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在“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它是一种师生参与,教学相辅,通过讨论、质疑、对话、反思等活动形成“自组织”的动态过程。并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的互动。下面笔者谈一谈结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和实践实验教材的教学活动中,对“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体会。
简介: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但高校大班教学要实现互动有较大的难度。立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教学互动的理论前提,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是教学互动实施过程的现实要求,而交易成本理论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大班教学互动提供了组织学理论基础。在实践探索中,为降低互动成本,使大班教学互动成为现实可能,要对学生进行组织化整合,包括课前的准备、互动过程的管理控制、课程作业的科学设计、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等。同时要运用提高参与率、调动积极性、培养反思能力、设计开放性问题、把握好教师角色等策略来提高大班教学互动的有效性。
简介:宋代儒士既包含在朝为官的士大夫,也有尚在科举中未取得功名的士子,他们都有共同的儒家理想的价值信仰。宋代士大夫与术士的交际,有着强烈的政治因素。这种政治的诉求是双向,既有士大夫求助于术士的卜算,也有术士主动攀附于士大夫。而术士向宋代士大夫索求诗文却多出于谋利生财,虽然有些也是出于术士卜算的应验,但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术士寓儒于卜的诗文教化。这促使了"术儒"群体的出现,其具有"亦儒亦术"的双重特征。从表面上来看,宋代科举士子与术士之间的交际目的较为单一,士子无非是为了卜问功名前程,而术士则为谋利生财。正是由于"术儒"主要来源于落第科举士子,而宋代士大夫又对"术儒"的产生,又有着"以儒化术"的改造作用。这就使宋代士大夫、科举士子与术士有了相互关联,而呈现出一种"多元互动"的交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