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空间城市化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同时考虑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中国式分权视角,对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空间城市化现象进行解释。理论分析表明,在由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相互嵌入构成的中国式分权激励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改善政绩,具有偏重推进空间城市化、忽视推进人口城市化的动机。利用2000年~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式分权下的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对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空间城市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地方政府间竞争越激烈,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空间城市化的程度就越严重。因此,为了实现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同步协调发展,中国需要对现行财税制度和地方政府治理机制进行相应改革。
简介:利用1981—2010年安徽省61个站的逐日风速资料,结合卫星遥感台站分类方法,统计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年、季节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小风日数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30年安徽省年、季节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呈显著减少趋势,小风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城市站的变化速率明显大于乡村站,郊区站基本介于二者之间。(2)2000年开始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站与乡村站平均风速及小风日数距平的差异有明显增大趋势。(3)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平均风速的趋势系数之差为-0.10(m/s)/10a,城市化对年平均风速减弱的贡献率为40.0%,春季更明显;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小风日数的趋势系数之差为15.58d/10a,城市化对年小风日数增多的贡献率为46.9%,秋、冬季更明显;城市化对年最大风速的影响不明显。
简介:摘要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传统建筑一直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研究意义,而民居作为传统建筑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其多样的类型和迥异的风格展示了当地居民千百年来对居住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那么怎样看待历史为我们遗留的传统民居?如何把握好城市和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保护与更新?本论文以河南作为研究范围,从理论出发,结合实例,提出关于城市化进程与古民居保护的协调性的问题,阐述了中原传统民居建筑存在的意义、现存古民居面临的挑战,总结出对中原不同地区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方法。着重对郑州市航空港区霹雳店村的传统民居进行分析,探究其历史的价值,已有保护中的存在问题,寻求改进的方法与对策,以达到理论与实例结合的效果。
简介: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分析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滞后期为4年时,经济增长构成城市化的原因很显著。即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效应在滞后4年时最为明显。但是,城市化水平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因还不显著。
简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省46个台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1961—2010年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年和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受城市化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除最高气温年极大值外,其他气温年极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以最低温度极小值最显著;暖日、暖夜天数呈增加趋势,而冷日、冷夜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暖夜和冷夜变化趋势更明显;各极端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均表现为城市站较乡村站更显著,郊区站介于两者之间。2)城市站最高气温极大值、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因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44、0.184和0.161℃/10a,增温贡献率分别达100.0%、58.8%和21.6%,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极小值影响较弱;季节尺度的城市化影响基本都造成增温,春、秋季更明显,而增温贡献率以春、夏季更明显,冬季最小或不显著。3)城市化效应使暖日和暖夜天数增加、冷夜天数减少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40%以上;暖日、暖夜和冷夜天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冬季最小或不显著。
简介:利用威海市1965-2013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977-2012年经济社会统计资料,采用城郊气温对比、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典型滨海城市威海的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及其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50a威海城市热岛强度阶段性变化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从90年代开始上升日益显著,平均上升速率为0.13℃/(10a);2)城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热岛效应较为显著,上升速率分别为0.02和0.18℃/(10a)秋、冬季由于受海洋影响出现冷岛效应,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2010年之后冬季也由“冷岛”转变为“热岛”3)城市化对威海市城区增温的贡献率达到36.4%,城市发展指标与城市热岛强度均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市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住宅建设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73和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