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创建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分级的方式,探讨梅尼埃病听力分期与临床意义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我院确认为单侧梅尼埃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够象,所有患者分别完成CVEMP、VHIT、OVEMP、纯音测听与冷热测试检查。VHIT与冷热测试的结果其中一项异常可作为半规管功能异常;OVEMP结果异常作为椭圆囊功能异常;CVENP结时异常作为球囊功能异常。半规管功能、椭圆囊、球囊功能正常患者视为前庭功能Ⅰ级,半规管功能、椭圆囊、球囊功能其中一项异常患者视为前庭功能Ⅱ级,两项异常患者视为前庭功能Ⅲ级,三项全部异常患者视为前庭功能 Ⅳ级。结果 Ⅰ期患者14例、Ⅱ期患者14例、Ⅲ期患者56例、Ⅳ期患者18例。患耳平均PTA是(50.28±20.64)dB HL。前庭功能测试结果显示CVEMP正常患者38例、异常患者64例,异常率分别是53.33%,其中Ⅰ、Ⅱ、Ⅲ、Ⅳ期的异常率分别是42.85%、64.28%、54.28%、72.22%;OVEMP 26例正常患者,76例异常患者,异常率为63.33%,其中Ⅰ、Ⅱ、Ⅲ、Ⅳ期的异常率分别是50.00%、50.00%、16.07%、83.33%。VHIT正常患者68例、异常患者32例,异常率分别是26.66%,其中Ⅰ、Ⅱ、Ⅲ、Ⅳ期 的异常率分别是7.14%、28.57%、28.57%、61.11%。冷热试验正常患者48例、异常患者54例,异常率分别是45.00%,其中Ⅰ、Ⅱ、Ⅲ、Ⅳ期的异常率分别是 21.42%、21.42%、53.57%、100%;据前庭功能分级,120例患者中Ⅰ级11例、Ⅱ级35例、Ⅲ级49例、Ⅳ级25例。其中Ⅰ期16例患者中前庭功能Ⅰ级5例(31.25%)、Ⅱ级6例(37.50%)、 Ⅲ级4例(25.00%)、Ⅳ级1例(6.25%)。Ⅱ期16例患者中前庭功能Ⅰ级4例(25.00%)、Ⅱ级5例(31.25%)、Ⅲ级4例(25.00%)、Ⅳ级3例(18.75%)。Ⅲ期56例患者中前庭功能Ⅰ级2例(3.57%)、Ⅱ级14例(25.00%)、Ⅲ 级28例(50.00%)、Ⅳ级12例(21.42%)。Ⅳ期21例患者中前庭功能Ⅱ级5例(23.80%)、Ⅲ级5例(23.80%)、 Ⅳ级11例(52.38%)。 结论梅尼埃病患者跟随病程时长的发展,半规管功能与白玻钢化石器功能测试异常率会渐渐增加。透过对半规管低频椭圆囊、球囊与高频功能的细致化检测,对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做出精细标准的评估。前庭功能与听力分布的一致评估能反应出患者病症的发展情况,还能对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术后康复的评判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作用及其对大肠埃希菌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5个临床科室2019年9—12月25例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32~67岁)送检标本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中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强的1株菌进行实验研究。将大肠埃希菌分别与162.96、81.48、40.74、20.37、10.18、5.09、2.55、1.27、0.64、0.32 μg/mL的次氯酸共培养,筛选次氯酸最低杀菌浓度(MBC);将大肠埃希菌与筛选的MBC次氯酸分别作用2、5、10、20、30、60 min,筛选次氯酸的最短杀菌时间。分别于培养6、12、24、48、72、96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大肠埃希菌培养72 h后,分别加入1、2、4、8、16倍MBC的次氯酸,筛选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的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于大肠埃希菌中分别加入1、2、4、8倍MBEC的次氯酸及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采用活/死细菌染色试剂盒检测活、死细胞数,并计算死菌率(样本数为5)。2020年1—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感染创面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次氯酸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6±14)岁]和聚维酮碘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5±19)岁]。2组患者分别用100 μg/mL次氯酸、50 mg/mL聚维酮碘溶液浸透的无菌纱布湿敷,每天换药1次。首次换药前、第10天换药时,取创面及创缘组织,采用琼脂培养法培养细菌并定量分析组织细菌量。首次换药前和第3、7、10天换药时,肉眼观察创面渗出量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并评分。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的MBC为10.18 μg/mL,MBC的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的最短杀菌时间为2 min。培养6、12 h,大肠埃希菌处于完全游离状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大肠埃希菌逐渐聚集、黏附,至培养72 h形成成熟的生物膜。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的MBEC为20.36 μg/mL。与1、2、4、8倍MBEC的次氯酸作用10 min后,大肠埃希菌死菌率均明显高于与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t值分别为6.11、25.04、28.90、40.74,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为2.61(2.20,3.30)×104集落形成单位(CFU)/g,明显少于聚维酮碘组的4.77(2.18,12.48)×104 CFU/g(Z=2.06,P<0.05);次氯酸组和聚维酮碘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均明显少于首次换药前的2.97(2.90,3.04)×106、2.97(1.90,7.95)×106 CFU/g(Z值分别为4.02、3.92,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渗出量评分明显低于聚维酮碘组(Z=2.07,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99、-4.12,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54、-3.93,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明显高于聚维酮碘组(Z=2.02,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3、-3.67,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2、-3.50,P<0.01)。结论次氯酸对游离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的大肠埃希菌均有杀灭作用,低浓度的次氯酸对成熟的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可起到快速杀菌作用,且次氯酸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100 μg/mL次氯酸能有效减少患者大肠埃希菌感染创面的细菌负荷,表现为创面渗出的减少、间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较传统外用抗菌剂聚维酮碘疗效更好。
简介:摘要由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TGIC)和双酚酸(DPA)、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为原料合成了生物基环氧树脂(TDBE),该树脂有磷氮协同阻燃的特性。采用红外光谱仪以4000-400cm-1的扫描范围进行表征;采用核磁共振仪对TDBE结构进行确定。
简介:摘要1例64岁女性左肺腺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接受培美曲塞+卡铂方案化疗,首次化疗后查体颈部肿块大小约5.0 cm×4.0 cm。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给予埃克替尼125 mg口服、3次/d。4 d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迅速增大并伴红肿、疼痛,同时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患者自行增加剂量至250 mg口服、3次/d,2 d后,颈部CT示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大小约7.7 cm×6.4 cm。考虑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迅速增大为埃克替尼所致肿瘤超进展。停用埃克替尼,给予贝伐珠单抗+培美曲塞+卡铂联合化疗1个周期,同时给予阿美替尼。治疗3 d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9 d后颈部肿块缩小,7周后CT示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大小约4.6 cm× 5.3 cm,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方法 此次研究随机抽取我院的24例检验标本当作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药典》相关要求实施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检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依照微生物检验的方法,24例标本中检验出14例存在大肠埃希菌菌落,和实际检验结果保持一致。在Mac A平板上,大肠埃希菌相应的表现形态主要是菌落颜色呈现为鲜桃红色,少部分呈现为微红色,菌落中心大部分都是深桃红色,形状呈现为圆形,且较扁平。边缘位置整齐,表面比较光滑,且湿润。结论 依照《中国药典》中大肠埃希菌微生物检验方法实施微生物的检验具有比较高的精准性,可以给临床医生在用药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并验证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血清学和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方法对大肠埃希菌分型的效果。方法使用CRISPRsFinder分析大肠埃希菌全基因组序列的CRISPRs间隔序列,使用在线软件SeroTypeFinder和 MLST获得血清型和序列型(ST);采用PCR扩增并分析349株大肠埃希菌CRISPRs,使用CRISPRs间隔序列预测血清型和ST,并比较血清学和MLST分型结果。结果将I-E型CRISPR/Cas、I-F型CRISPR/Cas和CRISPR3-4分别命名CT-Ⅰ、CT-Ⅱ和CT-Ⅲ。根据CRISPRs间隔序列构成和排列进一步进行分型,203株大肠埃希菌被分为79个CT型别,76个血清型和66个ST。CRISPRs分型的区分能力最强,辛普森指数为0.936。CRISPRs和血清学的关联程度最高,调整兰德指数为0.908。CRISPRs型能进一步区分相同血清或ST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O157∶H7(ST11)、O104∶H4(ST678)和O26∶H11(ST21)]菌株。扩增实验室菌株的CRISPR1、CRISPR2、CRISPR3、CRISPR4和CRISPR3-4,检出率分别为81.1%、94.5%、1.4%、1.4%和4.6%;根据CRISPRs间隔序列预测O157∶H7(ST11)和ST131准确率分别为95.0%和100.0%。结论基于CRISPRs的大肠埃希菌的分子分型方法呈现较好的分型效果和临床应用效果,预期可以成为大肠埃希菌分型的重要分子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