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地域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是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缩小地区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欠发达地区缺乏的要素能否从内部更多地积累,并吸引发达地区的要素流入。不可流动要素的状况是决定要素运动的重要方面,而要素运动又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因而,若能有效改善一个地区不可流动要素的状况,则有助于该地区要素的积累和流入,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一些不可流动要素的状况是无法改变的,如一个地区的土地、能源、矿产资源等,但是,诸如交通、通讯、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及促进生产要素结合的各种制度性及体制性因素则可以改善,而在这方面,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政府能够改善落后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状况,同时切实改善体制与制度环境,则一方面能够吸引可流动要素的流入,另一方面也可加强本地区薄弱要素的培育,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弥合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

  • 标签: 区域经济 经济要素 要素运动 政府职能 中国
  • 简介:本文将基于东盟与欧盟区域的合作,分析和讨论东盟与欧盟关系的演变,试图从理论上来解释东盟与欧盟如何通过双边和多边共存的区域合作模式对国际治理结构起到作用,以及区域合作所形成的组织机构如何行使国际组织的一部分责任或成为跨区域政策的一个重要补充。

  • 标签: 双边与多边 东盟与欧盟 区域间关系 演变
  • 简介:由于间接税税源地与用税地不一致,本该由全民共享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被地方政府独享,中国的区域之间存在财富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财富逆流现象,这是一种逆向财政机制,将会扩大区域收入差距。本文测算了2003~2014年中国省级政府之间财富流动的规模和方向,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财富输入地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财富输出地主要集中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区域财富流动的规模越大,则财富输入地与财富输出地之间的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会越来越大。为了消除这一“劫贫济富”的区域逆向财政机制,应逐步建立消费地导向的间接税收入分享机制和“分益制”财政体制。

  • 标签: 财富逆流 收入差距 逆向财政机制
  • 简介:本文利用区域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测算了我国八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由此描绘出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关联的大致轮廓。总体来看,我国区域之间,尤其是沿海与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程度还较低;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中部区域处于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相对更为紧密。同时,区域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具有明显的空间邻近性特征。

  • 标签: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区域产业关联 实证分析
  • 简介:实现南海区域安全与和平、稳定一直以来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就南海局势展开对话与合作的重要议题之一。然而,现实中的南海安全局势却一再紧张,这表明南海区域安全制度性安排与安全秩序理念和现有变化、发展迅速的南海安全形势已经出现了不同步、不协调的状况。在过往长期的南海安全区域治理实践中,东盟和中国作为南海周边最具影响力的国家集团和最重要的区域大国,以不同的方式,就南海安全的区域治理展开了对话与合作,并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东盟模式”和“中国模式”。这两种模式从不同层次和多个渠道就南海区域安全治理进行了对话与合作,并在南海安全区域治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效用。然而,目前南海安全体系呈现出来的脆弱性和南海区域安全现况却一再揭示,中国和东盟在南海安全区域治理进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现实的困境。为克服这些困境,更好地实现南海安全的区域治理,中国和东盟应形成合力,为南海安全的区域治理重塑一个相吻合的制度规范,共同构建一个相匹配的角色、身份与创造一个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内外治理环境。

  • 标签: 南海安全 区域间主义 区域间治理 东盟模式 中国模式
  • 简介:在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区域性环境问题,如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不对称、跨流域水资源污染严重等。为改善生态环境,山西在区域生态补偿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十一五”期间,山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十二五”期间,探索建立了排污权有偿使用机制,加快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相关管理办法,并结合主体功能分区,研究确定全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区域、流域范围,

  • 标签: 生态补偿机制 山西省 政策思考 “十一五”期间 水资源污染 “十二五”
  • 简介:摘要:跨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土地交流合作机制研究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和协调需求日益凸显。为了实现区域的协同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起有效的土地交流合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对跨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土地交流合作机制进行研究,并在引言部分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 标签: 跨区域 协调发展 区域间土 地交流合作机制
  • 简介:本文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定量分析了区域(跨省)劳动力迁移的经济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在一个国家内部资本流动性很强,存在显著的“资本追逐劳动”的现象,区域人口流动本身并不能缩小人均GDP的地区差距,因此不能认为人口自由流动能够自动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不过在中国目前的人口迁移模式下,劳动力输出显著提高了欠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标签: 劳动力流动 经济增长 地区差距
  • 简介: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会导致显著的收敛效果,但国外的经验研究表明,有些国家的区域劳动力迁移缩小了地区差距,而有些国家劳动力迁移反而扩大了地区差距,对这一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的矛盾(“迁移谜题”)目前还缺乏很好的解释。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通过引入资本的外部性、劳动力的不完全流动性以及城市经济学中的拥挤效应,建立了一个两区域经济增长模型,证明了由于存在“资本追逐劳动”的现象,区域的劳动力迁移可能缩小、也可能扩大地区差距,这主要取决于资本的外部性和拥挤效应的相对大小,以及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技能差异,从而为“迁移谜题”提供了一个较合理的理论解释。本文的模型说明劳动力流动并不一定能自动缩小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必须采取进一步的积极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标签: 劳动力迁移 地区差距 条件收敛
  • 简介:摘要:幼儿园为幼儿学习知识以及娱乐的重要场所,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特征来促进各项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而实现对幼儿的良好教育,使幼儿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对此,在《指南》背景之下,就应积极探析融合不同区域活动的有效方式,以便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工作。基于此,本文以《指南》背景下不同区域的融合现状分析为出发点,而后探讨了《指南》背景下,实现不同区域有效融合的对策。

  • 标签: 《指南》 幼儿园 不同区域 融合
  • 简介:近年来,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农民收入差距呈现日益扩大之势,不利于全省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首先对苏南、苏中、苏北农民的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2000--2009年,三大区域的农民收入差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工资性收入的作用。接着,从区位、历史文化、市场、制度、政府、资本、劳动力等多个角度全面探讨了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产生与扩大的原因,并结合各地比较优势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农民 收入差距 工资性收入 比较优势 制度
  • 简介: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会引发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现行区域生态补偿制度不健全制约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本文认为,在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必须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区域生态补偿制度,并对建立区域大气生态补偿制度、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土地开发权补偿制度和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等提出初步构想.

  • 标签: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 政府主导
  • 简介:本文在一个新古典的分析框架下,将经济互动分解为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并利用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方法,估计中国区域经济互动的来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互动主要来自知识溢出,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知识溢出率仍然偏低,区域经济互动性较弱。本文认为,加强专利技术的保护有利于增强技术扩散效应,促进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动则有利于提高中国整体上的区域经济互动。

  • 标签: 区域间经济互动 知识溢出 技术扩散
  • 简介:摘要:深入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空间规划策略促进这一进程。研究首先回顾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案例,强调了这一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接着,论文梳理了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涵盖了空间规划的理论框架、规划工具以及规划实施的关键环节,为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规划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文章还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了区域互动关系的动态特征,为理解空间规划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区域协调发展 空间规划 策略研究 经济差距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摘要:天然气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被应用到各行业当中,而针对天然气管输价格的制定方法与区域利益平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在区域运营管理当中,区域的利益往往普遍存在着平衡性欠缺问题,而若想维持利益平衡,则需增加对此天然气管输价格相关制定方法及其区域利益总体平衡方面的研究。故本文主要以天然气管输价格相关制定方法和区域的利益平衡为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及探讨,可供业内相关人士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天然气 区域 管输价格 利益平衡 制定方法
  • 简介:<正>长期以来,国内外有关西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宗教、传统文化、西藏与中央政权关系、西藏与英、印关系等领域。相比之下,对西藏经济形态的专门研究要少得多。直到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注重经济发展,中国学者对西藏经济的研究才逐步加强起来。不言而喻,分析和理解西藏的经济,研究它的发展形态和演变过程,对于理解西藏的社会、政治、民族关系、文化和宗教是极为重要的。举民族关系为例,民族矛盾时常与各族之间的经济矛盾有关,各民族集团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资源占有、贸易交换)时常以民族矛盾的形式体现出来。在不少情况下,宗教集团拥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并且积极参与经济事务。

  • 标签: 西藏 西藏自治区 汉族地区 寺庙 中央政府 人口迁移
  • 简介: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外资利用总体规模小,产业配套能力差,交通信息建设相对滞后,科技创新有待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河南省应促进区域内产业集聚,发挥基础设施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构建接受产业转移的通道,培育技术创新体系,以进一步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标签: 区域经济 产业转移 产业配套能力
  • 简介:根据《2008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大学在社会服务能力的差异进行评价,分析结论显示,我国大学社会服务能力分布呈现出与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似的不平衡性。

  • 标签: 大学 社会服务能力 差异
  • 简介:政府采购规模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对省级政府采购规模进行研究分析,为讨论我国政府采购问题提供又一视角和途径。本文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01-2012年政府采购规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究影响政府采购规模的因素。结果表明,各省政府采购规模主要受该省经济发达程度、人口规模、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经济发达程度及人口规模与政府采购规模呈正相关,市场经济发达程度与政府采购规模呈负相关。与此同时,通过分析比较发现,我国政府采购规模与最优采购规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基于此我国应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 标签: 政府采购规模 面板数据 经验分析 实证研究 省级 区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