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指标联合检测对于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的作用。方法入组的持续性的心房颤动疾病患者均在入院后的第二天的早上进行空腹抽血,借助免疫比浊检测法检测患者的脂蛋白(a)及C反应蛋白(CRP),通过检测患者食管的超声心动图(TEE)来观测其左心房的最大直径。结果研究组中的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疾病患者的CRP为11.07±2.64mg/L,脂蛋白(a)为0.30±0.05g/L,左心房的直径为48.13±5.04mm,分别较对照组的CRP、脂蛋白(a)及左心房的直径高约6mg/L、0.15g/L、11mm,经t检验数据分析,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RP、脂蛋白(a)及左心房直径等多指标的联合检测能够有效预测心房颤动疾病患者是否合并有脑栓塞疾病,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动脉取栓的预后。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16年6月-2017年11月40例心房颤动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动脉取栓治疗。比较两组心房颤动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治疗总有效率;从卒中到产生有效再灌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RS评分;半年内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心房颤动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从卒中到产生有效再灌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RS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半年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房颤动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动脉取栓的预后良好,可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效再灌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华法林、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在伴有心房颤动的心源性脑栓塞二级预防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30例伴有心房颤动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口服抗栓药物不同分组,分为阿司匹林组45例,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华法林组49例,以起始计量2.5mg/d,4d后根据监测INR调整剂量,若INR未达2.0~2.5者,每次增加华法林0.625~1.25mg,直到INR2.0~2.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36例,予以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口服。通过电话随访,对3组患者出院后9个月卒中再发情况和各组出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华法林组复发脑梗死3例,阿司匹林组复发脑梗死11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复发脑梗死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无致命性出血,其中华法林组有出血并发症6例(12.2%),阿司匹林组出血2例(4.4%),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出血5例(13.9%),三组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华法林在脑栓塞二级预防中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以及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
简介: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易感因素众多、发病机制主要为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但具体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微小RNA(MicroRNAs)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可通过与靶基因mRNA3’非翻译区的不完全互补结合,在转录后水平抑制靶基因的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microRNAs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房颤相关的microRNAs主要包括miR-1、miR-26和miR-101,miR-133,miR-328、miR-21、miR-30等,主要通过调控离子通道的表达影响心房电重构,或通过调控心肌纤维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参与心房结构重构。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有时发生于无明显的心脏病或其他疾病的年轻个体,这些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预后,故引入了孤立性房颤的定义。但是有关孤立性房颤有许多不确定性,包括多种不同的概念,临床发病和预后差异大等。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基于被忽视的亚临床心血管风险因素或在细胞、分子水平基因决定性的轻微改变,孤立性房颤包括多种不同的队列患者,可能处于不同的风险状态。各种心脏影像技术、生物标记物以及遗传信息的使用是否改善房颤发作的风险预测和孤立性房颤患者的风险评价,以及是否影响治疗决策的制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此期间对AF表现仔细的临床检查,对诊断为孤立性房颤患者的定期临床再评价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