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患者男,28岁,因左侧胸部单发褐色肿物4年、多发小丘疹1年就诊。皮肤科检查:胸部左侧一1.2 cm × 1.1 cm × 1.0 cm褐色类圆形肿物,质韧,其右侧数个直径3 ~ 5 mm褐色丘疹,左侧腋下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手术完整切除肿物后行组织病理检查:肿物和小丘疹内均可见真皮浅层痣细胞聚集成巢,考虑皮内痣;最大肿物内见一结缔组织增生性结节,其内痣细胞散在分布于纤维之间,并见痣巨细胞;结节中痣细胞体积较大,呈上皮样或梭形,细胞核呈类圆形或梭形,可见明显核仁,痣细胞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皮内痣和增生性结节内痣细胞S100均阳性;皮内痣真皮浅层痣细胞Melan-A、HMB45阳性,而增生性结节内Melan-A、HMB45阴性;皮内痣及增生性结节Ki-67 1%、CD34阳性,P16、P63均阴性。诊断:皮内痣伴结缔组织增生性结节。
简介:摘要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引起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及复发的常见原因,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本文对目前报道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相关MAPK、Notch、Akt、BMP、RhoA/ROCK、PKA、JAK/STAT等信号通路在PVR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阐述其在PVR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国际眼科纵览,2020, 45: 459-封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对人增生性瘢痕硬度和成纤维细胞(Fb)纤维化表型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10例瘢痕患者(男4例、女6例)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和10例患者(男5例、女5例,年龄7~41岁)手术后剩余的正常全层皮肤组织。根据患者年龄,将6例患者[(10.7±1.6)岁]瘢痕组织纳入年轻组,将4例患者[(40.0±2.2)岁]瘢痕组织纳入年长组。对正常皮肤和2组瘢痕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形态、排列并测定胶原含量,冻干及金属镀膜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真皮层胶原纤维微观形态。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在液相下测量2组瘢痕组织硬度。取2组瘢痕组织,分离和培养Fb,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桩蛋白的表达以反映细胞形态,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促纤维化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型胶原表达及机械力转导相关蛋白Yes相关蛋白(YAP)和增殖相关蛋白Ki67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促纤维化基因TGF-β1、α-SMA和Ⅰ型胶原,抑制纤维化基因TGF-β3及机械力转导相关基因Rho相关激酶1(ROCK1)和YAP mRNA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结果HE染色可见,正常皮肤表皮层凹凸不平,真皮层可见血管和汗腺等附属器;年轻组、年长组瘢痕组织表皮层均较为扁平,真皮层血管和汗腺等附属器罕见。Masson染色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正常皮肤胶原纤维排列松散、无序,而2组瘢痕组织胶原纤维排列均较为致密、整齐,且年轻组瘢痕组织胶原纤维较年长组更为致密。年轻组、年长组瘢痕组织胶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t=8.02、3.15,P<0.05或P<0.01),年长组瘢痕组织胶原含量明显低于年轻组(t=4.84,P<0.05)。年长组瘢痕组织真皮层硬度为(50.3±1.1)kPa,明显高于年轻组的(35.2±0.8)kPa(t=11.43,P<0.05)。2组瘢痕Fb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及经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年长组瘢痕Fb细胞质中Ⅰ型胶原和TGF-β1表达较年轻组明显升高,2组瘢痕Fb细胞质中α-SMA表达相近。年长组瘢痕Fb细胞质和细胞核中YAP表达较年轻组明显增多,2组瘢痕Fb细胞核中Ki67表达无明显差异。年长组瘢痕Fb中TGF-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年轻组(t=2.87、4.85,P<0.05或P<0.01),TGF-β3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年轻组(t=3.36,P<0.05),α-SMA mRNA表达量与年轻组无明显差异(t=1.14,P>0.05)。年长组瘢痕Fb中ROCK1和YAP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年轻组(t=2.98、7.60,P<0.05或P<0.01)。结论年长者皮肤损伤后更容易发生瘢痕愈合,其分子机制可能是由于创面愈合过程中会产生硬度较高的细胞外基质成分使得组织硬度增加,从而激活ROCK和YAP/转录共激活因子PDZ结合基序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促纤维化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刺五加皂苷E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b)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北部战区总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的6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男1例、女5例,年龄20~51(37±8)岁]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培养第3~7代人增生性瘢痕Fb用于后续实验。取细胞,分为生理盐水组、1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2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和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分别加入生理盐水,终物质的量浓度为100、200、400 μmol/L的刺五加皂苷E。取细胞,分为单纯小干扰RNA(siRNA)-阴性对照组、单纯siRNA-血小板反应蛋白1(THBS1)组、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和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和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转染siRNA-阴性对照,单纯siRNA-THBS1组和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转染siRNA-THBS1,转染24 h后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和单纯siRNA-THBS1组细胞加入生理盐水,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和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为400 μmol/L的刺五加皂苷E。于处理后0(即刻)、12、24、36、48 h,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吸光度值表示)。取细胞分为生理盐水组、2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另取细胞分为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单纯siRNA-THBS1组、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相应处理同前,于处理后24 h,行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取细胞分为生理盐水组、1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2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另取细胞分为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单纯siRNA-THBS1组、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相应处理同前,于处理后24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THBS1蛋白水平。以上实验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处理后0 h,生理盐水组、1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2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和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吸光度值相近(P>0.05)。处理后12、24、36、48 h,1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2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吸光度值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t=7.64、28.94、13.69、5.87,6.96、22.83、14.75、11.52,21.09、20.15、29.52、23.12,P<0.05或P<0.01)。处理后0 h,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单纯siRNA-THBS1组、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吸光度值相近(P>0.05);处理后12、24、36、48 h,单纯siRNA-THBS1组、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t=7.14、44.87、20.67、40.98,9.26、11.08、15.33、20.56,P<0.05或P<0.01),单纯siRNA-THBS1组、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吸光度值与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相近(P>0.05)。处理后24 h,与生理盐水组比较,2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和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凋亡细胞数量增加。处理后24 h,与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比较,单纯siRNA-THBS1组和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凋亡细胞数量增加;单纯siRNA-THBS1组、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和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凋亡细胞数量相近。处理后24 h,1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2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THBS1蛋白水平(0.87±0.12、0.38±0.07、0.20±0.09)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1.83±0.17,t=16.61、16.17、17.29,P<0.01)。处理后24 h,单纯siRNA-THBS1组和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THBS1蛋白水平(0.61±0.07、0.58±0.07)均明显低于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1.86±0.07,t=71.06、83.80,P<0.01),单纯siRNA-THBS1组和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THBS1蛋白水平与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0.63±0.11)相近(P>0.05)。结论刺五加皂苷E能够通过下调人增生性瘢痕Fb中THBS1蛋白表达,发挥抑制人增生性瘢痕Fb生长的作用。
简介:摘要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维持血液透析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因其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性,是目前临床首选的血管通路。AVF建立以后需要经过4周以上的血管重塑过程才能达到成熟,提供满足血液透析治疗所需的穿刺条件和血流量。据报道,目前AVF的成熟率为40%~80%。正确评估AVF的成熟情况,对具有成熟不良风险的患者进行早期辅助促成熟治疗是提高临床AVF成熟率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开展,对AVF成熟情况的评估准确性逐渐提高。本文就AVF成熟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纯粹利他行为的三种解释体系,试图从道德收益的角度对三种理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超声诊断乳腺增生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乳腺增生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判断声像图像显示的差异,将其与临床结合实施有效分析。结果:乳腺增伤疾病患者依据超声诊断声象图像分为乳腺腺体增大、增厚以及囊性增生。本研究显示50例患者乳腺腺病是32例、乳腺增生是12例、乳腺囊性增生疾病是6例。乳腺腺病超声图像显示:回声增强,内部质地较紧密,且有分布不均、结构紊乱等特征,呈现出粗大点状以及斑点状,为看见囊液暗区声像,占总64%。乳腺增生:患者超声图像与乳腺导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并存在透声较差管状暗区,不存在无回声暗区分布区。结论:超声诊断乳腺增生性疾病临床可判断患者疾病类型,并加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并尽可能将误诊以及漏诊率降低。 【关键词】乳腺增生性疾病;超声诊断;腺体增生 乳腺增生属于临床上多见疾病之一,一般患者会出现肿块以及溢液,属于女性常见疾病。其发病与卵巢功能以及精神因素等有密切关联。本质上属于生理增生导致乳腺正常组织结构紊乱,患者卵巢功能以及体内黄体素分泌均改变,且雌激素分泌不断增多,促使乳腺上皮增生或是脱落[1]。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改善,饮食结构也出现巨大改变,乳腺囊性增生症逐渐增多,这与超声诊断以及宣传等有较大关系[2]。超声诊断属于常见乳腺增生性疾病确诊的关键手段,本研究对参与患者实施乳腺增生性超声诊断,探索其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是我院在2019年10月-2020年11月收治,最大年龄以及最小年龄分别是66岁、19岁,平均年龄是(40.23±3.09)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病程是(40.23±3.77)个月。纳入标准:参与研究的患者有双侧乳房或是先后有结节;有触痛以及乳房胀痛;多数患者在月经前以及月经期会存在乳房胀痛,月经前3天疼痛会更加剧烈,月经后疼痛减轻以及消失。排除标准:依从性差患者。 1.2 方法 选择利用彩色超声诊断设备,高频探头频率是7.5MHz-10MHz。首先需常规检查,让患者仰卧,病灶若是在乳腺外上象限者,根据需要采左或是右侧卧位。超声诊断细节:乳腺属于对称气管,一般需双侧对照声像图、乳腺扫查切面需连续且不间断观察,避免将病灶遗漏。 1.3 观察指标 (1)超声诊断结果(2)临床症状以及图像显示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 ±s)、计数资料行t检验、 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超声诊断结果 50例患者,将其诊断图像进行对照显示,超声体现主要为双侧乳腺结实厚大,尤其是部分患者在临床扪及结节状肿块处明显,边界光滑且完整;而内部质地结构紊乱且致密,回声强,分布存在不均,呈现出斑片状以及粗大点状。囊性期会看见患者的囊性扩张,且在多个大小不等液性无回声暗区分布,后壁回有明显增强的趋势。 2.2临床症状以及图像 表1临床症状以及图像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关注度不断增加,而高校大学生则是一个数量极为庞大的特殊群体,为其开展和普及性知识教育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直以来,我国关于性教育工作的主流模式是通过传统社会承袭得来的,在这当中也融入了一部分西方激进文化,在社会当中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观状态。我国高校大学生要对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评判和认知,使自身能够对“性”出正确科学的认知和理解。但是,就当前性教育应用效果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在进行性教育的过程当中,其教育成果不够理想,而相关教育人员也并没有一套标准的教育方法,本文提出了几条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教育对策,以期为广大教育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18年间诊断的MBC 49例,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CK5/6、CK、P63、ER、HER2、Ki67等染色观察其在不同类型MBC中的表达。结果M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55岁,肿物最大径0.6~19 cm,中位数为2.5 cm。MBC伴异源性间叶成分15例(产生基质的癌8例),梭形细胞癌12例,鳞状细胞癌7例,混合性化生性癌11例,其他类型4例。MBC组的5年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0%、41%,低于IDC组的76%、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BC组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ER、PR、HER2表达率均低于ID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BC组的三阴性病例(82%)多于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44,P=0.000)。两组的Ki67增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4,P=0.011)。结论MBC在临床少见,通常体积较大、淋巴结转移较少、Ki67增生指数较高、多为三阴性。淋巴结转移、Ki67增生指数高、三阴性是MBC预后不良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