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如实供述”作为自首成立的实质要件,应适用于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两种制度。一般自首中“如实供述”没有主观态度的要求,供述时间只能在一审判决前,供述的内容是“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特别自首中“如实供述”的特殊性在于供述内容是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司法机关的范围应限于直接办案的司法机关,“其他罪行”宜界定为“不同罪行”。

  • 标签: 如实供述 一般自首 准自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重复供述是指在非法讯问下获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供述后再经单次合法讯问获取的供述。重复供述排除与否应当以非法讯问行为与重复供述之间的联系程度是否紧密为判断标准,可以以权重分析的方法从非法讯问方法的严重程度、讯问人员和场所的更换、讯问时间的间隔、后续讯问方法的补正情况等方面综合权衡。允许在排除重复供述后重新取证,但应当在更换讯问人员及讯问场所、辩护律师在场且充分履行告知程序的情况下进行。

  • 标签: 重复供述 非法讯问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简介:基本案情2003年2月13日,某市国税稽查局根据群众举报某物资商店向外市15家煤矿销售矿用配件不缴税的线索,对某物资商店依法进行立案检查。通过检查发现:该物资商店是一家个体工商业户,国税机关对其实行的是定期定额征税的方法,自2002年1月1日,国税机关对该物资商店校定月销售额为8000元,

  • 标签: 商店 物资 国税机关 缴税 个体工商业户 国税稽查局
  • 简介:兰克史学曾经在故乡之外被认作客观史学的象征,即使近来对兰克历史哲学一面的介绍也仍然屈从于先见,本文力图说明,兰克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其时代“历史科学”观念的独特性质,这与其历史哲学背景有关。

  • 标签: 兰克史学 如实之书
  • 简介:今年,中央组织部制定了抽查核实办法,重点推动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工作.对领导干部填报的个人有关事项情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核实,无疑为发挥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在从严监督管理干部中的作用注入了一支“强心剂”.领导干部的作风是一个社会风气的坐标,诚信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要求,不仅直接关乎党风政风,还关系社风民风.要求领导干部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是对领导干部至廉至诚的检验,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方式.

  • 标签: 领导干部 管理干部 中央组织部 社会风气 个人 强心剂
  • 简介:虚假供述是由审讯压力及供述者的特定心理需要而诱导的不真实供述,即故意的或者无意识的错误供述。它可以划分为自愿型、依从型与内化型三大类。虚假供述的产生有其动力因素(拘禁—孤立、强制—对质、宽大—减罪化)的激发机制,也有其包括侦查偏见、心理强迫与心理脆弱性因素之静态因素的心理迫使力量。虚假供述的因素分析具有重要的司法应用价值。相应地,在防范与鉴别虚假供述发生方面,可以采取审讯过程透明化、警惕犯罪嫌疑人心理脆弱性、供述可靠性评价等理性对策而发挥遏制作用。

  • 标签: 虚假供述 侦查偏见 心理强迫 心理脆弱性
  • 简介:近年来,随着湖北佘祥林案和河南赵作海案等冤案、错案见诸报端,刑事错案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错判不仅损害个人利益,使当事人遭受冤屈,而且损害公共利益,破坏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甚至会使公众丧失对司法的信念乃至国家政府的信念。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侦查阶段时可以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虚假供述往往是导致错案的重要原因。对此,必须从虚假供述产生的原因入手,找出审讯中存在的症结,以减少虚假供述的发生。

  • 标签: 错案 虚假供述 软审讯
  • 简介:虚假供述供述者为达到特定需要而做的供述。或者故意伪造供述,或者供述内容与事实不符。虚假供述会导致无辜者获罪,而真正的罪犯逃脱法律的制裁。虚假供述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心理原因,主要涉及审讯者、被审讯者、审讯策略和其他心理因素。审讯者因素包括罪行假定、证实性偏差、外貌和表情等;被审讯者因素包括人格特质、记忆、消极情绪和其他因素;审讯策略包括提供虚假证据、罪责最小化策略、利益最大化策略;其他心理因素因素包括跨期选择和错误辨认。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增加虚假供述率。

  • 标签: 供述 虚假供述 社会心理
  • 简介:努力规避惩罚的“理性的犯罪人”在明知真实陈述所带来的刑罚后果的情形下的供述似乎是“非理性的”,这看起来像一个悖论。而实际上犯罪人的供述是在利害权衡之后的理性选择,体现了犯罪人的自由意志而与“理性的犯罪人”的假设并无内在矛盾。

  • 标签: 犯罪人 理性选择 供述
  • 简介:劳动教养人员在劳教期间如实供述本人罪行认定为自首,被劳教人员在劳动教养期间如实供述本人罪行的,而其在劳教期间如实供述本人的罪行若不能认定为自首

  • 标签: 供述罪行 劳教期间 期间供述
  • 简介:<正>审讯者与被审讯者之间的对立性,预示了被告人在审讯当中,不会轻易地就自己的犯罪事实作出供述。而审讯人员在整个审讯的过程中,也不会轻易地放弃突开被告人口供的一线希望。在这场揭露与反揭露、审讯与反审讯的斗争中,起着支配作用的就是彼此的心理。因此,通常把审讯称之为“心理交锋”。在审讯被告人的过程中,审讯人员要想取得审讯的主动权,关键就在于把握对方的心

  • 标签: 被告人口供 被告人供述 审讯 临界 抗拒心理 心理活动
  • 简介:企业在执行现行会计制度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已相当严重,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七个方面的揭示和探讨。一、存货。制度规定资产负债表中存货按实际成本反映。当存货的市价高于成本时,仍按成本列示,符合历史成本原则。当存货的市价低于成本时,仍按成本列示,显然高估了企业的资产与偿债能力,隐瞒

  • 标签: 几点思考 列示 制度规定 会计信息 资产负债表 市价
  • 简介:摘要:会计信息如实反映是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一,在会计领域尤为重要。首先,探讨了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的含义。其次,分析了会计信息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如主观性和估计,复杂的业务以及滞后的财务报告,财务工程问题,规避监管与合规,会计人员自身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的必要性。最后,总结出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的对策:即健全内部控制系统,注重监管,强调公司治理,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 标签: 如实反映 会计信息 会计管理 会计信息原则
  • 简介: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并未对重复性供述的可采性做出明确规定。以往的非法取供方式对重复性供述所产生的现实影响直接决定了是否将其排除。基于我国实际,应当实行重复供述的分阶段排除方式。当前急需创设出有效可行的取供机制,并且重点突出激励性,对仅仅停留于形式上的口供应用方式加以改变,不再将非自愿供述视作重中之重。

  • 标签: 重复性供述 毒树之果 非法证据排除
  • 简介:<正>证据价值也称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对于案件事实的证明意义。刑事诉讼法第31条第1款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由此可见,证据价值的有无及其大小取决于两因素:其一,证据本身必须是真实的,具有客观性;其二,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客观的联系,具有关联性。只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证据才具有证明力和实质的诉讼意义。证据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任何一种证据的价值有无和大小,因案件的具体情况不同而

  • 标签: 被告人供述 证据价值 刑事诉讼法 补强证据 证据能力 共同被告
  • 简介:以虚假供述为肇因的错案“轨迹”是:犯罪嫌疑人确认程序付诸阙如,导致无辜公民被误认为嫌疑人,因侦讯的秘密性和嫌疑人对抗违法侦讯的权利有限,在证实性偏差的心理影响下,侦查人员采用各种强迫手段迫使内心已“锁定”的嫌疑人认罪,并“指导”其如何作出口供;司法人员面对被告人的辩解,由于缺乏有效的违法侦查行为发现机制,在传统的印证模式作用下,错误地采信了审前所“制造”的虚假供述,导致错案发生.为了降低由虚假供述所导致的错案,必须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当前的诉讼机制和证据制度.

  • 标签: 错案 虚假供述 讯问录音录像
  • 简介:所谓供述动机,是指在侦查讯问过程中,促使犯罪嫌疑人形成供述决意和如实供述的内心起因,是犯罪嫌疑人供述行为中的动力因素。掌握供述动机产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促使犯罪嫌疑人产生供述动机,是侦查人员在讯问时的必备素质和工作重点。在侦查讯问研究中,供述动机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问题。下文将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中,分析普遍存在的供述动机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用来指导侦查讯问实践。

  • 标签: 供述动机 形成因素 犯罪嫌疑人 侦查讯问 必备素质 侦查人员
  • 简介:正确计算恩格尔系数如实反映贫富水平□文/江苏丹棉集团有限公司林通华“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我国“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水平。在小康水平指标中,...

  • 标签: 恩格尔系数 正确计算 计算方法 小康水平 支出额 生活消费支出