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多焦软镜)和单光软性角膜接触镜(单焦软镜)联合验配方式矫正老视的视觉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于2018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20例老视观察对象(老视度数+1.00~+2.00 D),分别按多焦法(双眼配戴多焦软镜)、单眼视法(一眼配戴远用单焦软镜,一眼配戴近用单焦软镜)和改良法(主视眼配戴单焦软镜,非主视眼配戴多焦软镜)3种方法验配角膜接触镜。每种方法配戴1周,间隔1周作为洗脱期,分析选用单光框架眼镜和3种接触镜矫正方法矫正下的观察对象双眼远、中、近距离100%及10%的双眼对比度视力(后文中视力均为双眼视力),同时采用VFQ-25汉化版视觉质量量表评估视觉效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方法下视力的差异。结果:在远距视力对比中,多焦法视力低于单光框架眼镜(t=3.91,P=0.001)和改良法(t=2.94,P=0.008)。在50 cm处100%和10%对比度时,多焦法(100%:t=-4.76,P<0.001;10%:t=-4.22,P<0.001)、单眼视法(100%:t=-3.50,P=0.002;10%:t=-4.76,P<0.001)和改良法视力(100%:t=-4.22,P<0.001;10%:t=-3.90,P=0.001)均高于单光框架眼镜;在30 cm处100%和10%对比度时,多焦法(100%:t=-4.36,P<0.001;10%:t=-5.48,P<0.001)、单眼视法(100%:t=-7.43,P<0.001;10%:t=-4.03,P=0.001)和改良法(100%:t=-5.67,P<0.001;10%:t=-3.93,P=0.001)视力均高于单光框架眼镜。所有观察对象中有1例认为单光框架眼镜最佳,7例认为多焦法最佳,2例认为单眼视法最佳,10例认为改良法最佳。结论:联合多焦法和单眼视法的改良验配方法能很好地矫正老视,提供不弱于单眼视法和多焦法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被老视患者接受。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单光框架眼镜和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多焦软镜)对调节和聚散功能的影响。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7─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46例近视患者参加本研究,分别在配戴单光框架眼镜和多焦软镜时测量其调节参数和聚散参数,包括调节幅度、调节反应、调节微波动、相对调节、远近隐斜以及远近BI/BO破裂点。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同一受检者配戴单光框架眼镜和多焦软镜时在33 cm处的调节反应无明显差异,多焦软镜配戴后的调节微波动高于单光框架眼镜(t=-5.155,P<0.001),近距隐斜向外隐斜方向偏移(单光框架眼镜:-0.83△±7.03△,多焦软镜:-2.46△±6.29△,t=-2.647,P=0.011),远距BO破裂点变小(t=-3.023,P=0.004),近距BI破裂点变大(t=2.575,P=0.013)。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多焦软镜后近距调节微波动增大,近距外隐斜增大,近距发散范围变大,提示多焦软镜的周边离焦设计会对配戴者的双眼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选择多焦软镜作为近视防控手段时需评估其双眼视功能。
简介:摘要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是反映局部视网膜功能的电生理检测技术,其在明适应条件下,将视网膜分为多个区域,同步检测每个区域局部的视网膜电生理反应,体现视锥细胞功能。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于2011年发布新的临床mfERG标准,取代了2007年版指南。新的标准提供了以61或103个六边形刺激单元进行mfERG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报告解读要点。(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99-906)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配戴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引起的周边屈光度及周边角膜屈光力的变化,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自身对照研究。于2020年10月1─15日在温州医科大学收集成年近视受检者18例,在配戴单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单焦软镜)和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多焦软镜)状态下分别采用红外自动验光仪和角膜地形图测量周边屈光度及周边角膜屈光力。周边屈光度的测量范围为鼻颞侧30°(5°间隔)。周边屈光度与中心屈光度的差值为相对周边屈光度(RPR)。通过拟合获得鼻颞侧相对周边屈光度曲线,曲线下面积即视网膜相对周边屈光面积(ARPR)。根据高斯光学系统,计算各注视方位相应的角膜坐标,获取各位点的全角膜屈光力,并计算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CRPR)和角膜ARPR。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状态RPR和CRP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视网膜ARPR与角膜ARPR的关系。结果:配戴单焦软镜时鼻侧(5°至25°)及颞侧(5°至20°)的RPR呈远视状态,配戴多焦软镜使各点RPR发生近视性漂移(均P<0.001),除鼻侧5°、颞侧30°外。配戴多焦软镜时,鼻侧(25°~30°)及颞侧(10°~30°)CRPR与配戴单焦软镜时相比呈现出更大的正屈光力(均P<0.001)。配戴多焦软镜时,视网膜ARPR与相应的角膜ARPR呈正相关(r=0.54,P=0.031)。结论:多焦软镜使角膜周边的相对正屈光力增加,从而增加了视网膜的周边近视性离焦量。临床上,配戴多焦软镜引起的角膜屈光力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视网膜离焦的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讨论软镜碎石为主和硬镜碎石为主在肾脏多发或鹿角形结实治疗中的优点和缺点。方法在我院2013年4月至2017年2月接受治疗肾脏多发或鹿角形结石的患者100例,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均等分配成为两组,每组均等分配50名患者,Ⅰ组为其中在治疗过程中以硬镜碎石为主软镜碎石为辅进行治疗,Ⅱ组则在治疗过程中以软镜碎石为主硬镜碎石为辅进行治疗,此后采取对比的方法将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其中包含需要进行对比的结果有两组手术所用的时间,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出血量,在整个过程中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完成后的治疗效果、术后对患者带来并发症的情况以及病人及其家属对于手术的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其中Ⅰ组的患者在手术中所用时间为51.0min,碎石时间26.0min,Ⅱ组在手术中所用时间为92.3min,碎石时间为71.2min,就手术时间以及碎石时间而言,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其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肾脏多发或鹿角形结石中,发现以硬镜碎石为主软镜碎石为辅的治疗的方法对比软镜碎石为主硬镜碎石为辅治疗的治疗方法,手术所用时间以及碎石时间更短,并且在出血量以及结石的清洁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今后的手术治疗中,更应该推广以硬镜碎石为主软镜碎石为辅这种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输尿管软镜在 <2cm肾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7年 4月至 2019年 4月来我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 <2cm肾结石患者共 114例,将其随机分为 2组,其中行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 RIRS)的患者为研究组,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PCNL)的患者为对照组,每组 57例患者。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在结石清除率和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与 PCNL术相比, RIRS术治疗 <2cm肾结石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多焦视网膜电图是在传统视网膜电生理技术基础上发展来的一种新的视功能检查方法,可通过记录光诱导的视网膜生物电信号,灵敏而准确地反映黄斑区及其周围区域视网膜局部区域的功能。作为常规闪光视网膜电图的一种互补检查方法,多焦视网膜电图已被用于多种累及黄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预后的判断。现将近年来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输尿管硬镜结合软镜鞘联合软镜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在2017.05-2018.05期间确诊为输尿管中上段结石的98例患者采用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其中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式即直接通过软镜鞘采用软镜进行碎石,49例观察组患者通过软镜鞘采用输尿管硬镜碎石取石,之后再通过软镜鞘采用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痊愈例数分别为37例、33例,好转例数分别为8例、10例,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8%、87.8%,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手术时间、结石处理时间以及软镜使用台次方面均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输尿管中上段结石采用输尿管硬镜结合软镜鞘联合软镜治疗的疗效显著,建议广泛应用在临床中。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软镜和可重复使用纤维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2018年4—12月按1∶1的比例将符合入组条件的上尿路结石患者通过分层区组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本研究纳入标准:①年龄18~60周岁,性别不限;②经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和CT检查确诊最大径≤2 cm的单侧单发上尿路结石,或单侧肾多发结石且最大径之和≤2 cm;③术前无泌尿系感染或感染已经控制;④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患侧合并泌尿系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输尿管狭窄等;②肾盏憩室结石;③肾下盏结石同时肾下盏肾盂夹角<30°;④合并肾功能不全;⑤妊娠或哺乳期;⑥心肺功能异常;⑦确诊为出血体质或处于高凝状态。试验组术中使用PU3022A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软镜行钬激光碎石,对照组使用Flex-X2可重复纤维输尿管软镜行钬激光碎石。比较两组的术中手术视频图像质量(以李克特量表为基础并结合临床实践工作制订图像质量评价量表,以此对术中影像资料进行评级,并计算每组图像质量优良率)、碎石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90例完成试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各3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单发结石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5.0)mm与(8.7±3.0)mm,P=0.023],男女比例(29/16与29/16,P=1.000)、年龄[(45.1±9.3)岁与(44.5±8.5)岁,P=0.583]、身高[(164.8±7.8)cm与(164.8±9.0)cm,P=0.978]、体重[(65.3±9.6)kg与(67.5±13.0)kg,P=0.359]、中重度积水比例[31.1%(14/45)与26.7%(12/45),P=0.816]、结石部位(上盏6例与3例,P=0.485;中盏7例与4例,P=0.334;下盏16例与17例,P=0.827;肾盂15例与11例,P=0.352;输尿管24例与25例,P=0.832)、合并高血压病(10例与12例,P=0.623)、合并糖尿病(4例与5例,P=0.7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效果方面,试验组术中手术视频图像质量优良率为100.0%(45/45),对照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15.6%(7/4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碎石成功率为68.9%(31/45),对照组碎石成功率为71.1%(32/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下降值[(3.91±9.71)g/L与(3.62±8.40)g/L,P=0.880]、术前血肌酐[(84.46±20.00)μmol/L与(83.52±24.58)μmol/L,P=0.451]、术后血肌酐[(92.38±25.38)μmol/L与(89.03±25.71)μmol/L,P=0.536]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3/45)与6.7%(3/45),P=1.00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可重复使用纤维输尿管软镜相似。在手术图像质量方面,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软镜明显优于可重复使用纤维输尿管软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尿管软镜碎石(FURL)治疗肾结石患者清石率情况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216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经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治疗,术后1周进行尿路平片(KUB)复查,根据是否存在结石残留分为残留组与无残留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结石情况等病历资料,组间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FURL治疗肾结石患者清石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216例肾结石患者结石残留40例,结石残留率18.52%,清石率81.48%。两组术前尿路感染、结石直径、合并肾功能不全、肾盏夹角、结石脓苔包裹、术中出血、结石数量、手术时间、结石位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年龄、性别、合并肾积水、合并糖尿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尿路感染(OR=2.743,95%CI:1.043~7.316)、结石直径>4 cm(OR=3.654,95%CI:1.211~10.642)、合并肾功能不全(OR=3.032,95%CI:1.132~9.766)、肾盏夹角<30°(OR=3.887,95%CI:1.321~11.598)、结石脓苔包裹(OR=3.221,95%CI:1.187~9.879)是FURL治疗肾结石患者清石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FURL治疗肾结石具有一定的结石残留情况,术前尿路感染、结石直径>4 cm、合并肾功能不全、肾盏夹角<30°、结石脓苔包裹均可增加结石残留风险,影响手术清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