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19483例患者四传染指标的检测分析,探讨输血前和术前四传染指标检测的重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9483例输血前和术前患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分析。结果〈br〉在19483例患者中,检测样本总阳性数1606例,总阳性率5.16%,其中HBsAg阳性1242例(6.37%)、抗-HCV阳性123例(0.63%)、抗-HIV1/2阳性待复检3例(0.015%)、确诊阳性3例(0.015%)、抗-TP阳性238例(1.22%)。结论对输血前和术前患者四传染指标进行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同时对减少医院感染,减少医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术前 输血前 传染性指标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血液安全状况以及报废主要因素,在保证血液安全前提下如何节约血液资源,预防和控制疾病经输血传播,从而为保证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本血站无偿献血者标本ALT、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研究。结果5指标检测总不合率为3.98%,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ALT不合格是构成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HBsAg。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ALT HBsAg 抗-HCV 抗-HIV 抗-TP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小儿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研究。结果所有患儿的住院时间为8-16天,通常在治疗3-7天后,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逐渐回缩,血象逐渐恢复,肝脏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在两周内48例患儿已经治愈,治愈率为96.0%,无死亡现象。部分脾脏肿大的患儿均在3个月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传染单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具有复杂多样的特征,经常会伴随多器官的损害。由于预后具有自限性,在进行治疗小儿传染单细胞增多症的时候,需要熟练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尽早做出诊断,尽早治疗,能够有利于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

  • 标签: 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运用传染疾病控制的理论思维取得的控制效果。方法针对我区传染疾病防控中心管理部门所管辖区域运用的传染疾病的控制理论思维为指导理论所取得防控效果。对我区防控管理部门辖区内2012年1月—12月内传染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类型以及通过运用传染疾病控制的理论思维进行防控的理论,辖区内2013年1月—12月传染病发病率和发病类型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运用该理论思维后传染病发病类型为11种,发病率为11.8%,发病频率降低;没有运用该理论思维前传染病发病类型为14类,发病率为19.2%,两者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运用传染疾病控制的理论思维有利于控制传病的发病频率,缩小发病种类的范围,取得良性的控制效果,有利于保障人们公共安全,稳定社区环境。

  • 标签: 传染性疾病 控制 理论思维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与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符合EBV感染IM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83例。按年龄分为小于1岁组、1~3岁组、3~7岁组和7~14岁组。比较4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83例患儿中男57例,女26例。发热、颈淋巴大和扁桃体炎是IM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其阳性率分别是83.33%、41.18%和80.00%。肝大、脾大的发生率分别为18.63%和21.57%。4组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肺炎、肝损害、心肌损害、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3~7岁组发生肝损害的概率高于其他几组。结论不同年龄段儿童EBV感染IM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存在差异。学龄前儿童肝脾大的发生率较高,WBC计数较高;3~7岁儿童肝酶升高的程度更重,肝损害的发生率更高。

  • 标签: 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4凝血指标检测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从2013年1月至8月收治的338例肝病患者和及197例胆囊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再随机选取200例心、肝、胆、肾功能均正常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测结果的不同。结果急性肝炎和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血浆4凝血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别中血浆4凝血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肝脑病、重型肝炎、化脓胆管炎患者组别中,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其次为肝硬化、肝癌与胆石病患者。结论血浆4凝血指标检测可很好的反映肝胆功能状况、肝细胞受损程度,评估患者肝胆疾病病程的进展以及预后判断。血浆4凝血指标检测在肝胆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凝血指标 肝胆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流感、肝炎、霍乱、狂犬病、口蹄疫、猪链球菌感染等传染疾病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生命健康。很多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由于传染病防控知识缺乏、防控意识淡薄、救治水平低等原因,导致传染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甚至造成传染病的流行与暴发。文章对传染疾病之特点及其传播途径作了分析总结,提出一些传染疾病防控的措施。

  • 标签: 传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3684例婚检和孕检女性血液传染病及TORCH感染指标检测结果。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3684例婚检和孕检女性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弓形虫(TOX)、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抗梅毒抗体(抗-TP)、抗风疹病毒(RV)、抗巨细胞病毒(CMV)以及抗I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II)抗体。结果

  • 标签: 婚检 孕检 血液传染病 TORCH
  • 简介:目的分析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病原学构成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某院2006年1月-2013年9月住院确诊为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87例患儿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居前5位的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MP,20例)、巨细胞病毒(CMV,13例)、单纯疱疹病毒(HSV,11例)、衣原体(CP,11例)和细小病毒B19(Hpv-B19,9例)。各种病原学所致的临床表现大体相同,但各临床症状发生率有所不同。MP感染以发热及肝、脾、淋巴结大为主,且大部分合并呼吸道并发症(包括喉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CMV感染也以发热、肝脾大为主,但以肝大更明显;风疹病毒感染其他症状明显,但未出现皮疹。结论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病原学多样,以MP感染最常见,其次为CMV。临床诊断应尽量查明病因,为合理抗感染治疗或去除病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 儿童 病原学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应用明目汤联合西药法对急性传染结膜炎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78例急性传染结膜炎患者,对他们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方法(单纯西医、明目汤联合西药)治疗,并对比、分析和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65%)明显优于对照组(78.26%),组间对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明目汤联合西药方法是一种有效科学、安全理想的急性传染结膜炎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明目汤 西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关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肾损害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6例儿童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肾损害患儿的资料,并随机抽选该病未发生肾损害的患儿资料46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观察中,肾损害组年龄在3~7岁段肾损害发生率为45.65%(21/46),男性患儿肾损害发生率76.09%(35/46),病程(7.6±3.1)d、发热时间(9.1±3.6)d,重症率为60.87%(28/46),均高于非肾损害组数据。全部患者随访一个月,均预后良好。结论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病程、发热时间及病情程度相关。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肾损害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传染非典型肺炎是由一种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有极为重症类型引发死亡病例存在。方法讨论传染非典型肺炎的防治。结果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该病传染强,在家庭有显著的聚集现象,并且易在未作良好防护的医护人员群体中传播流行,因此必须及时进行治疗。

  • 标签: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预防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论证肛肠科患者手术前理化检查的必要。方法回顾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接受手术的160例患者术前理化检查结果,总结各种传染病的伴发情况。结果160例患者中共有26例(15%)伴发各种传染病,其中有17例(12.19%)为血源传染病。结论肛肠疾病手术前的理化检查是有必要的。

  • 标签: 肛肠疾病 传染病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异型淋巴细胞(异淋)和EBV(Epstein-Barrvirus)抗体联合检测对传染单核增多症(IM)诊断的意义。方法:对确诊80例IM患儿hsCRP、异淋和EBV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0例IM患儿hsCRP1~3d正常,7d后并发细菌感染轻度增高,经抗菌治疗14dhsCRP正常。异淋发热1~3d偶见异淋,3d后异淋出现并逐渐增高,7d后异淋达10%以上,以不规则形为主,经更昔烙韦对症治疗第14天异淋占2%~9%。EBV抗体EBV-VCA-IgM1~3d阳性率为61%,7d阳性率为90%,14d阳性率为15%,出现较早。EBV-VCA—IgG在1~3d阳性率为30%,7d阳性率为59%,14d阳性率为86%,出现较晚。结论:IM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可伴发多脏器损伤诊断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非常高。hsCRP、异淋和EBV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IM的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患者痛苦。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超敏C-反应蛋白 异型淋巴细胞 EBV抗体
  • 简介:美国的一研究显示,空腹血糖升高者比正常者患糖尿病的风险高5.2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者比正常者患糖尿病的风险高10.3倍。而同时联合使用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两个指标筛查时,这两个指标同时都升高者则比正常者患糖尿病的风险高25.2倍。

  • 标签: 糖尿病 筛查 糖化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水平 空腹血糖 正常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红原县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县人口采用整群法进行普查,具体采用现场调查、问卷调查等措施。结果前六位患病率分别是高血压5.3%、糖尿病2.3%、冠心病0.7%、慢性肝病0.6%、结石0.2%、COPD0.1%,危险因素分析主要危险因素是口味重、吸烟、饮酒、不锻炼、饮浓茶、超重。结论本县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控形势严峻,需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 标签: 红原 慢性发传染性疾病 流行现状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