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老年人不典型畸形心肌梗死临床特征进行讨论,并研究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本院在20208至20218期间收治65不典型畸形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定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65典型梗塞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对比。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研究组患者,记录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基础疾病和发病位置对比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首发症状方面,对照组患者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休克和异位疼痛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患者显效34,有效28,无效3,无人死亡。治疗有效率为95.38%。结论 老年不典型梗塞患者和典型梗塞患者,在首发症状上有较大差异,临床可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用药方案,有效控制患者病情。

  • 标签: 老年患者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患者发病后心电图典型改变临床特点表现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工作选取189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实验,其中男性117、女性72,年龄均在35~79岁区间,平均年龄(61.24±9.63)岁,为方便后期对比工作开展,可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A(0<VT≤2h)、B(2<VT≤4h)、C(4<VT≤6h)、D(VT>6h)四个组别,分别为27、49、51、62,对其Q波、R波、ST段、T波进行详细记录,同时比较两组阳性改变率。结果:经研究表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临床诊断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死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查价值,重点分析心电图Tp-e间期值和动脉梗死预测情况。方法:将本院20211至20222我院健康体检30位健康群众纳入对照组,年限一致例数相同主动来我院诊治30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分析其心电图诊断情况。结果:诊断后经对比,观察组心电图Tp-e间期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对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电图诊断预判到动脉梗死情况相对准确,能够起到较大疾病筛查价值,可促使患者早期治疗。结论:临床上心电图诊断可明显得出诊断者身体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其Tp-e间期值升高,可推测其有患病风险(主要特指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死疾病),同时能前瞻性预判动脉梗死状况,值得推广,研究有较大价值。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电图 心电图Tp-e间期值 动脉梗死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运用系统化护理。结果:并发症率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12.50%、37.50%,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100.00%、75.00%,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系统化护理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率及和谐护患关系。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并发症 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10-2021.10我院收治6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和体表心电图诊断,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体表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价值。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6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右冠状动脉梗死共44,占比73.33%(44/60),左冠状动脉回旋支16,占比为26.67%(16/60)。体表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动脉定位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良好一致性(P<0.05)。其中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体表心电图表现为STaVr↓≥0.05mV、STV3↓/STⅢ↑>1.2;右冠状动脉患者表现为:/STⅢ↑>STⅡ↑>1、STaVL↓/STⅠ↓>1、STV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体表心电图诊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能够通过心电图相关参数有效定位梗死动脉,为早期制定科学合理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体表心电图 梗死动脉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长期缺血所致心肌细胞坏死,为心血管严重急症之一,其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以及致死率高等特点,可使患者并发心衰、心律失常、休克等,为心脏猝死主要原因。临床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患者中约有一半发生于发病后1小时内,因此院前急救对于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至关重要。笔者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经多年设区工作经验对急性心肌梗死社区急救做了如下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社区急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09-07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1期
  • 机构: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重庆彭水409699
  • 简介:心肌梗死(MI)是心脏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血管病变基石上,引起冠状动脉t血供迅速地下降停顿,使相应心脏强烈而持续地急性缺氧引起心脏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MI)临床有持续胸骨后强烈酸痛、高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示物升高并且心电图进行性变化;可出现心率紊乱、休克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最突出类别。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诊治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方法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有效护理,可防止病情恶化,改善预后。结果 30患者中,痊愈23,好转6,死亡1,总有效率为96.67%,病死率为3.33%。结论 通过加强对心肌梗死病人系统、全面的护理,降低了病人病死率,提高了生存率。

  • 标签:     急性  心肌梗死   临床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胸痛症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216~20227收治60无胸痛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心电图检查,对其心电图表现及心肌梗死发生部位进行分析。结果:①心电图表现:60无胸痛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37存在典型AMI改变,34患者存在ST-T改变、28患者存在T波改变、23患者存在Q波异常、20患者存在R波改变;②心肌梗死发生部位:60患者中,前间壁心肌梗死16、下壁心肌梗死10、高侧壁心肌梗死10、心内膜下心肌梗死8、前侧壁心肌梗死8、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5、广泛前壁心肌梗死3。结论:在无胸痛症状AMI患者心电图表示中多存在典型AMI改变,并表现为ST-T改变、T波改变、Q波异常、R波改变等,发生部位主要集中在前间壁心肌、下壁心肌、高侧壁心肌等。

  • 标签: 无胸痛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表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体会。方法:抽选本院在20203-20215收治7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将病人入院序号完全打乱,使用双盲法将其划分为实验A组(n=36,常规护理)和实验B组(n=37,预见性护理)。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要准确和详细记录下需要进行观察指标,为后期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结果:根据研究数据可知,实验B组病人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实验A组,P<0.05。结论:心肌梗死病人应用预见性护理后,心理状态得到了有效改善。各项数据对比发现,采用该护理方式比之于应用常规护理具有明显优势,因而,可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近一本医院收治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病例,选取76进行系统抽样并随机分组。其中探究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模式,参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基础治疗。结果:两组病患入组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而经过两种不同模式治疗后,探究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病例数为37,占比97.37%,高于参照组32、84.21%;探究组死亡1,占比2.63%,低于参照组6、15.79%。结论: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模式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病患中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有效提升病患生存率,此方法可积极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 标签: 联合治疗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预检分及救护效果。方法:选取20205—20215于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救护模式,针对观察组实施急诊预检分救护模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救护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救护成功率和误诊发生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在对其进行救护过程中,切实有效实施预检分救护模式,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救治成功率,有效减少并发症或者误诊发生率。因此这种预检分救护模式有推行必要。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急诊预检分诊 救护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