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的个性化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60例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来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个组中患者30例,在手术后分别给予呼吸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6.6%)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70.0%),比较后得出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2381;P<0.05)。结论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并且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在临床进行推广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外科手术策略,明确CABG术同期是否行二尖瓣外科干预(MVS)对此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本中心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CABG治疗的连续234例中度IM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4例,女50例;年龄29~78岁,平均(61.5±8.7)岁。根据是否同期行MVS分为CABG组(108例,单纯行CABG术)和CABG+MVS组(126例,同期行CABG+MVS术),随访远期心脏事件、全因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等终点事件。通过倾向性匹配评分建立匹配队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倾向性匹配评分后建立匹配队列,包含78对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ABG+MVS组远期心脏事件及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间全因病死率、心源性病死率、MACCE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期行CABG+MVS术是远期心脏事件及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亚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术前无三尖瓣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5的患者,CABG同期行MVS术后发生心脏事件概率更高(P<0.05)。而术前无三尖瓣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LVEF≤0.55、左心房内径≥40 mm的患者,CABG同期行MVS术后发生房颤概率更高(P<0.05)。结论CABG术治疗中度IMR患者,无论是否同期行MVS干预二尖瓣,均能改善左心室重塑,两者远期生存率相近。同期行CABG+MVS能保持较低的残留反流量,但远期心脏事件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更远期的预后需进一步研究明确,此类患者的手术策略应根据具体情况及中心手术质量进行个体化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尖瓣瓣膜成形术(MVP)治疗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MR)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28例行MVP的MR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50~72岁,平均(61.5±10.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中重度MR。术前根据患者的合并症、病变部位的定位和合并腱索断裂与否,评估选择可行的MVP术式及合并手术:所有患者均采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术中行二尖瓣楔形切除、矩形切除及缘对缘缝合方法修补二尖瓣,合并腱索断裂或腱索冗长的行e-PTFE线人工腱索植入,常规行二尖瓣成型环植入,术中注水观察评估瓣膜成行效果。术中采取的二尖瓣成形方法统计:7例(25.0%)植入1~3根腱索,行二尖瓣矩切除术9例(32.1%),二尖瓣楔形切除术8例(28.6%),二尖瓣缘对缘缝合4例(14.3%),所有患者均置入鞍形二尖瓣成形环。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同期行单纯左心耳切除术(LAA),或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AB)+LAA;合并冠心病,则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合并中度及以上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则同期行三尖瓣成形环植入手术(TVP)。1例(3.6%)患者行MVP+CABG,1例(3.6%)行MVP+TVP+LAA;3例(10.7%)行MVP+TVP+AB+LAA;5例(17.9%)行MVP+TVP;18例(64.3%)行单纯MVP。术后予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合并心房颤动者终身抗凝治疗。统计所有患者采取的手术方式,包括合并手术、二尖瓣成形方法;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的返流、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为中重度返流,术后2年复查心脏彩超:21例(75.0%)无明显二尖瓣返流,6例(21.4%)二尖瓣轻度返流,1例(3.6%)二尖瓣中度返流。且所有患者的心功能较术前均提升1 ~ 2级。术前LAD[(49.42±12.58)mm],术后2年LAD[(38.17±9.84)mm],术前LVEDD[(50.91±7.93)mm],术后LVEDD[(44.37±7.42)mm],术后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前LVEF(51.69±9.71)%,术后LVEF(62.79±8.53)%,术后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结论MVP治疗MR安全有效、疗效显著,但远期效果还待进一步研究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70例,均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回顾性总结其手术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7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过程中无患儿死亡。术后住院期间院内死亡率为4.3%(3/70)。其余67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5/67),经对症治疗后均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6~60个月,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术后末次随访时二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1例因术后1年二尖瓣发生重度反流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因术后18个月出现机械性溶血再次行交界成形术。失访3例。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可改善二尖瓣反流症状,并发症少。
简介:目的总结多技术综合运用治疗复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经验。方法13例二尖瓣关闭不全且均存在2个以上反流点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15-73岁。病因分别为二尖瓣腱索断裂5例,二尖瓣黏液变性伴瓣叶脱垂6例,先心病继发房缺1例,冠心病伴二尖瓣乳头肌功能不全1例。二尖瓣反流程度:中度4例、重度9例。术中联合应用二孔化成形、后瓣矩形切除、腱索转移、腱索缩短、人工腱索置人、人工瓣环置人等技术修补二尖瓣使其恢复功能。结果本组无住院死亡病例,术后1周心脏彩超复查示二尖瓣无任何反流或微量反流8例,轻度返流5例,随访的患者中1例术后9个月二尖瓣由微量反流增加至中度反流,并患急性重症肝炎死亡。其余患者随访情况良好,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合理综合应用二孔化成形、人工腱索等多种技术治疗复杂多区域二尖瓣反流,近、中期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16+单核细胞对中重度慢性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多中心因中重度IMR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200例,随访3年,根据随访结局分为死亡组(26例)和生存组(174例)。分别于术前(T0)、术后1 d(T1)、3 d(T2)和7 d(T3)检测患者外周血CD16+单核细胞比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CD16+单核细胞比例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CD16+单核细胞比例预测患者术后死亡的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CD16+单核细胞高比例组和低比例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和MACE未发生率。结果死亡组患者的年龄、hs-CRP水平、二尖瓣瓣环扩张比例和T0~T3时CD16+单核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生存组,而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低于生存组(均为P<0.05);hs-CRP升高、LVEF降低和CD16+单核细胞比例(T0)升高同为患者全因死亡和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CD16+单核细胞比例(T0)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P=0.825,P=0.001),而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P=-0.802,P=0.001);CD16+单核细胞比例(T0)预测患者术后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1.47%,CD16+单核细胞高比例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和MACE未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低比例组(均为P<0.05)。结论术前CD16+单核细胞比例升高是中重度IMR患者全因死亡和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作为其二尖瓣成形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中的早、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的20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排除房室间隔缺损、单心室、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儿。通过超声心动图比较患儿术前及术后左心室功能及反流程度。结果全组早期死亡5例(5/202,2.5%),晚期死亡3例(3/202,1.5%)。随访1~68个月,平均(19.49±17.48)个月,15例患儿术后需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术后7年总体生存率与免于再次手术率分别为(93.4±2.8)%、(78.2±6.2)%。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患儿左心功能、二尖瓣反流程度明显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亦有明显好转。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可以明显矫治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具有令人满意的中期疗效,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CABG联合二尖瓣成形术(MVP)治疗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诊断为冠心病合并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并接受外科手术的1 0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33例,女性317例,年龄(63.3±9.0)岁(范围:31~83岁)。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联合组(CABG+MVP)和CABG组(非体外循环CABG),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4匹配,匹配后联合组107例,CABG组406例。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远期结局。结果两组的围手术期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联合组较CABG组的手术时间[(5.6±1.2)h比(4.2±1.0)h,t=11.528,P<0.01]、ICU停留时间[M(IQR)][43.0(47.3)h比25.0(33.6)h,Z=2.483,P=0.013]和术后住院时间[8(4)d比7(5)d,Z=2.143,P=0.032]更长,悬浮红细胞、血小板用量明显增加[2.0(6.5)单位比0(2.0)单位,Z=7.084,P<0.01;0(0.5)单位比0(0)单位,Z=5.210,P<0.01]。463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3.9%(463/493)。随访时间为32(31)个月(范围:3~105个月)。CABG组和联合手术组的总体生存率和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生存率无差异(P=0.196,P=0.305);随访1年、3年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两组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无差异(F=0.322,P=0.571;F=0.681,P=0.410),但联合手术较CABG能更好地改善二尖瓣反流(F=160.222,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CABG和CABG联合MVP治疗冠心病合并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手术全因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相似。虽然联合手术较单纯CABG能更好地改善二尖瓣反流,但联合手术的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长,血液制品用量更多。
简介:摘要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我瓣膜中心确诊二尖瓣黏液样变(Barlow综合征)并由单一术者进行二尖瓣修复手术的患者,经筛选入组25例。回顾术前超声心动图资料,术中二尖瓣修复技术,观察患者近、中期的治疗效果。25例患者中,24例修复效果满意,1例因修复失败术中改为二尖瓣置换术,成形成功率98.9%。所有患者均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均正常出院。术中体外循环(93.47±22.69)min,阻断(68.57±14.67)min。二尖瓣均采用人工瓣膜成形环,尺寸36(34,40)mm。术后住院(7.2±3.3)天。出院前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微量反流15例,二尖瓣轻度反流9例。随访3~71个月,平均36.5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无心血管不良事件,无再次心脏手术发生。二尖瓣修复术治疗Barlow综合征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简介:目的研究右胸微创二尖瓣置换术(MINI-MVR)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和)狭窄(MR-M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二尖瓣置换术(MVR)治疗的MR-MS患者88例,依据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分为MINI-MVR组(n=44)与MI-MVR组(n=44)。MINI-MVR组行右胸切口MINI-MVR治疗,MI-MVR组行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术(MIMVR)治疗。观察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自动复跳、除颤后复跳、手术时间等术中指标,术后12h引流量、使用呼吸机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等术后指标;比较两组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MINI-MVR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及自动复跳率均大于MI-MVR组,出血量、术中输注血浆、红细胞、血小板量及除颤复跳率均小于MI-MVR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MINI-MVR组术后12h引流量、使用呼吸机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小于MI-MVR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两组三尖瓣关闭不全率、抗凝过度率以及心功能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右胸MINI-MVR治疗MR-MS的临床疗效显著,创伤小,术后可快速康复,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效果及并发症率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11日-2020年12月11日收治的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20例,回顾分析以上20例病例术前以及术后临床资料,分析二尖瓣成形术的效果及并发症率。结果:术后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5.00(1/20),延迟性心脏压塞1例5.00(1/20),窦性心动过缓1例5.00(1/20),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结论:在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治疗过程中,二尖瓣成形术的效果较好并且并发症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便且稳定的二尖瓣关闭不全(MI)大动物模型,为后期开展的二尖瓣临床器械等的研发提供更好的参考。方法选用20头雄性小尾寒羊(75~80 kg)建立MI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n=5)和MI组(n=15)。采用经胸骨旁长轴超声切面引导下经颈动脉穿刺,用活检钳剪断二尖瓣腱索以建立MI模型,Sham组接受假手术,术后定期检查心功能等相关指标。术前大体资料采用非配对t检验,超声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组术后提示中量反流[(3.5±0.6) cm2],其中1头因心率失常死亡,2头死于急性左心衰,其余12头存活。而Sham组未见明显反流。术后3个月,M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56.0±3.1)%、(32.2±2.6)%]均低于Sham组[(70.4±2.0)%、(38.1±3.3)%,t=6.597、2.817,P<0.05],此外,MI组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83.5±1.7)、(28.4±1.5) ml]则高于Sham组[(74.5±1.8)、(21.4±1.6) ml,t=6.057、3.603,P<0.05]。同样,MI组左室舒张末直径(LVIDd)及LVIDs[(45.3±1.4)、(30.0±1.3) mm]也高于Sham组[(39.6±2.1)、(24.5±0.9) mm,t=3.502、3.784,P<0.05],心肌纤维化与心肌组织铁死亡GPX4增加而COX2降低。结论此方法能够简便有效地建立MI模型,可用于MI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及经导管二尖瓣治疗产品的开发及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再次手术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修复术后再次出现中-重度关闭不全患儿资料。年龄7个月~14岁,中位年龄6.7岁;体质量9.2~47.0 kg,中位体质量18.5 kg。其中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MVP)23例,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患儿中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后7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后3例,二尖瓣成形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矫治术后11例,单纯二尖瓣成形术后3例。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患儿为二尖瓣成形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包括:瓣环扩大、瓣叶脱垂、瓣叶裂、瓣叶穿孔、原缝线撕脱和溶血。结果全组患儿无死亡。术中证实21例瓣环扩大,14例瓣叶裂,9例瓣叶脱垂,3例存在瓣叶穿孔,1例腱索松弛,1例腱索短缩,2例腱索缺失,3例原缝线撕脱。其中9例环缩瓣环,21例环缩交界,14例缝合瓣裂,3例穿孔修补,2例腱索移植,1例双孔成形,加用成形环2例,瓣膜置换1例。体外循环(129.8±69.9)min,阻断(69.1±41.1)min。出院时超声心动图提示微-少量反流21例,中量反流2例,大量反流1例。随访7~84个月。出院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微-少量反流21例,中量反流3例。结论儿童二尖瓣关闭不全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多见于瓣膜病变的再次进展或者初次手术缝合不当引起,再次手术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