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是继时飞法和相位法2D磁共振血管成像后新近开发的MRA技术,中高场磁共振CEMRA技术应用较成熟,而在低场磁共振的应用报道较少。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对28例颈、体部血管行CEMRA检查,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及其分支成像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低场磁共振 血管造影 图像增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于我院确诊的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选研究,分别给予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CT血管造影检查。以手术后探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瘤体直径及检出瘤体数量。结果: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97.22%)高于CT血管造影检查(83.33%),P<0.05。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检出瘤体直径大于CT血管造影检查,P<0.05。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检出瘤体数量多于CT血管造影检查,P<0.05。结论: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三维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成像以其非介入性、非损伤性、很少受目标物体运动的影响等特点,己被广泛运用于医学图像拍摄,并在临床医学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磁共振(MR)图像可以提供脑内部组织解剖结构的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3D)医学图像。医学图像分割技术就包含了从多模式医学图像中提取和分割出各种脑组织结构的方法。然而,医学图像分割是医学图像分析中最具有挑战性和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探究,得出ITK算法获得较为理想的分割效果,算法简单、分割速度快,避免了脑灰质和脑脊液误分割现象,有效性强,为进一步研究脑组织的内部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脑部 核磁共振图像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血管瘤婴儿行磁共振动态血管成像时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以便于为此类婴儿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80例血管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婴儿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的护理总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血管瘤婴儿行磁共振动态增强血管成像检查时,通过对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让其早日出院,而且还可以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 标签: 血管瘤 护理干预 磁共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刚开展的成像技术,现已成为重要的医学影像诊断手段,而核磁共振对比增强造影剂是一种能够增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磁共振信号对比程度的药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对病灶的检出与定性,治疗效果的评估有很重要的价值。不仅可以使原有图像更为清晰、病变显示信息增多以外,还可以改变分子结构及药物性质,使功能成像及肿瘤靶向性成像得以实现。

  • 标签: 核磁共振 成像对比 造影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磁共振(MRI)增强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小儿磁共振增强检查患者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个月-9岁,头部检查26例,腹部检查4例。检查前给患儿口服10%水合氯醛糖浆,静脉穿刺并保留针头。结果30例行检查的患儿中,成功完成检查的28例,增强扫描效果良好;2例因药量不够,不能满意入睡而未能成功完成检查。结论检查前给患儿口服10%水合氯醛糖浆并静脉保留针头,能满意完成MRI的增强扫描。

  • 标签: 小儿 核磁共振 MRI 护理 诊断 增强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 明确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加以分析采取何种方式使效果最大化。方法 对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脑血管患者采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依照改进后的Seldinger法进行DSA检查,充分利用其对比性强,检查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和浓度低等特点,将血管直径狭窄率超过50%的情况视为严重狭窄程度。结果 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管闭塞2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19人,狭窄病变血管23根,烟雾病1人,椎基底动脉瘤2人;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血管闭塞3人,严重血管狭窄患者21人,狭窄病变血管有24根;1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颅内动脉瘤4人,动静脉畸形3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1人;6例脑出血患者中脑血管畸形2人;3例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中有烟雾病患者1人。磁共振血管造影结果: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里,血管闭塞4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21人,狭窄病变血管25根,烟雾病1人,椎基底动脉瘤2人;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血管闭塞5人,严重血管狭窄患者23人,狭窄病变血管有26根;其余结果和DSA检查相同。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 脑血管疾病 临床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磁共振非对比增强冠状动脉成像具有无电离辐射、不依赖对比剂和无需屏气等独特优势,能无创检测冠脉管腔及管壁异常等病变。随着MRI序列、加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磁共振冠脉成像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使患者受益。本文就磁共振冠脉成像在检测冠脉管腔及管壁异常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血管 磁共振血管成像 深度学习 冠心病 冠脉斑块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3月脑缺血症状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3D-TOF-MRA诊断,观察组DSA诊断,对比两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一致性。结果:两组平均狭窄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无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闭塞诊断符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3D-TOF-MRA对无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闭塞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与DSA诊断结果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3D-TOF-MRA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上与DSA有良好的一致性,可明确狭窄部位及程度,具有无创性,适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筛查。

  • 标签: 颅内动脉狭窄 3D-TOF-MRA DS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本组8例均检查下肢动脉3D-ceMRA及DSA,对25例下肢血管疾病患者行磁共振下肢血管动态增强造影,  25例腹部、盆腔、下肢血管均清晰显示

  • 标签: 三维成像 下肢动脉硬化 中的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增强核磁共振注射方法与护理效果。方法:从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接受增强核磁共振注射检查的患者中抽选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50例,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例数为5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检查效果和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核磁共振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核磁共振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接受增强核磁共振注射检查的患者中加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增强核磁共振注射检查效果和成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护理 核磁共振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 : 分析 CT 血管造影与 MR 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从 2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观察下颌骨髁突骨折诊断中采用CT重建和核磁共振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于2019年8月10日/2022年12月30日(开始/结束)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84例为研究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重建、核磁共振检查,观察两种方式不同类型下颌骨髁突骨折检出率情况、软组织损伤检出率情况。结果 CT重建、核磁共振,Ⅰ类骨折、Ⅱ类骨折、Ⅲ类骨折、Ⅳ类骨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关节腔积液异常、关节盘组织损伤检出率高于CT重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骨髓水肿检出率高于CT重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可以使用CT重建、核磁共振方式进行诊断,其中后者在软组织损伤方面优势较为明显,可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 CT三维重建 下颌骨髁突骨折 骨髓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