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研究酶免四项再检标本检测结果,分析其出现再检的原因。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间在本血站进行无偿献血者酶免四项再检标本1428例,采用原试剂进行双孔再检,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此次研究1428例再检标本中,947例再检标本为阴性(66.32%),481例再检标本为阳性(33.68%);此次研究酶免再检结果阳性屏蔽共947例,其中466例为双试剂检测结果为阳性(49.21%),481例单试剂检测结果为阳性(50.79%),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所使用试剂检验结果符合率较低,四项检验中抗-HIV检验双试剂阳性率仅为11.84%。结论对单试剂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献血者进行永久屏蔽,会造成一部分的献血者流失,因此应对单试剂检测结果阳性的献血者进行暂时屏蔽,并对其进行追踪复查,如果献血者复查检验结果为阴性则可将其解除屏蔽,如果复查结果为阳性则将其进行永久屏蔽。
简介: 摘要:目的 通过对质控品和血清盘的平行检测,评估四种HBsAg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的各项性能情况。方法 采用四种HBsAg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同时检测HBsAg质控品(浓度为0.2IU/mL)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血清盘,将实验室近三次室间质评HBsAg有反应样本再次用四种试剂进行比对。结果 1)检测血清盘的结果中四种试剂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准确率均较高,但在检测样本编号为40,参考浓度为:0.5IU/ML时,试剂三未检出。2)试剂一的批内精密度CV为7.70%-7.71%,批间精密度CV为10.32%-12.21%;试剂二的批内精密度CV为5.52%-5.56%,批间精密度CV为11.76%-11.78%;试剂三的批内精密度CV为5.05%-5.08%,批间精密度CV为18.90%-18.92%;试剂四的批内精密度CV为8.99%-9.02%,批间精密度CV为14.42%-16.42%。3)试剂二和试剂三是实验室用的试剂,较上报结果无较大差异,试剂一和试剂四在阳性较强的样本中没有太大区别,阳性偏弱的结果相对比较低。结论 试剂二各方面性能指标稳定,其他试剂需加强验证 。
简介:目的:比较ML/FAME与URANUSAE150两种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ELISA检测结果一致性。方法: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下,使用相同厂家的同批号试剂,分别采用XANTUS加ML/FAME组合与URANUSAE150两种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对质控品标本和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四项检测,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不同厂家的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对同批次连续20个质控品和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四项检测结果是一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不同厂家的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同时应用于采供血机构的免疫项目的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全自动酶免和手工酶免检测乙肝两对半的临床结果,探讨更科学可靠的检验方法。方法分别用全自动和手工酶免对健康体检人员和乙肝病人血样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在对健康人群检测中,采用全自动酶免和手工酶免对健康人群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显示全自动酶免阳性例数为1例,占0.25%,而手工酶免为8例,占2.03%,两组患者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乙肝患者进行检测中,结果显示全自动酶免阳性例数为149例,占65.93%,而手工酶免为88例,占38.94%,两组患者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自动酶免检测乙肝两对半的临床结果假阳性和假阴性均明显优于手工酶免检测,应加强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酶免联合核酸检测技术对2015年-2018年岳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利用两种血液筛查检测技术如何缩短病毒检测“窗口期”。方法对岳阳地区2015-2018年177052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先进行酶免检测,无反应性血液标本174471例再进行核酸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岳阳地区采供血总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2015-2018年度无偿献血酶免检测177052例,检出总阳性率为3%,酶免检测不同年度差异比较除抗-HIV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四项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核酸检测174471例,检出HBV/HCV/HIV总阳性率0.05%,低于其他实验室阳性率12(这是由于本实验室先进行酶免初复两次检测后,无反应性标本再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不同年度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岳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酶免检测阳性率较高是ALT和HBsAg两项,总阳性率达到了1.54%和0.64%,这说明了HBV感染是该地区输血传播疾病主要残余风险。而核酸检测技术能有效的缩短病毒检测的“窗口期”,最大限度防止经血液传播疾病,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证实新引进的FAME24/20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设备性能符合实验室要求。方法选用实验室现用的7种酶联免疫(EIA)试剂盒,利用低浓度质控品、稀释质控品、商品化血清盘以及无偿献血者阴性标本对新引进设备进行精密性试验,分析灵敏度试验和性能比对试验。结果精密性试验板内<15%,板间<20%,符合实验室要求;分析灵敏度试验经检测HBsAg试剂1、HBsAg试剂2、抗-HCV试剂1、抗-HCV试剂2、抗-HIV试剂1、抗-HIV试剂2、抗-TP试剂1在FAME2上的分析灵敏度分别为0.1IU/ML、0.05IU/ML、0.125NCU/ML、1NCU/ML、0.5NCU/ML、2NCU/ML、0.5NCU/ML;性能比对试验新引进的FAME24/20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与现用系统检测性能一致。结论新引进的FAME24/20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设备性能符合实验室要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检验中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FAME的质量控制。方法本站采集献血者抗凝血液标本100份,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围绕抗-HCV、TP、抗-HIV、HBsAg四个项目,对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FAME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以促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本组血样HBsAg、抗-HIV、TP三个项目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复测后结果为阴性,提示检测结果为假阳性。加样高度<9.1mm时四项指标的CV值较高;加样高度>9.1mm时抗-HCV检测结果显示有假阴性出现。洗液温度<14℃时,HBsAg、抗-HIV、TP三项检测结果为假阳性。结论合理设置加样仪加样高度及洗液温度,可提高全自动酶免检测结果的质量。
简介:目的分析2014-2016年佛山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结果,为制定适合本地区科学、有效的献血招募和血液安全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酶联免疫法(enzymeimmunoassay,EIA)联合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acidtechnology,NAT),对2014-2016年佛山地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血液总不合格率逐年下降,年度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不合格率为3.74%,其中常规检测项目的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1.97%)、HBsAg(0.91%)、抗-TP(0.35%)、抗-HCV(0.34%)和抗-HIV(0.18%);NAT不合格率为0.25%,呈逐年减少的趋势,6人份混样的NAT试剂筛查效率明显高于24人份混样检测.结论佛山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引起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是ALT和HBsAg,梅毒、HCV等感染人群各占一定比例,抗-HIV阳性率呈逐年递增态势.采供血机构应在无偿献血人群中加强献血前健康检查与咨询,并选用更灵敏、特异的血液筛查技术,最大限度防止传染病经血传播,确保输血安全;同时血站应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对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知识宣传教育,建立和发展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
简介:目的评估单采血小板样本核酸检测的必要性,以及常规酶免和混样核酸平行检测模式的可行性。方法血液筛查方法为2遍酶免(ELISA)加1遍核酸检测(NAT)。抗.HCV、抗-HIV1/2检测采用万泰和新创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HBsAg检测采用科华和新创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单采血小板样本采用ELISA与混样核酸平行检测,核酸检测采用罗氏COBASs201系统(6混样)。对ELISA反应性、NAT阴性样本进行确证实验,对ELISA阴性、NAT反应性献血者进行确认及追踪随访。结果共检测单采血小板样本37496例,检出反应性样本64例,其中ELISA双试剂、NAT检测均为反应性12例,ELISA双试剂反应性、NAT阴性5例;ELISA单试剂、NAT均为反应性4例,ELISA单试剂反应性、NAT阴性20例;ELISA阴性、NAT反应性23N。6例ELISA反应性、NAT阴性样本的确证实验阳性,其中4例为ELISA双试剂反应性,2例为ELISA单试剂反应性。23例ELISA阴性、NAT反应性献血者,经确认22N为隐匿性HBV感染者,1例为HIV“窗口期”感染者。结论ELISA与核酸检测形成互补,能有效减少单采血小板的输血感染风险;混样核酸与ELISA平行检测模式可行,可最大限度的缩短检测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探讨这三种方法用于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法(CL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对655例患者HBV血清标本进行HBsAg检测。结果CLIA法检测患者标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分别为16.64%,TRFIA阳性率分别为16.48%。结论化学发光法测定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相对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且为定量检测,可为临床用药疗效观察及乙肝病毒感染的转归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研究的目的是讨论采用非均相碱脱乙酰法制备壳聚糖时,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壳聚糖脱乙酰度(DD)及分子质量(MW)的影响,并建立合适的反应条件,制备具有适当脱乙酰度及分子量的壳聚糖产品。甲壳素是从红虾的残渣中提取的。DD和MW分别由红外光谱及静态光散射仪测定。甲壳素的DD值及MW的测量结果分别为31.9%、5637kDa。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的DD值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反应温度为140℃时制备的壳聚糖的DD值比反应温度为99℃时制备的壳聚糖DD值高。反应温度为99、140℃制备的壳聚糖的加最大值分别92.2%、95.1%。壳聚糖的DD值在反应初期增长较快,随着时间的延长,增长变慢。脱乙酰反应的反应速率及速率常数随反应物DD值的增加而减少。壳聚糖的分子量随脱乙酰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反应温度为140℃时制备的壳聚糖的分子量比反应温度为99℃时制备的壳聚糖的分子量小。反应初期壳聚糖的分解速率为43.6%/h,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值减小到20%/h,在反应后期,分解反应速率常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