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对脑动脉瘤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运用常规CTA和减影CTA的效果。方法随机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脑动脉瘤的患者中选出51例,分别对所有患者运用常规CT血管造影术和减影CT血管造影术进行检查,并且在检查之后对患者进行手术确诊及DSA复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正确率、血管重建时间、标准差时间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对51例患者的临床分析可以看出,利用手术确诊和DSA技术的复查共检测出59个脑动脉血管瘤,其中采用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共检查出56个,敏感性为94.92%;而常规CT血管造影技术则共检测出48个,敏感性为81.36%,两组数据具有较大差异(P<0.05)。同时减影CT血管造影术的血管重建时间、标准差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常规CT血管造影术,两组数据具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在对脑动脉血管瘤的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利用减影CT血管造影技术能够提高检查的敏感性,并且其属于无创全身检查技术之一,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CT血管造影技术,缩短了检查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常规CTA与减影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情况。方法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实施CTA检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100例。给所有的患者,都进行CT扫描,再使用减影软件实施像素对像素的减影处理,分析常规CTA和减影CTA的诊断情况。结果减影CTA获得的优质图像多于常规CTA,所需时间少于常规CTA(P<0.05)。结论与常规CTA相比,减影CTA对脑动脉瘤诊断具有更加显著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螺旋CT颈部CTA低剂量减影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进行颈部CTA减影成像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其中80例患者,将其按照计算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颈部CTA,实验组实施低剂量减影成像技术,将两组成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总影像质量有效率为92.50%,与对照组(95.00%)进行比较,对照组总影像质量有效率较高,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实验组重建图像所需时间为(8.13±0.14)min,对照组为(13.12±0.66)min,两组重建图像所需时间进行比较,实验组用时更短,组间存在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基底动脉尖综合症使用MRI与减影CT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02月至2015年01月期间被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MRI与减影CTA检查。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例患者后循环动脉存在异常,后循环动脉异常比例为90%(18/20)。MRI结果显示,18例患者颅脑内,存在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脑组织缺血病灶以及梗死病灶,病灶发生率为90%(18/20)。病灶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同减影CTA联合使用,CTA上显示出颅脑内的病变部位发生血管病变。结论对于基底动脉尖综合症患者使用MRI与减影CTA进行诊断,其诊断效果显著且实用性强,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到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数字与双能量两种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行头颅CTA检查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8例,对照组行双能量减影CTA技术,观察组行常规数字减影CTA技术,比较两组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减影成功率为17例(94.44%),对照组减影成功率为18例(100%),两组减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低于观察组,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数字与双能量两种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行头颅CTA检查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8例,对照组行双能量减影CTA技术,观察组行常规数字减影CTA技术,比较两组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减影成功率为17例(94.44%),对照组减影成功率为18例(100%),两组减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低于观察组,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探究手法或闭合复位与外固定支架相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6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手法或闭合复位后夹板固定,治疗组则在手法复位后行外支架固定,治疗后随访15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久于治疗组,其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优良率为86.96%,明显高于对照租的5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或闭合复位法结合外固定支架法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方面具有住院时间短、骨折预后较快、并发症少和功能恢复理想等优点,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数字与双能量两种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行头颅CTA检查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8例,对照组行双能量减影CTA技术,观察组行常规数字减影CTA技术,比较两组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减影成功率为17例(94.44%),对照组减影成功率为18例(100%),两组减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低于观察组,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针对心脏心脏冠脉CTA的伪影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其临床价值意义。方法:根据研究内容,纳入符合要求的126例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患者治疗后实施了心脏冠脉CTA检查,对患者实施了差异性的治疗措施,其中对照组63例患者实施了美托洛尔片治疗干预,观察组63例患者实施了美托洛尔片加西地兰治疗干预,对患者实施了心脏冠脉CTA检查,对患者的检查结果、心功能状况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对患者心脏冠脉CTA检查图片质量进行了评估,对照组有44例患者为优,观察组有57例患者为优;对照组有17例患者为良,观察组有6例患者为良;对照组有1例患者为差,对照组优良占比为96.83%,观察组优良占比为100.00%,对照组患者明显较低,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的检查耗时进行了评估,对照组患者耗时为(10.19±3.28),观察组患者耗时为(5.92±2.17),对照组患者耗时明显较长,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患者实施美托洛尔片加西地兰治疗后,实施心脏冠脉CTA检查,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控制心率情况,对心脏冠脉CTA伪影问题具有改善作用,更能保证图片效果,对患者临床诊断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在不同层厚下,后处理减影效果与低剂量研究。方法将我院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C、D、E五组,每组20例,A组为平扫、增强层厚,层间距同为0.625mm;B组1.25mm;C组2.5mm;D组3.75mm;E组5.0mm每组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进行图像采集,图像采集完毕后使用后处理图像重建技术(RetroRecon),除A组外余下4组均进行薄层重建至亚毫米层厚0.625mm,使用AW4.5工作站对每组重建后图像进行后期减影处理,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使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同时比较每组单次扫描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五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图像质量相仿并优于D、E组,其中A组辐射剂量最高,随后依次递减E组辐射剂量最低,对五组CTDIvol、DLP辐射剂量大小差异进行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层厚下使用ATCM技术进行CTA扫描,能明显降低总曝光量和累计DLP,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无较大差异,同时降低了球管的损耗延长了使用寿命。
简介: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摘要目的总结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经验和方法。方法所有168例患者均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对可疑血管和病变血管进行多角度造影及三维重建。结果所有造影患者168例,发现病变132例,比例78.6%,出现并发症23例,比例1.37%。结论DSA检查在脑血管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准确评估血管病变,是一项相对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近些年来临床诊断疾病的常用手段,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鉴于此,本文通过概述DSA技术的成像原理,进一步阐述DSA系统的计量检测,以期为临床研究DSA技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