺水死亡的重要方法,但硅藻检验在法医中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是由于检验技术问题。本文对硅藻检验技术的发展进行综述,探讨其在法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溺水 尸体 硅藻检验 法医
  • 简介:摘 要:通过对31例猝死尸体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猝死的原因、特点,得出如下结论:(1)猝死者中年龄集中在31-55岁,且男性居多;(2)导致猝死的病因依次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泌尿系统疾病;(3)猝死诱因以死前情绪激动、轻微外伤及睡眠中死亡居多。

  • 标签: 猝死 法医病理 法医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水中尸体肺组织硅藻检验在死因分析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5年3月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接收的水中尸体310例,对其解剖尸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其肺组织硅藻检验结果,案件性质、死亡原因等信息,探讨水中尸体肺组织硅藻检验对死因分析的作用。结果在310例水中尸体当中,肺部硅藻检验呈阳性的有283例,其中,267例为自杀及意外死亡,16例他杀。硅藻检验呈阴性的有27例,主要是他杀后抛尸入水,少数是特殊环境溺死。结论通过水中尸体进行肺组织硅藻检验,能够在死因分析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 标签: 水中尸体 肺组织 硅藻检验 死因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对他杀后抛尸入水与意外溺死的法医学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新西兰兔进行随机分组后分别绞死、溺死,然后浸泡于充分去氟的自来水中,于各时间点进行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结果(1)模拟他杀后抛尸入水(绞死)组兔肺自溶与腐败的速度明显慢于作为对照组的溺死组;(2)溺死组兔肺肺野在早期呈现典型的磨砂玻璃状改变,透亮度均低于模拟他杀后抛尸入水(绞死)组,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01);(3)模拟他杀后抛尸入水(绞死)组兔肺渐进式消溶,呈破渔网样改变,溺死组兔肺腐败过程中存在明显肺实变,两组差异极显著(P〈0.001);(4)模拟他杀后抛尸入水(绞死)组兔肺气肿于肺野内弥散分布(7/12),溺死组肺气肿出现在肺叶边缘(10/12)。结论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有助于水中尸体死亡方式的鉴定,且无须对尸体进行有创性的剖验。

  • 标签: 法医病理学 死后诊断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水中尸体 尸体鉴别
  • 简介:在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案件中,由于肇事逃逸、保护不当或其他原因,尸体常常被后来的车辆碾压形成二次或多次损伤痕迹。这类案件的现场勘查及尸体检验就需要我们解决各次痕迹的先后,确定第一肇事车辆的问题。本文联系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着重谈谈鉴定中如何从尸体上反应出的痕迹特征上区分并找出第一肇事车辆的办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法医鉴定中,对于死者血液内酒精含量的分析至关重要,这能给我们提供了解其生前体内酒精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各种复杂而多元的因素,导致测得的酒精浓度与实际水平存在差距。本文将围绕乙醇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等特性展开论述,同时剖析对尸检血液中酒精浓度测量产生影响的各类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 标签: 尸体血液 乙醇含量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法医尸体检验当中,生活反应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指标,在法医尸体检验中进行应用,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活反应的主要现象和指标,然后从生前伤和死后伤的鉴别、烧死和死后焚尸的鉴别、溺死和死后抛尸入水的鉴别等方面,分析了生活反应在法医尸体检验中的应用。

  • 标签: 生活反应 法医尸体检验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胎儿先天性动脉导管缺如进行尸体解剖分析,以提高该疾病诊断的精准性。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9年9月北京安贞医院经超声心动图畸形筛查发现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引产而进行尸体解剖病例400例,检查胎儿心血管畸形及内脏的畸形情况,对其动脉导管缺如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00例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动脉导管缺如24例,检出率6%,男女各12例,左位主动脉弓19例,右位主动脉弓5例,21例具有肺动脉主干,3例无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具体情况如下:(1)肺动脉狭窄伴动脉导管缺如15例,伴发主要心血管畸形:单心室6例,房间隔缺损6例,单心房4例,右心房异构4例,右心室双出口4例,静肺脉异位引流4例,法洛四联症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3例;(2)肺动脉闭锁伴动脉导管缺如7例,3例无肺动脉主干,4例肺动脉闭锁伴有狭窄的肺动脉主干,均可见体-肺动脉侧支;(3)法洛四联症伴肺动脉瓣缺如综合征及动脉导管缺如1例,肺动脉扩张;(4)主-肺动脉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缺如1例,肺动脉正常。动脉导管缺如伴发主要心外畸形:脾缺如7例,肺异常7例,内脏反位7例。结论胎儿动脉导管缺如常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动脉导管缺如合并肺动脉闭锁常伴体-肺动脉侧支;内脏畸形与伴随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关。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缺如 胎儿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法医DNA鉴定在无名尸体身份确认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随着科技的进步,DNA鉴定技术在法医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确认无名尸体身份方面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当前法医DNA鉴定技术的现状,接着分析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挑战和不足,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法医DNA鉴定技术在无名尸体身份确认中的实际效果,展望了未来该技术的发展前景。本文旨在为法医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促进DNA鉴定技术在法医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 标签: 法医DNA鉴定 无名尸体 身份确认 技术应用 未来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尸体标本解剖的方法确定前锯肌下筋膜平面阻滞的范围。方法甲醛固定的尸体标本4具,年龄18~64岁,身长163~170 cm,男女各2具,以其一侧胸壁为一研究对象,4具尸体共8个研究对象。尸体置于仰卧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下筋膜平面阻滞,注入亚甲蓝甘油果糖溶液40 ml。30 min时逐层解剖胸壁,记录不同体表标志下蓝染情况。结果胸壁解剖可见第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呈蓝染。于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和腋后线蓝染范围分别为:9.95(1.18)、11.90(1.32)、12.80(1.32)和11.35(1.22) cm。第2~9肋于腋前线、腋中线和腋后线均呈蓝染,第1肋于各个体表标志下均无蓝染,锁骨中线下,各肋骨蓝染率分别为,第2肋为0,第3肋为7/8,第4肋为7/8,第5肋为6/8,第6肋为6/8,第7肋为5/8,第8肋为4/8和第9肋为0。结论前锯肌下筋膜平面阻滞可阻滞第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药用制剂 扩散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腹腔镜手术中下腔静脉膈上段的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方法2018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选取成人尸体、新鲜尸体各2例。对冰冻尸体进行解剖。沿双侧锁骨中线打开胸腔,翻开心包前壁,解剖分离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沿腹正中线打开腹腔,翻左、右肝叶,显露肝后段下腔静脉、第二肝门,剖开腔静脉裂孔进入心包,观察下腔静脉膈上段的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测量下腔静脉膈上段长度。对新鲜尸体行腹腔镜手术试验,于脐旁、右侧腹直肌旁距脐约4 cm、腹正中线脐上约6 cm、右侧腋前线肝下缘下方约2 cm、左侧锁骨中线肝下缘下方约2 cm置入5个12 mm套管。腹腔镜辅助下翻左、右肝叶,显露肝后段下腔静脉、第二肝门,剖开腔静脉裂孔进入心包,观察下腔静脉膈上段的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结果2例尸体解剖中可见,下腔静脉经肝的腔静脉沟,穿膈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再穿纤维心包注入右心房。测量下腔静脉膈肌至右心房入口的长度分别为1.67 cm和2.57 cm。2例腹腔镜手术试验,可很好地显露肝后段下腔静脉、第二肝门、下腔静脉膈肌入口;沿腔静脉裂孔打开膈肌存在一个相对无血管的脂肪组织解剖层次;心包与右心房之间有较大的解剖间隙,可很好地显露下腔静脉、上腔静脉及右心房,可完整连续地显露整个膈下至右心房入口节段的下腔静脉。结论下腔静脉旁存在一个相对无血管的解剖层次,腹腔镜手术中经腹腔打开膈肌可较安全地进入心包,很好地显露下腔静脉、上腔静脉及右心房,为经该入路行MayoⅣ级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提供了可能。

  • 标签: 腔静脉,下 膈肌 解剖学研究 尸体解剖 腹腔镜手术 下腔静脉癌栓
  • 简介:【摘要】冷冻保存,因其能有效延缓腐烂过程,延长保存期限,已经成为国内保存尸体的主要方法。但是,近几年,不断有学者提出,采取冷冻保存法可能使尸体发生一些非特异性改变,从而对法医鉴定工作造成一定干扰。在此,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和权威文献报道内容等,从多方面总结了尸体经过冷冻保存后对法医病理学鉴定的影响。

  • 标签: 尸体 法医 病理学鉴定 冷冻保存 影响
  • 简介:本文报导了1991—1998年10月霍尔果斯口岸入出境26具尸体况调查。26名死者中,中国籍人员18例,独联体人员8例;交通事故及意外伤害13例(占50%),心脑血管疾病5例(占19%),自杀和酗酒2例,其他6例。提出应加强国际旅行保健咨询工作,提高旅行者自我调节、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等保健知识水平,减少和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 标签: 入出境尸体 流行病学调查 国际旅行卫生保健
  • 简介:摘要目的熟悉直肠骶骨筋膜形态及走行,对于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保证直肠系膜完整性及保护自主神经盆丛至关重要,但目前尚缺乏对直肠骶骨筋膜的全面完整描述。本文通过高清腹腔镜或机器人TME中的临床观察和尸体标本解剖,对直肠骶骨筋膜形态及走行进行观察总结,并讨论该区域的最佳游离路径。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的12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录像,及同期科室数码数据库的20例TME术后直肠标本的高清照片,同时纳入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28例人体尸体标本,观察直肠骶骨筋膜形态和移行情况。结果(1)总结手术录像提示,127例患者均可观察到直肠骶骨筋膜从后方呈水平弧形附着于直肠固有筋膜,形成融合筋膜。融合区域无法直接分离,如不离断,则容易破坏直肠固有筋膜。离断后,沿着直肠后方直肠骶骨筋膜附着缘向右侧观察,见该水平以下右侧间隙下半部仍为融合筋膜,该融合筋膜在侧方上半部重新分开为直肠固有筋膜与腹下神经前筋膜,该分开处的腹下神经前筋膜为侧方间隙分离时的刚性障碍。沿着其分开处逐步切断该筋膜,可见由右骶(S)2~S4发出的盆丛被灰白色腹下神经前筋膜覆盖,观察到该筋膜与Denonvilliers筋膜前间隙已被切断的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相延续;而内侧的直肠固有筋膜仍完整。右侧直肠骶骨筋膜附着缘从后上向前下斜行走行。左侧直肠骶骨筋膜形态与右侧对称。(2)观察28例半骨盆尸体标本发现,于S4椎体下缘水平,腹下神经前筋膜向前与直肠固有筋膜融合成直肠骶骨筋膜。向直肠右侧间隙进行分离,逐步切断直肠骶骨筋膜的右侧附着缘,见直肠骶骨筋膜附着缘从后上走行至前下,呈斜行走向。附着缘向头侧移行为腹下神经前筋膜,向前移行为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盆丛在前侧方发出多支细小直肠支,呈束状穿过腹下神经前筋膜和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的相互移行区,支配直肠。(3)对20例TME标本进行观察,见后方直肠骶骨筋膜附着缘围绕着直肠系膜呈弧形,两侧附着缘呈斜行。后方和两侧附着缘后下方的直肠系膜被直肠骶骨筋膜包绕,附着缘水平的前上方直肠系膜被直肠固有筋膜包绕。结论结合直肠骶骨筋膜形态学特点,术中应于S4椎体水平在直肠后方弧形切断直肠骶骨筋膜,从直肠后间隙进入肛提肌上间隙;进行两侧间隙分离前应先行直肠前方间隙的分离,倒"U"型切断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沿着Denonvilliers筋膜后间隙从上向下分离侧前方间隙,最后切断直肠骶骨筋膜的两侧附着缘,方可保证直肠侧方筋膜的完整,且并不损伤盆丛分支与神经血管束。

  • 标签: 直肠骶骨筋膜 直肠固有筋膜 解剖学 活体解剖 尸体解剖
  • 简介:摘要对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罹难者捐献的遗体进行尸体解剖查验与病理诊断取材工作,获得大量感染罹难者体表表现、大体脏器特征和珍贵的病理检材,为获得病理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结果奠定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方法以快速法医学应用为目标,运用最为常见可操行性强的分离纯化优势菌种及革兰氏染色技术检测大鼠死后不同温度下细菌在不同脏器的到达时间及演替变化,同时应用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分析其菌群组成,并运用双脱氧法测序(又称Sanger测序)技术分析,测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特异性标志物,挖掘不同条件下腐败过程中微生物种类及丰度差异,分析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信息,以期探索死亡时间的新方法,为死亡时间鉴定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1]。

  • 标签: 死亡时间 微生物 测序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