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回顾性分析43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发现其占全部脑梗死的10.5%(43/417),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其常见的病因,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起病,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偏盲,失语等。CT以及MR表现为大面积脑梗塞,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为多见。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栓塞 合并症 临床特点 治疗 CT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本院2013年6月到2016年5月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患者70例,对其进行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抗凝扩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等治疗。结果治疗后,70例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88.57%(62例),无效率7.14%(5例),死亡率4.29%(3例)。结论脑栓塞心房颤动的并发症之一,与患者原发性疾病关系较大,致死率高,临床治疗应以控制原发性疾病、恢复失常的窦性心律和抗凝诊治为主。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栓塞 抗凝 临床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上对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较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到2010年12月门诊房颤脑栓塞病人30例,采取对房颤脑栓塞患者进行脑保护,改善血液循环,抗凝,扩血管等方案治疗。结果2例因肺部感染并大面积脑栓塞死亡,16例痊愈,12例好转。结论脑栓塞是引起心房颤动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对心房颤动高危病人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关键是进行抗凝治疗。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栓塞 诊断和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指标联合检测对于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的作用。方法入组的持续性的心房颤动疾病患者均在入院后的第二天的早上进行空腹抽血,借助免疫比浊检测法检测患者的脂蛋白(a)及C反应蛋白(CRP),通过检测患者食管的超声心动图(TEE)来观测其左心房的最大直径。结果研究组中的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疾病患者的CRP为11.07±2.64mg/L,脂蛋白(a)为0.30±0.05g/L,左心房的直径为48.13±5.04mm,分别较对照组的CRP、脂蛋白(a)及左心房的直径高约6mg/L、0.15g/L、11mm,经t检验数据分析,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RP、脂蛋白(a)及左心房直径等多指标的联合检测能够有效预测心房颤动疾病患者是否合并脑栓塞疾病,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

  • 标签: 多指标 联合检测 心房颤动 合并 脑栓塞 作用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头颅磁共振临床应用的普及,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无症状脑栓塞(ACE)的检出率逐渐提高。多数ACE为单一病灶,直径多<3 mm,主要发生于脑皮质。消融导管、消融术式以及围术期抗凝管理均与ACE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目前ACE的长期影响尚不清楚,可能与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痴呆等相关。因此,需关注ACE的发生机制、相关因素,并予以针对性防治。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无症状脑栓塞 磁共振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对我院就诊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76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组别均分,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华法林治疗,实验组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应用于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中,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不良反应相对较低,呈现出一定安全性,值得应用。

  • 标签:   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 利伐沙班抗凝治疗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动脉取栓的预后。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16年6月-2017年11月40例心房颤动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动脉取栓治疗。比较两组心房颤动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治疗总有效率;从卒中到产生有效再灌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RS评分;半年内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心房颤动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从卒中到产生有效再灌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RS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半年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房颤动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动脉取栓的预后良好,可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效再灌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心房颤动 急性心源性脑栓塞 动脉取栓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治疗期间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中选取8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研究组采用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对比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治疗,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指标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具有统计价值(P0.05)。结论:在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治疗期间,伐沙班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对更好,其对于患者健康的保障具有积极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栓塞 利伐沙班 抗凝治疗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治疗期间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中选取8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研究组采用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对比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治疗,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指标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具有统计价值(P0.05)。结论:在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治疗期间,伐沙班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对更好,其对于患者健康的保障具有积极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栓塞 利伐沙班 抗凝治疗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房颤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高的趋势。既往大量研究阐明了增龄、心房衰老与房颤的相关性。本文将系统从心房衰老的病理生理学角度,讨论其通过电重构、结构重构、钙稳态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表观遗传调控等方面的改变,调控房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针对以上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的特异性干预策略,望为房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房衰老 电重构 表观遗传 病理生理
  • 简介:目的探讨华法林、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在伴有心房颤动的心源性脑栓塞二级预防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30例伴有心房颤动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口服抗栓药物不同分组,分为阿司匹林组45例,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华法林组49例,以起始计量2.5mg/d,4d后根据监测INR调整剂量,若INR未达2.0~2.5者,每次增加华法林0.625~1.25mg,直到INR2.0~2.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36例,予以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口服。通过电话随访,对3组患者出院后9个月卒中再发情况和各组出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华法林组复发脑梗死3例,阿司匹林组复发脑梗死11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复发脑梗死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无致命性出血,其中华法林组有出血并发症6例(12.2%),阿司匹林组出血2例(4.4%),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出血5例(13.9%),三组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华法林在脑栓塞二级预防中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以及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

  • 标签: 颅内栓塞 心房颤动 华法林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心房颤动是指心房,即心脏上方的两个腔室的跳动快速而不规则。它可导致呼吸困难和疲劳等症状,也可导致中风。因为心房未能有效收缩,难以将血液推入心室。这样血液就流连在心房内,而导致中风的血栓也有机会在心房内形成了。服用华法林或其他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是治疗心房颤动血栓形成的关键措施。

  • 标签: 心房颤动 控制血压 中风 关键措施 呼吸困难 药物预防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房颤主要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都为房颤的流行奠定了基础,故在未来50年房颤将可能成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并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经年龄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校正后,房颤仍是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因此需高度重视对房颤的治疗。本文简要阐述房颤治疗现状。

  • 标签: 心房颤动 FRAMINGHAM心脏研究 治疗 心血管疾病 疾病危险因素 人口老龄化
  • 简介: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易感因素众多、发病机制主要为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但具体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微小RNA(MicroRNAs)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可通过与靶基因mRNA3’非翻译区的不完全互补结合,在转录后水平抑制靶基因的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microRNAs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房颤相关的microRNAs主要包括miR-1、miR-26和miR-101,miR-133,miR-328、miR-21、miR-30等,主要通过调控离子通道的表达影响心房电重构,或通过调控心肌纤维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参与心房结构重构。

  • 标签: 心房颤动 MICRORNAS 心房重构 离子通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心房颤动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患病率高。目前房颤治疗包括以下几种手段:(1)控制心室率;(2)恢复和维持正常的窦性心率;(3)房颤危险因素的管理;(4)预防血栓栓塞;(5)外科手术治疗。本文就近年来房颤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率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有时发生于无明显的心脏病或其他疾病的年轻个体,这些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预后,故引入了孤立性房颤的定义。但是有关孤立性房颤有许多不确定性,包括多种不同的概念,临床发病和预后差异大等。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基于被忽视的亚临床心血管风险因素或在细胞、分子水平基因决定性的轻微改变,孤立性房颤包括多种不同的队列患者,可能处于不同的风险状态。各种心脏影像技术、生物标记物以及遗传信息的使用是否改善房颤发作的风险预测和孤立性房颤患者的风险评价,以及是否影响治疗决策的制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此期间对AF表现仔细的临床检查,对诊断为孤立性房颤患者的定期临床再评价是必须的。

  • 标签: 孤立性房颤 临床预后 病理生理学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