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2-氯-2-氯甲基-4-氰基丁醛(CCC)为原料,采用三光气作为氯化剂,通过环合反应合成了2-氯-5-氯甲基吡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环合反应的工艺条件,并对环合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以甲苯为反应溶剂,反应温度为90℃,物料滴加时间为2h,n(CCC)∶n(三光气)∶n(DMF)=1∶0.35∶0.9,采用滴加三光气甲苯溶液的方式投料。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反应收率为86.2%,纯度为99.2%,反应收率高于三氯氧磷工艺15%以上,废水减少80%以上,废固减少30%以上,是一条适合工业生产的工艺路线。
简介:摘要:2-氯-6-三氯甲基吡啶粗产品氯化过程的分析控制需要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测方法。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2-氯-6-三氯甲基吡啶的方法,考察了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等指标,该方法简便、快速,可有效地检测反应粗产品中的2-氯-6-三氯甲基吡啶的含量,用于工业生产中氯化过程过深或过浅的问题,可对最终产品进行定量分析,为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和降耗节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简介:1例61岁女性患者因骨折后疼痛外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用药后约2h用药处出现红色皮疹,随后背、腰部和双侧大腿内侧皮肤出现红斑伴痒痛。次日患者体温升至39.2℃,背、腰部和双侧大腿内侧皮肤出现猩红热样药疹。给予抗过敏治疗,3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背、腰部与大腿内侧皮疹减少,瘙痒程度减轻;1周后皮疹基本消失。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采用双氯芬酸二乙胺胶乳剂经超声透入治疗肩周炎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均是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肩周炎患者,共计100例,并按抽签方式分为两组,按摩治疗组采用运动手法按摩;联合治疗组实施运动手法按摩联合双氯芬酸二乙胺胶乳剂经超声透入进行治疗,待治疗10天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结果:联合治疗组在治疗有效率(98%)上远远高于按摩治疗组(86%)(详见表2),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详见表3)。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运动手法按摩联合双氯芬酸二乙胺胶乳剂进行治疗肩周炎,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出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有效性,缓解疼痛,应在医学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年龄18~65岁的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60例,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研究组应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对照组应用双氯芬酸钠凝胶。根据疼痛部位大小,每次涂抹2—4g,3~4次/a,但总量不超过10g,/d。2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测量其颈部活动度,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及治疗第4、8天的颈部活动度分别为(37.1±8.1)°、(40.4±7.2)°、(43.8±7.7)°;对照组分别为(37.9±8.6)°、(39.3±8.1)°、(42.8±8.2)°。治疗第4天与第8天时与治疗前比较发现,颈部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起效时间(3.8±1.8)d,早于对照组的(4.6±1.4)d;试验组最佳作用时间也早于对照组[对照组为(7.6±1.8)d,研究组为(6.2±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93.9%(31/33),对照组总有效率88.9%(24/2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不良反应有3例,表现为局部发红;对照组中1例局部发红,1例局部瘙痒,均未行特殊处理,症状自行缓解,未影响治疗。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氯芬酸二乙胺盐乳胶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起效较快,能较快达到最佳作用时间,有较理想的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