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以教学生态学为视角分析“6+1”双主教学模式问题,对影响当前“6+1”双主教学模式实效性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生态归因,提出了生态学视域下增强“6+1”双主教学模式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简介: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端为出发,以提高供给质量为抓手,运用改革的办法对供给端进行结构性调整,使生产出来的东西能满足个人需要,从而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6+1双主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充分借鉴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供给质量,做到导学环节新颖化,自学环节深度化,议学环节生活化。
简介:摘要: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讲述基础知识,还要不断地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为此,本文就“6+1”导思议展评检测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此为高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指导。
简介:摘要ATP6V1B2(ATPase H+ transporting V1 subunit B2)基因突变可导致显性遗传性耳聋-甲发育不全(dominant deafness and onychodystrophy,DDOD,MIM124480)综合征和Zimmermann-Laband综合征2(ZLS2,MIM616455)。DDOD综合征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甲发育不良,最新研究表明患者还存在学习和认知问题。ZLS2综合征的患者表现为牙龈异常增生、甲发育不良和智力障碍,但是若突变位点偏向ATP6V1B2蛋白中心,则突出表现为智力障碍和癫痫,而没有明显的牙龈异常增生和甲发育不良。ATP6V1B2基因编码液泡型质子转运ATPase蛋白(vacuolar proton transporter ATPase,V-ATPase)V1结构域的中B2亚基,V-ATPase对维持细胞内和细胞器正常的酸碱环境至关重要。目前认为该基因的致病性变异所导致的V-ATPase功能障碍和溶酶体酸化异常可能是DDOD综合征和ZLS2发病的分子基础。对Atp6v1b2 c.1516C>T基因敲入小鼠的深入研究发现:Atp6v1b2Arg506X / Arg506X的小鼠存在明显认知障碍,海马CA1区受损可能是其病理基础。B2亚基和E亚基的相互作用减弱可能是V-ATPase功能障碍的潜在分子机制。深入分析比较ATP6V1B2基因致病突变所导致的疾病表型,并对致病突变进行功能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6-12月从北京市顺义区抽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幼儿园,将其管辖的所有1~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及家庭基本情况、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等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 391例,其中存在至少1种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1 432例(59.9%)。最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为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48.8%),然后依次为进食位置不固定(14.0%)、挑食(13.0%)、进食时间过长(11.2%)、零食过多(9.0%)、汤泡饭(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主要看护人、家长对儿童进食的态度是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母亲文化程度高(OR=0.528,95%CI:0.431~0.647)、家庭年收入高(OR=0.656,95%CI:0.473~0.909)是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保护因素;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护(OR=1.366,95%CI:1.151~1.622)、靠哄骗/强制引导儿童进食的态度(OR=1.581,95%CI:1.284~1.947)是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应重视对儿童家庭尤其是低年收入、低文化程度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护家庭的干预指导,以降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alpha(interferon alpha,IFNα)联合核苷类(NA)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95例1~6岁HBeAg阳性肝组织学活检确诊CHB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IFNα单药治疗组(32例),IFNα+LAM联合治疗组(63例),根据48周疗效分为HBsAg转阴组和未转阴组。结果治疗48周、96周HBeAg转阴率分别为50.5%和70.5%,HBsAg转阴率分别为34.7%和5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男)、基线HBsAg水平是48周HBsAg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治疗12周、24周和36周的血清HBsAg水平对48周疗效预测价值较高,AUC均大于0.8,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超过70%;治疗36周时的B细胞计数预测效果较好,AUC为0.975,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85.2%。结论1~6岁HBeAg阳性CHB患儿应用IFNα可获得较好疗效,低龄、低HBsAg水平以及女性是HBsAg转阴的预测因素。CHB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简介:摘要:自2019年年底我国疫情开始出现到现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这个过程可谓是艰难而又漫长的,它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我国有关部门在疫情出现之后,就及时而且迅速的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并且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党和国家正确的领导之下,在全国医护人员的不懈奋斗之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目前我国的疫情发展已经基本得到控制。而全国各所高等院校作为教师和学生一起生活的地方,在保证全体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疫情防控工作中肩负担负着非常大的使命。本文结合实际,就疫情期间的各大高校的防控工作的实践进行分析,为高校的管理者、高校的教师以及高校的学生的工作开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