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鳞癌治疗前后变化情况,探讨SCC-Ag在宫颈鳞癌患者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病理确诊为CIN(I-III级)患者60例及宫颈鳞癌患者107例(以2009年FIGO分期分为Ia期35例,Ib期41例,IIa期31例),同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化法(CMIA)测定血清SCC-Ag浓度。结果1.,正常对照组、CINI-II组、CINIII之间SCC-Ag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CINIII、宫颈鳞癌Ia期、宫颈鳞癌Ib期、宫颈鳞癌IIa期之间SCC-Ag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五组患者SCC-Ag平均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上升SCC-Ag值呈上升趋势。2.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后SCC-Ag均值及阳性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CC-Ag阳性患者术后三月转阴率为95.91%,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随访时间逐渐增加,治疗后又升高患者有2例均出现复发。结论1.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可作为宫颈鳞癌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病变早期血清检查出率低,随着病变升级SCC-Ag值逐步升高,其阳性率也升高,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累计程度及范围。2、宫颈癌术后SCC-Ag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后SCC-Ag下降不满意,或者下降后再升高提示有复发风险,SCCAg值升高出现在临床确诊复发转移之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ApoA-1浓度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相关性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血清ApoA-1浓度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与我院体检中心2009年1月~2009年4月219例正常人群的血清ApoA-1浓度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210例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组和219例健康组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ApoA-I浓度在ESCC组的pTNM和临床分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ApoA-1水平是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食管癌的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液分析中鳞状上皮细胞对妇女尿路感染诊断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部120例产科和妇科患者尿液标本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对120例尿液标本按照鳞状上皮细胞数量分组,分为0~25/ul组,25~50/ul组,50~100/ul组,>100/ul组。结果120例尿液标本中,经尿液分析后发现,白细胞阳性率为33.33%,0~25/ul组FPR为5.56%、TNR为94.00%,25~50/ul组FPR为40.00%、TNR为60.00%,50~100/ul组FPR为62.50%、TNR为37.50%,>100/ul组FPR为75.00%、TNR为25.00%。结论在分析女性尿液标本时,应重视鳞状上皮细胞的干扰,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发生假阳性率。
简介:摘要:目的 基于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安罗替尼靶向治疗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从细胞层面、实体肿瘤层面对安罗替尼治疗食管癌进行探索,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以解决安罗替尼影响TE-1细胞的转录组的变化及其在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中表现出抗癌活性。结果 在体内,安洛替尼降低了肿瘤大小、肿瘤重量以及肿瘤重量与体重的比率,与5-FU+DDP相比,体重减轻更少。在体外,以50%生长抑制浓度9.454μM的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TE-1细胞生长24小时,在早期和晚期诱导凋亡,在G2/M期阻滞TE-1细胞;增强P21、Bax和p-AKT的表达,同时降低细胞周期蛋白B1、CDK1和Bcl-2的表达。结论 安罗替尼可以在体内外抑制TE-1细胞的生长,诱导G2 / M期细胞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通过改变caspase-3,Bcl-2,Fos和ZNRF3的表达而降低其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恶性鳞状细胞癌发生对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243例口腔鳞癌患者病理资料,其中23例患者符合对侧颈部淋巴转移标准,通过对OSCC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与中线关系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以总结口腔鳞癌影响对侧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结果生长在口底和舌根的口腔癌与其他各部位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比较原发灶侵犯过中线对对侧淋巴结转移有影响(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种生长发方式对鳞癌对侧淋巴转移的影响,P=0.452>0.05,无统计学差异。讨论1.口腔癌原发灶侵犯过中线是发生对侧颈部淋巴转移重要的影响因素。2.生长在舌根和口底前份的鳞状细胞癌更容易出现对侧颈部淋巴转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盂鳞状细胞癌的诊治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9年9月上海仁济医院收治的28例病理检查确诊为肾盂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9例。中位年龄56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18例,腰背痛11例,腹部包块1例。28例均行CT或MRI检查,发现肾盂或肾占位26例,肾内大量积液2例。2例行PET-CT检查,发现骨转移1例。术前诊断为肾盂肿瘤13例,肾肿瘤13例,肾脓肿2例。合并肾结石或肾盂结石19例。28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治性肾切除术13例,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12例,姑息性切除术1例,脓肾切除术2例。术中发现肿大淋巴结9例,行局部淋巴结清扫术。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平均直径8.5 cm;高分化9例,中分化11例,低分化8例;pT2期1例,pT3期15例,pT4期12例;淋巴结转移9例;合并肾静脉癌栓5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共同特征为CK5(+),34βE12(+),p63(+),CK20(-),GATA3(-)。术后12例行放疗、化疗或免疫治疗。中位随访时间6(1~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15例死亡,均死于肿瘤进展。结论肾盂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罕见且高度恶性的肿瘤,与长期肾结石、尿路积水、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诊断基于术后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检查CK5、34βE12和p63(+)有助于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本病确诊时常处于进展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但是复发和转移风险高,预后极差。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垂体瘤转化基因1(PTTG1)表达及其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及定量PCR及蛋白印迹法检测58例OSCC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PTTG1的表达;并采用RNAi技术下调口腔癌SCC9细胞系中PTTG1的表达,检测其对细胞中EMT相关基因E-cadherin表达的影响。结果PTTG1在OSCC组织与配对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046±1.137)和(0.975±0.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SC组织中PTTG1的高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及伴发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下调人口腔癌SCC9细胞系中的PTTG1的表达,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也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存在PTTG1的高表达,其高表达与肿瘤EMT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