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预警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70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n=35)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35)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结果:观察组预警管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血栓栓塞症接受基于护理主动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预警管理效果显著,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改善作用,可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预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66例住院患者作为常规组,66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肺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D-二聚体(D-D)水平、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3%(2/66)、肺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3%(2/66),均低于常规组的12.12%(8/66)、13.64%(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D-D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PV、FIB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警管理中,可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度,改善血液高凝,促进血液循环,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护理为主导医患参与的护理预警模式对预防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症的效果。方法:使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自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在我科治疗的88位符合研究对象选择标准的患者病历,作为实验组,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了护理干预。收集自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在我科治疗的88位符合研究对象选择标准的患者病历,作为对照组,护理人员采取骨科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研究组的患者护理人员采取基于护理为主导医患参与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警护理模式,分别在术前及术后进行了护理干预,并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收集统计了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弹力图指标和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结果:对比统计数据,可明显观察到研究组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水平(Fbg水平)、血栓弹力图角度(Angel)、血栓弹力图最大振幅(MA)、凝血综合指数(CI)均低于对照组,凝血反应时间(R)长于对照组,各组数据P<0.05,具有比较价值。结论:基于护理为主导医患参与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预警模式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弹力图指标产生了有益的影响,降低了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概率,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简介:综合分析我国区域性环境因子中的气候、土质、植被、地形、水文等对蝗虫在我国的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蝗虫对其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区域性环境因子对蝗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性是蝗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则可根据蝗虫生长发育及分布的规律性依据区域性环境因子对蝗灾的形成进行预防。进一步分析得知:蝗虫的治理应重在预防,生态防治是重中之重,蝗灾形成后的治理已对农牧业造成了危害,并且在目前蝗虫的治理方法中,化学防治只能进行蝗灾治理的应急措施,物理防治、不危害生态的生物防治、生态改造是首选的防治方法,这样才能做到蝗虫的"不形成、不扩散、不成灾",达到生态治理蝗虫的目的。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消防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单一式、简单式的消防工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目前消防工作模式单一,不能起到很好的资源融合和共享,因此,笔者认为,做好区域性消防工作,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浪费,更能有效的对区域性火灾隐患治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消防安全管理更加规范有效。为了有效落实区域性消防工作,应当紧紧围绕科学开展消防规划编制,打牢消防安全基础,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瞄准“打得赢、防得住”目标,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创新亮点,扎实推进区域火灾防控体系建设,为实现消防全形势持续稳定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