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犯罪学长期以来比较忽略犯罪测量的研究,极少探究测量与统计资料的形成来源,由此可能造成对刑法的选择性与部分性缺乏质疑、立法与执法难以与社会脉动同步、缺乏证据而形成刑事政策等。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建立起系统性的犯罪被害调查制度,通过对官方统计的比较与修正,已成为各国了解本国犯罪现状、特征及变化趋势的可靠数据来源,也为犯罪学特别是被害人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我国正处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时期,亟待建立全国性的犯罪被害调查制度。

  • 标签: 犯罪统计 被害调查 西方国家
  • 简介:犯罪被害因素是指诱发或强化犯罪行为发生的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被害条件的统一体.犯罪被害因素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统称为被害要因.其中被害人的自身因素体现为与犯罪发生相关的被害人的人口统计学因素、人格特征、生活方式;被害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被害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能对其被害产生促进作用的各种消极因素.二是被害条件,指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特定时空环境.被害条件的预防,不仅需要我们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加强治安防范,而且要宣传教育社会公众,尤其是提高易被害群体的被害防范意识.

  • 标签: 犯罪被害因素 被害要因 被害条件
  • 简介:随着犯罪问题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仅从犯罪人角度研究犯罪是不够的,犯罪人在犯罪中的地位固然重要,但被害人在犯罪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二者的关系看,存在四种互动模式: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冲突模式、被害人催化模式和斯德哥尔摩模式。在上述四种模式中,被害人虽然未被视为犯罪产生的原因,但被害人方面的因素通常被认为是犯罪发生不可或缺的条件。犯罪人走上犯罪道路,并不单纯是自身因素决定的,而是自身的素质、经验等因素同来自被害人方面的被害要因——被害人的言行及其同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诱发或者强化加害者的犯罪动机的事情和状态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被害防范需要从被害人的层面和角度展开:保持足够警惕,加强防范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被害因素;注意个人修养,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等等,以最大限度减少被害的可能性。

  • 标签: 犯罪人 被害人 被害要因 被害范防
  • 简介:近十年来,随着预防犯罪研究的深入,加害人与被害人互动关系的规律被应用到预防犯罪研究中,开辟了从被害人角度研究预防犯罪的新途径,即被害预防。被害预防的主旨是克服被害人自身存在的不良状态,增强抗御犯罪的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它关系到潜在被害人切身利益,是潜在被害人的自我防范活动,可根据本人条件因时因地灵活进行,不需要国家和社会投资,具有经济价值。被害预防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各类被害的具体举措上,本体论述较少,某些观点还存有较大分歧。本文拟对被害预防的概念、特征和普通刑事犯罪被害预防的一般举措作一阐述。一被害预防的概念犯罪被害预防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起步较晚,又介于犯罪被害人学和预防犯罪

  • 标签: 被害预防 潜在被害人 预防犯罪 犯罪被害人 潜在犯罪人 不良状态
  • 简介:犯罪被害人责任是一个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接受的概念,但是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发展,社会互动理论、被害性理论等充分论证了犯罪被害人责任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世界上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肯定了犯罪被害人责任的存在。认定犯罪被害人责任有助于强化广大潜在犯罪被害人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有助于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模式,实现刑罚正义和社会正义。为了将犯罪被害人责任应用于实践,需要首先明确犯罪被害人责任的判断标准,然后对犯罪被害人责任进行分类,最后通过立法、司法等环节建立我国的犯罪被害人责任追究制度。

  • 标签: 犯罪人 被害人 犯罪被害人责任 追究制度
  • 简介:犯罪场中研究犯罪人和被害人的互动,通过预防被害来控制犯罪,无疑是预防犯罪的一条有益的路径。在对传统犯罪场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对犯罪场进行重构,主张建立以犯罪人和被害人双向互动为中心的犯罪场,并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犯罪场中的基本要素,探讨犯罪场中各子系统内部的运动规律和各子系统相互间的运动规律,针对这些规律,提出了在犯罪场中预防被害的建议。

  • 标签: 犯罪场 重构 运动规律 被害预防
  • 简介:社区青少年遭受不法侵害后,痛苦、紧张、恐惧、愤怒等情绪是被害人及其家属的正常反应。有些被害人及其家属很难从已经发生的犯罪事件中解脱冉来,心理上的痛苦与日俱增。因此,对被害人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使其恢复正常生活是十分必要的。受害者心理疏导的途径和渠道很多,

  • 标签: 社区青少年 犯罪被害 心理疏导 被害人 不法侵害 犯罪事件
  • 简介:被害犯罪,由于其具有不易被人发现、当事人不具有被害人意识,甚至像安乐死以及聚众淫乱罪等这样的犯罪由于是双方协议自愿的,很容易让当事人钻了法律漏洞。其影响之大,参与的行为人之多,极易激发其他犯罪的发生。从理论、实务多角度分析无被害犯罪的罪与非罪的界定,并拓展对非犯罪化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无疑有着借鉴和启发的意义。

  • 标签: 无被害人犯罪 社会危害性 非犯罪化 有限的犯罪化
  • 简介:只有侵害或者威胁法益的行为才能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目前我国也具有将成年人之间自愿秘密的聚众淫乱行为非犯罪化的社会基础,  二、我国刑法中无被害犯罪的非犯罪化  赌博罪和聚众淫乱罪是我国刑法中典型的无被害犯罪

  • 标签: 化探讨 犯罪化 犯罪犯罪
  • 简介:只有侵害或者威胁法益的行为才能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目前我国也具有将成年人之间自愿秘密的聚众淫乱行为非犯罪化的社会基础,  二、我国刑法中无被害犯罪的非犯罪化  赌博罪和聚众淫乱罪是我国刑法中典型的无被害犯罪

  • 标签: 化问题 犯罪化 犯罪犯罪
  • 简介:被害调查研究属于犯罪侵害对象调查研究的一种,它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犯罪现象及其原因、特点和规律,为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和咨询意见。其主要内容为被害者材料的收集和调查。资料包括受害者数量、程度、基本情况、与罪犯关系、受害过程及相关的物品资料;方法是明确目的、设计科学的方案,选用适当的方法,精心整理材料,形成调查报告。

  • 标签: 被害者调查 资料分类 调查方法
  • 简介:被害调查是对各种被害人展开的调查工作,其资料包括被害者数量资料、程度资料、基本情况资料、与罪犯关系、受害过程及相关物品资料等六个方面,要明确目的,设计科学的方案,选用适当的方法,最后是精心整理材料,从而形成调查服告。

  • 标签: 资料分类 调查方法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犯罪率也在急剧上升。犯罪不仅侵害了国家安定的社会秩序,阻碍了社套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埋下了一片阴霾。我国现行刑法更多地是关注犯罪本身以及对犯罪人的惩罚上,在被害人救济方面,主要是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由加害人补偿的。然而,现实是我国每年大约有200万左右的被害人根本不可能从罪犯那里获得赔偿。于是,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犯罪被害人的受损利益,也可以提高国家司法的被信任度,还可以通过这一制度的建立完善我国的立法制度。

  • 标签: 犯罪被害人 国家补偿
  • 简介:2、病人要求或同意安乐死是其非犯罪化的根本,安乐死不仅不具备犯罪所要求的社会危害性,1、死亡的权利是安乐死非犯罪化的前提

  • 标签: 犯罪视角 被害人犯罪 视角转换
  • 简介:2、病人要求或同意安乐死是其非犯罪化的根本,安乐死不仅不具备犯罪所要求的社会危害性,1、死亡的权利是安乐死非犯罪化的前提

  • 标签: 犯罪视角 被害人犯罪 视角转换
  • 简介:2、病人要求或同意安乐死是其非犯罪化的根本,安乐死不仅不具备犯罪所要求的社会危害性,1、死亡的权利是安乐死非犯罪化的前提

  • 标签: 犯罪视角 被害人犯罪 视角转换
  • 简介:2、病人要求或同意安乐死是其非犯罪化的根本,安乐死不仅不具备犯罪所要求的社会危害性,1、死亡的权利是安乐死非犯罪化的前提

  • 标签: 犯罪视角 被害人犯罪 视角转换
  • 简介:犯罪被害人的社会支援是犯罪被害人权利保护与救济的一项重要内容,论文概述了世界范围内犯罪被害人社会支援活动的基本情况,针对我国关于犯罪被害人社会支援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贫弱,着重分析了制约我国开展犯罪被害人社会支援活动的因素,探讨了这些制约因素的消减方法,并进而提出了在我国建立犯罪被害人社会支援体系的具体构想。

  • 标签: 犯罪被害人 权利保护 人权 中国 救济 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