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古籍电子化的进展以及各种古籍数据库的完善,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已经逐步转向了理论形态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文学文献为基础的在各种理论驱动之下所展开的研究,也是难度最大最需要学术头脑的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不缺材料的时代,却又是一个缺少审视材料的理论眼光的时代。陈寅恪缘何是大师?因为其著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材料,都是常见的,是大家都看过的,但是,看过的人就是看不出他能看出的问题,而这就是学术研究最大的问题!大约是1993年的初夏,黄永年先生在对我谈到陈寅恪的时候,特别申明这一点。他还说,做学问靠独家秘笈是不行的,主要应该读常见书,在常见书中见人所不见,乃是学术研究最需要的。而今,黄先生早已作古,但他的这些精彩的论学之言至今仍然萦绕在我的耳际。而促使我再次想到这些话语并将其记录下来的动因,则来自本期梵净国学重点推出的刘运好教授所撰《论的诗学史意义》一文。
简介:<正>由延边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现代乡土诗史略》,是潘颂德同志在写作《中国现代诗论四十家》(此书即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同时,为给当代诗歌创作提供历史的借鉴而撰写的一部富有特色的著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历史进入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当代诗苑也广泛引进了西方诗论诗作,许多诗人从西方诗作中汲取了有益的艺术养料,从而开创了当代诗坛的新生面.但是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当代诗坛上出现了“全盘西化”倾向.一部分诗人与诗论家盲目崇拜西方现代派诗歌与诗论.他们轻视乃至蔑视我国民族诗歌传统与“五四”以来进步的革命的诗歌传统,主张诗与政治绝缘,要求诗淡化生活,一味地追求“自我表现”.这样,近几年来我国当代诗坛从理论到创作,都出现了倾斜.
简介:艾青的诗充满了对于民族与时代的耶稣般的殉道和忧伤.这份苦难和忧伤于艾青来说是个人之伤民族之痛的融合,是一份民族之爱、人类之爱,是谓之大爱,它构成了艾青诗歌的基本色彩.童年的遭际、游子的苦涩、民族的苦难与象征主义的朦胧、隐晦、忧郁天然契合,并化为一种美学特质渗入他的诗行,从而酿就了独具风格的"艾青体"诗歌.并且,从艾青的漫长的创作过程及其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因而"史"的性质是明显的:历史发展的曲线与诗人创作的曲线达到了完美的契合.诗人就这样以自己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真实记载了20世纪的中国,并由此完成了一部诗史的建构.
简介:<正>我从来就不讳言我对欧洲电影的偏爱,不是说什么想在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上一争高下。于我而言,一部电影——好看才是硬道理。大概跟个人喜好有关,欧洲电影人对于画面质感、艺术语言的坚持一直深得我心。我喜欢所有认真、专注的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梦与鸟飞行》(或者有译《鸟的迁徙》)已经让人对法国人拍摄纪录片的匠心独具感受深刻,那一段勇气与梦想的旅程让人觉得由衷地震撼。摄制组300多人长达3年的跟踪拍摄,展示给我们最为真实的候鸟迁徙征程。看完了心灵的激荡还不时让我忆起,没想到这么快又能看到更为精彩的《帝企鹅日记》。我想说的是这次我不止是激动那么简单,这真的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因为自身的孤傲与相对而言稍显硕大的身躯,南极的这一特殊族群被人们称
简介:世纪末时,有恐慌与恐惧一说;如今,十年已过,蓦然回首,有笑有哭,或平静,或激荡,意味无尽。这十年,也许值得铭记,也许,就是一段简单时光,但面对生命,亦颇可记录。"我的十年",《名作欣赏》敬邀文艺界先锋人物各自抒写各自十年。议叙皆可,图说亦好,或以个人阅读史进入,亦未尝不是一个好角度,三五千字不长,七八百字不短,我们希望,以一思想者个体之视角,透射一个时代的精神演进。上一期,陈家琪先生回忆了2002年岁末到2003年年初的一段经历,岁月点滴,或个人,或社会,既是"beset",又是"worst",个体的切身经验与浓郁的时代气息融合在一起,感慨之余,启人省思。本期,又是别样的一种形式——诗史,梁归智先生以此再现了他的十年。更多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