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几天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山坡上、河岸上、田地里,都遮着一层薄薄的纱,如烟如雾,望不远,即使靠着栏杆,极目远眺,也仅仅能看到半里左右。至于远处的山,山上的人家,人家屋顶的炊烟,都不见了影子。
简介:人生于世,到底追求何物?常人所求,莫出《尚书》所谓的"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等五福。儒家行世,则以"仁"为本而终归于"求放心"。盖富贵、权势属外在之"命"(命运),非人所能主宰;而德性之"仁心"则内在于"我",归"我"所有,因此人当返回"内心",滋养并发挥人之"仁性"以显扬道德之主体。
简介:《谛义证得经》是古印度重要宗教派别耆那教中影响最大的经典。这一经典构筑了耆那教系统的理论体系。它重视通过智慧获得真理,提出了"七谛"的理论。在这种理论中,该经表明了耆那教的主要宗教和哲学思想。《谛义证得经》通过"命我"和"非命我"的范畴,论述了耆那教关于生命现象和自然事物的主要理论;通过"五种智"的理论,展示了此教在认识论上的主要观念。《谛义证得经》对耆那教在历史上的成熟和发展起了较大作用,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简介:朋友小丁是一个厨师,也是我见过的最奇怪的厨师。我和小丁从小玩到大,可是自从他开始学厨师之后,我就发现他有了不小的变化,常常会有一些怪异的举动。那年夏天,天气格外炎热,大地像是被扣在了蒸笼里一样,闷热异常。我和小丁坐在屋子里闲聊,我一边跷着二郎腿和他聊天,一边漫不经心地用遥控器选着频道。
简介:承蒙赵朴初先生"黄金纽带"的大愿力,自1995年北京第一次中韩日佛教交流会议至今,已迎来了20岁的生日。过去的20年,许许多多的大德先贤,为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倾注了很多心血,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在中韩日三国间架起了一条"真诚的纽带"。缅怀先人丰功伟绩的同时,作为一名佛教徒和宗教者,由衷钦佩先达的赤诚之心。
简介: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简介:本文主要依据佛典经教从女性视角考察佛教对成佛的认识。首先厘清有关成佛的概念,概略介绍佛教“唯一佛乘、即凡证圣”的成佛观,辨析女性是否能够成佛;在此基础上,阐述众生特别是女性如何能够成佛,佛典为女性指明的两种成佛方式等等;最后说明《法华经》所讲契入佛道究竟成佛的种种方便法及其对女性成佛的意义。
简介:4月25—26日在中国台中举行,由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主办。会议涵盖儒家、道家与佛教等研究领域的相关议题,其中儒家方面包括先秦伦理学、政治理论、新儒家等主题,旨在对中国哲学的“心”与“自然”或“本性”提供完整的检视。
简介:优素福·西巴伊(1917—1978年)是埃及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生于一个文学世家,父亲穆罕默德·西巴伊被认为是埃及新文学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他自1955年还在学校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发表文章。1957年于军事学院毕业后,曾任军事院校教官、军事博物馆馆长。1952年获埃及开罗大学新闻系毕业证书,“七·二三”革命时是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成员之一。
简介:在五祖寺,除了每日精进修行的憎人,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为人知,却默默无闻地精心护持着寺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却甘愿为了追求信仰,不求回报地发心奉献自己,供养三宝……
简介:中国禅宗的传承一直上溯至昔日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之间传佛心印的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云南鸡足山则被认为是摩诃迦叶的道场。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所体现的"传佛心印",到菩提达摩的"祖师西来意",再到中国禅宗"以心传心"的确立,其中既体现了中国禅宗"心"的宗教形成的脉络,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特殊地位的形成。本文就"拈花微笑"、禅宗传法世系的确立与禅学向"心宗"的过渡之互动关系略做探讨,并以此来说明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特殊地位形成的佛教中国化背景。
心淡如菊
《楞严经》关于“心”的追问
《谛义证得经》的主要思想
心在哪里成果就在哪里
共同宣言 回归原点——祈愿建设“心的和平”
论《坛经》中“自心是佛”的思想
女性视野下“唯一佛乘、即凡证圣”的佛教成佛观
“中国哲学中的心与自然”国际学术研讨会
埃及作家优素福·西巴伊的《回来吧,我的心》
发心护持三宝的修行人:愿作黄梅东山树 护得禅林一处荫
“拈花微笑”与中国禅宗的“以心传心”——兼论云南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地位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