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自古以来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对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近代以来,不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在一起,他们的抽象自然观中人与自然都是独立开来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从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生态缺位"。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现实的自然"的基本立场,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本质,主张实践是中介,自然是前提,人与自然辩证互动,强调应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走出"抽象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现实的自然"出发,理性地控制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同时,理性地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生态影响,重新审视旧工业文明时期唯经济利益至上发展观的片面性,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进行文明发展的价值重塑,才能从"生态缺位"走向"生态自觉",并通过构建环保型的生产体系、选择生态化的技术、建立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等"实践觉悟",切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双赢。
简介:<正>由区农业厅经作处组织的广西蚕种生产赴江苏学习考察小组一行9人于1992年7月14日到苏州市学习考察,先后参观了浒关蚕种场、吴江市蚕种场、西漳蚕种场、镇江蚕种场,还参观了吴县横经乡南章村和吴江市梅埝镇龙北村两个农村养蚕样板点,还到了苏州市蚕桑站、省蚕种公司、省丝绸公司、镇江市丝绸公司、中国蚕业研究所.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有关领导和负责人的热情款待和介绍.经过16天的学习考察活动,我们看到了在新的改革浪潮中,江苏省城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同时我们也看到蚕业发展的希望,对前途充满了信心.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简介:广西,地处我国南部,全区有人口约4890万,其中农业人口3400万;陆地面积23.67km^2,耕地面积264.8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08hm^2(1.2亩);全区有沿江、沿边、沿海的区位优势。然而,就这样一个“三沿”大省区,区农业厅2000年12月在河池召开了全区蚕桑生产工作会议,提出了广西桑蚕业的“十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桑蚕强省区的目标,重点发展河池、南宁、柳州等石山地区和贫困地区。“十五”期间,全区把桑蚕业确定为农业的“第一产业”。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广西桑蚕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0年,全区仅有桑园面积2万hm^2,年产鲜茧2.95万t,蚕茧产量在全国排名第六;2005年全区桑园面积发展到9.4万hm。,蚕茧产量14.86万t,跃居全国第一名。5年时间增加了近5倍,平均年增长率38%以上。2006年发放蚕种约500万张,产茧18.5万t。是什么原因使广西蚕业在5年内突飞猛进地增长呢?2006年10月下旬,我们随由市蚕桑站牵头部分蚕种场同仁组成的考察团,深入广西重点蚕区和部分蚕种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深感广西蚕业生产发展经验值得重庆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